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大道上的龍美術館(西岸館)和余德耀美術館位于徐匯西岸地區(qū)黃浦江沿岸第一個彎道的兩翼,兩家同時于2014年開業(yè)的美術館是上海最大的私人美術館,也是風起云涌的民營美術館建設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術館建筑皆由江邊原有的舊廠房改建而來,其館體建筑成為吸引眼球的地方。它們自信的姿態(tài),預示著民營美術館堅實的發(fā)展之途。
新民晚報新民網(wǎng) 陳炅瑋 攝制
被稱為西岸的這個地方,其實距離繁華熱鬧的徐家匯商圈只有三四公里的路程,算不上遙遠,然而,從龍華西路、豐谷路垂直于龍騰大道的方向驅車而去,滿眼高樓密集的城市景觀在一瞬間變得視野開闊,似乎可以一眼望到黃浦江對岸,再接近些,一艘巨輪像一座山一般,突然橫在了眼前。
這里是曾經的“鐵銹地帶”,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搖籃之一,聚集“煤、鐵、砂、油”四大工業(yè)區(qū),也是傳統(tǒng)的封閉工業(yè)岸線,1907年,上海第一個貨運車站鐵路南浦站在此建起,1917年,遠東最大的機場龍華機場現(xiàn)身,1920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濕法水泥廠,1929年,中國第一個水陸聯(lián)運碼頭在此開始等候來往船只。
如果說龍美術館和余德耀美術館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向往,那么在龍美術館和余德耀美術館之間的龍騰大道段,則充滿了生活的氣息,運動的氣息。老碼頭改造的親水平臺上,江風習習。小朋友們在初學者的攀巖長廊上嬉戲。一些攀巖愛好者則裝備整齊在特意為他們設立的峭壁上努力向上。腳下,厚厚的海綿墊保證著他們的安全。改造中保留下來的船舶靠岸時扎纜繩用的鐵墩頭、舊橡皮圈、塔吊等工業(yè)遺存,在孩子眼中就好像往來于黃浦江上的貨輪客船一樣,都是新鮮的大玩具。
龍美術館外江邊的龍門吊和火車軌道被保留。徐洪峰 攝
這里還有街頭籃球場、滑板廣場、騎行天地等等。很多小朋友自帶“坐滑板”,在滑板廣場上玩得盡興。也有一家人在草坪上搭個帳篷野餐休憩,悠然自得。
緊貼黃浦江邊三種跑道剛剛投入使用,最外側是由原鐵路枕木拼簇而成的一條木道,緊挨著的是普通的瀝青路面,最里面的是慢跑專用的塑膠跑道,跑步者可以體驗不一樣的奔跑感覺。
在這里,人們追求創(chuàng)意靈感、品味生活藝術,熱愛上海的歷史、同時擁有著寬廣的國際視野。
龍美術館(西岸館)就位于原北票碼頭。碼頭上,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長約110米、寬約10米、高約9米的煤料斗卸載橋矗立著,與美術館主體“傘拱”結構建筑形成視覺上的呼應,營造出理性冷靜的工業(yè)感與原始感,同時賦予極具敏銳的當代性和創(chuàng)造性。美術館共四層,總面積約33000平方米,展示面積16000平方米,于2014年3月29日開館。
龍美術館內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帶來一種現(xiàn)實感。新民晚報 周馨 攝
建筑設計師柳亦春認為,內部結構形成獨特的東方氣韻,但留有模板拼縫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會帶來一種現(xiàn)實感。美術館地上一層、二層為繪畫、雕塑、裝置、新媒體等當代藝術的展示空間,地下一層為中國古代藝術珍品及民國時期美術作品的常設展示空間,“白盒子”式的矩形展廳突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歷史傳承與博大精深。這一切使得藝術不再遠離大眾,而是與百姓的日常休閑生活息息相關。
從美術館窗口向外望去,江邊兩個火紅的龍門吊也被保留了下來,沿江綠化帶的景觀設計里,還有一些保留的火車軌道伸向不知名的遠方,甚至還有幾節(jié)車廂,?吭诓贿h處原來的南浦車站的站臺邊。
