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五官立體逼真,
植物枝葉呼之欲出,
鳥禽身上的羽毛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
著實令人稱絕
……
圖為尹守先創(chuàng)作的《鶴報平安》布藝堆繡作品。瞿宏倫 攝
圖為尹守先創(chuàng)作的人物作品《黎庶昌》。蒲文思 攝
圖為尹守先創(chuàng)作的仙鶴細節(jié)圖。瞿宏倫 攝
你能相信這些如此精美畫作,
都是用碎布堆貼而成嗎?
貴州遵義的一位退休老人就實現(xiàn)啦!
它們都出自這位年逾七旬老人之手!
圖為尹守先在進行描圖。瞿宏倫 攝
七旬老人熱愛“浮雕藝術”
利用碎布化腐朽為
貴州遵義新蒲新區(qū)退休職工尹守先老人,是一名半路出家的布藝堆繡師,其在傳統(tǒng)布藝堆繡畫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將堆繡技法與絹塑的部分工藝進行融合,生動立體地再現(xiàn)一幅幅山水、花鳥蟲魚和人物畫,演繹碎布上的“浮雕藝術”。記者日前來到尹守先老人家中,探訪其創(chuàng)作背后的故事。
走進尹守先老人的家,《梅蘭竹菊》《鶴報平安》《十二生肖》……從客廳到臥室,墻上全是她的布藝堆繡畫作,此時的尹守先,正在陽臺窗前埋頭創(chuàng)作新的作品。桌上擺放著剪刀、鑷子、蓬松棉、粘膠和各色布塊,這些便是她日常創(chuàng)作布藝堆繡畫的工具。
圖為尹守先在介紹她制作的生肖牛作品。瞿宏倫 攝
“今年是牛年,我準備做一個《五牛圖》,它是我們中國的名畫,也是我們國家的國寶,我就想用布藝堆繡技法來展現(xiàn)《五牛圖》。”尹守先一邊制作,一邊向記者介紹道。只見她用復寫紙臨摹出《五牛圖》中的“一!,然后用剪刀分解牛的身體圖案,并進行編號,接著將分解的圖案貼上蓬松棉和鳳尾紗,并用鑷子細致地包裹邊緣……反復修整之后,她將完成的布塊進行組合,立體的“半成品”牛身顯現(xiàn)眼前。
圖為尹守先用剪裁后的圖案和原圖做對比。瞿宏倫 攝
布藝堆繡畫即用布來做畫,它是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工藝,其做工精美、色彩豐富、立體感強,是裝點居室、饋贈親友的佳品。尹守先介紹,布藝堆繡主要以堆貼為主、繡制為輔,從選材、描圖、制作到組裝成型,要經(jīng)過上百道工序,一幅完整的作品要近一個月甚至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圖為尹守先在家中客廳內(nèi)查看布藝堆繡作品。瞿宏倫 攝
“布藝堆繡看似簡單,做起來并不容易,它難在僅有一張圖紙做參考,剩下的需自己去構思配色創(chuàng)作!說到配色,尹守先拿繡花比喻道:“未曾學繡花,必須先配線,布藝堆繡也是一樣的,配色是最關鍵的。比如樹葉的綠,不是說死水一潭地全用一種綠布,它需要用到深的、淺的、淡的各種漸變色彩的綠,而且還要看你放在哪個部位,凸顯層次分明。如果你的顏色沒有配好,那你做出來的成品它就不生動、不靈活也不好看!
除了講究色彩搭配,布藝堆繡還有一個難點就是仿真,在尹守先看來,除了布料選材,創(chuàng)作者的審美和悟性也很重要。尤其在創(chuàng)作歷史人物作品時,為逼真再現(xiàn)人物的五官面貌,彰顯人物的氣質(zhì)神韻,尹守先經(jīng)常實地采風,深入了解人物故事并反復研究實物造型。“比如說我做的《黎庶昌》這件作品,黎庶昌出身于清朝,又是一個大使,因而就不能用平時的那些土布去給他做造型,必須要用到緞子布,不僅要符合他的身份,還要吻合當時的背景,這可不是拿到什么材料都能做的!尹守先笑言,這也是大家常說的,看你是否具有“藝術細胞”,欣賞水平高不高。
讓尹守先感到欣慰的是,她的幾個孫子都樂于跟著她學!拔矣幸粋孫女很喜歡布藝堆繡,她今年考上了大學,學的美術專業(yè)。因為我本身沒有學過美術,缺乏一些美術專業(yè)知識,我就想把我在布藝堆繡上創(chuàng)新的一些技法教給她。她年輕又有文化,經(jīng)過國家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來,也能夠更好地去完善布藝堆繡這門技藝,使之更上一層樓!
退休了也能發(fā)揮光和熱,
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潛心研究,有所作為,
尹奶奶著實可以說是
退休女性的典范啦!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