十年前,距離汶川兩百公里外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受災嚴重,滿目瘡痍。
十年后,北川老縣城的地震遺址以原貌保存,新縣城煥然一新。
兩分鐘航拍新老北川
羌族漢子重新收獲愛情
2008年5月12日,對于羌族漢子王華祁來說,是一次重生。那一天,北川老縣城被夷為平地,王華祁從這座縣城里死里逃生。
2018年4月底,王華祁帶著記者來到北川老縣城的地震遺址,回憶2008年5月21日那天的經歷,講述這十年來生活的變化。
失獨母親喜得龍鳳胎
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帶走了馬代蓉時年11歲的女兒,35歲的她整日以淚洗面。
在“青紅社工服務站”的幫助下,馬代蓉通過綠色通道在成都的醫(yī)院做了試管嬰兒。
2011年9月,她剖腹產下一對龍鳳胎。
2018年4月,記者來到馬代蓉家,再次成為母親的她,眼里滿是笑意。
“斷腿硬漢”與社工同行
2008年5月12日,在距離震中汶川縣不到60公里的綿竹市漢旺鎮(zhèn),劉剛均在回家路上遭遇了地震,他瞬間暈倒,醒來時發(fā)現自己已經無法動彈。為了活命,只能割掉被巨石壓住的右腿。
地震前,劉剛均在煤礦上從事管理工作;地震后,在學者陳濤創(chuàng)辦的“青紅社工服務站”的幫助下,劉剛均不僅接受了心理疏導,還領到了一筆“生計項目”啟動資金。
2009年9月底,劉剛均和幾個人合伙開的“夢想起飛”雜貨店正式開張,后來超市的營收情況不太好,他便全職來到了青紅社工服務中心工作。
現在的劉剛均,已經是綿竹青紅社工服務中心的副主任。九年里,他的身份發(fā)生了轉變:從社工們的服務對象變成了社工服務的組織者,協調了許多大型活動,有許多殘疾人參與的趣味運動會也是其中之一。
在地震中傷殘的人,在地震中失去了親人的人,他們內心撕裂的痛苦,這些狀況都受到了“青紅社工服務站”的關注。
十年,見證了人們的淚水和歡笑,也見證了人們的堅強與勇敢。
普法時間
pufashijian
Q1:
今天我們演播室請來的嘉賓,是首都師范大學社會工作系的席小華老師。我們知道地震發(fā)生以后有很多社會組織到了災區(qū)參與救援,在那兒扎根。也是從地震開始,很多人才開始知道有社工這個概念。那么面對救災的時候,為什么特別需要社工的救援?
A1:
2009年,我自己也在這個四川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參與救災的工作,所以把我當初積壓的很多的回憶揪出來了。社工能做什么?主要是源于當時有什么樣的需要,當時的救災工作主要有三類需要:第一類是設施的重建,第二個是個體的支持和重建,第三個是社區(qū),包括鄰里關系的重建。
社工主要發(fā)揮的功能是在后兩個方面,比如說原來的社區(qū)環(huán)境不存在了,原來的鄰里不存在了,大家都住在密集的板房里面。怎么樣幫他們去建立一個信任的關系,讓他們彼此支持。
Q2:
您覺得這個社工發(fā)揮的作用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志愿者區(qū)別在哪兒?
A2: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社工的核心的理念是助人、自助。不是我光給你一些物資,或者我給你一些即時的支持,而是更重要的是煥發(fā)他個人能力和個人的成長,就是個人能力的成長。因為社工不可能永遠陪著他,就是讓他賦權、增能,讓他自己有能力面對以后所有的困難。它這個理念是跟一般的服務團隊不同的地方。
另外一個方面,社會工作有社會學、心理學的知識的訓練,有個案的、小組的、社區(qū)的長期的方法的訓練,應該說為受災群眾福利水平的提升、和諧關系的構建,為我們政府的社會治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地震是一場猝不及防的天災,
生者活得精彩,
是對逝者最好的緬懷。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