雙休日的清晨,記者在龍騰大道遇到了跑步者小沈,他說,2010年他曾途經此地,彼時還有廠區(qū)隔離,能跑步的路很短?墒侨缃駷I江步道貫通了。順著小沈給出的路線,沿著龍騰大道往南不到2公里,沿途經過著名的江邊“攀巖墻”,翻過龍華港橋,不遠處便可抵達由原龍華機場的大機庫改建而成的余德耀美術館。
徐匯濱江岸線風景如畫。新民晚報 張龍 攝
收藏家余德耀是印尼第三大農業(yè)公司巨頭。以他名字命名的美術館東臨濱江的龍騰大道,北依豐谷路?偯娣e9000多平方米的建筑中,老機庫改建的主展廳就占了3000多平方米,其特有的巨大空間與張揚的結構感,與收藏風格相得益彰。美術館的建筑改建中創(chuàng)造了全新的“綠盒子”概念,不同于龍美術館外觀有傳統(tǒng)美術館“白盒子”的觀感。從豐谷路這端望去,看見的是美術館磚紅色的外墻,從龍騰大道的正門進入,首先步入的是挑高的3000平方米玻璃大廳,可以看見四大叢沖天竹林,因為引入了戶外的綠樹,玻璃大廳變成了一個“綠盒子”的公共空間。自然之氣貫于整個區(qū)域,讓使用者分秒間都能與空間中的自然光無限親近。
余德耀美術館自2014年5月開放以來,舉辦了曾引發(fā)全世界排隊熱潮的“雨屋”展、最有影響力之一的雕塑家阿爾貝托·賈科梅蒂回顧展,將街頭文化與藝術緊密結合的《KAWS:始于終點》展等等熱展,屢屢成為城中熱事。
龍和魚,都離不開水,水里有了龍和魚,龍騰魚躍的情景出現(xiàn),水才是活水。
余德耀美術館里老機庫改建的主展廳占了3000多平方米。徐正魁 攝
如今,人們去美術館不再只是一件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的一條道走到底的觀看活動。除了觀看,還有展示本身,甚至藝術的創(chuàng)作本身,都期待著一種不確定性。藝術的發(fā)展,也讓民營美術館的建設有了更多發(fā)揮的空間。
目前,在這條綿延黃浦江西岸11.4公里岸線上,除了已經樹立起龍美術館西岸館和余德耀美術館兩座上海最大的私人美術館,何炬星的星美術館,喬志兵的油罐藝術公園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上海飛機制造廠廠房改建成的西岸藝術中心已經舉辦過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據(jù)上海西岸開發(fā)(集團)有限公司產業(yè)推進部部長陳安達介紹,到2020年,西岸將聚集10余個美術館和藝術空間,其中有6個民營美術館,成為全球美術館聚集度最高的地區(qū)之一。
民營美術館的發(fā)展經歷過復雜和艱難摸索的過程,現(xiàn)在,民營美術館風起云涌的建設,預示私人收藏向公共領域的轉變,足以顯示出一種文化上的自信。
“始看魚躍方成海,即睹飛龍利在天!薄褒堯v魚躍”所透露出的活力和繁榮景象,預示著一個時代偉大藝術的興起,這不僅源于個人天才的想象力和行動,也源于體制的推動和創(chuàng)造。雖然,民營美術館的整體發(fā)展還在初級階段,參觀人數(shù)對美術館而言或許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美術館自身的專業(yè)性以及展覽的普及性,在多大程度上能給一個城市的公眾帶來潛移默化的審美影響。
明代晚期,大學士徐光啟以徐家匯為核心,辦洋學、興教會,開啟了“西學東進”的“光啟計劃”,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文化、科學的變遷,以及上海海派文化的孕育和發(fā)生;21世紀,蜿蜒徐匯濱江的上海西岸,興文脈、求創(chuàng)新,以美術館大道、西岸傳媒港等為起點,東學西漸,致力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海派文化的當代價值,使西岸成為上海與世界對話的文化大平臺和文化新地標。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