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哈爾濱的一處在建工地,
在那里,
不同工種的工人們都在緊張地忙碌著。
記者乘坐吊籠,
為您講述吊籠里工人們的百態(tài)人生!
這處在建工地,
最繁忙的要屬這臺升降機了,
大家習慣叫它吊籠,
各個樓層之間上上下下全都靠它,
操控吊籠的工人是李艷玲。
操控吊籠的工人李艷玲:我開升降機的。
記者:每天得開多少趟?
操控吊籠的工人李艷玲:沒有數(shù)。
記者:你怎么圍得這么嚴實?
操控吊籠的工人李艷玲:因為有灰。
記者:上下的是不是?
操控吊籠的工人李艷玲:對。
記者:你坐這個不顛嗎?
操控吊籠的工人李艷玲:我習慣了。
坐在狹窄的駕駛室,
在空中不停地上上下下,
簡單而又重復的工作有些單調。李艷玲學會了苦中作樂,
每天聽著工人們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的故事,
李艷玲吊籠里的生活豐富了許多。
這個年輕的小伙子,
老家離哈爾濱有點兒遠,
十一黃金周,
他要在工地里度過了。
記者:回去嗎?
工地工人:不回去。
記者:那過節(jié)怎么過?
工地工人:單過。
記者:你們都回去嗎?
安裝水暖配件工人任傳玉:都不回去,十一在工地過。
記者:想不想家人?
安裝水暖配件工人任傳玉:想家。
記者:你家是哪兒的?
安裝水暖配件工人任傳玉:肇東的。
記者:最想誰?
安裝水暖配件工人任傳玉:最想自己的父母。
一批工人到站后,
吊籠里又上來兩個人,
他們是一對夫妻,
已經(jīng)在工地里干半個多月了。
丈夫李清泉之前是名瓦匠,
現(xiàn)在專門負責粘貼保溫板。
粘保溫板工人李清泉:不直,蹭蹭對嚴它,省得透氣透寒。
記者:你還挺細心的。
粘保溫板工人李清泉:干活嘛,就得細點心,誰家買樓都不容易,暖乎的。
記者:您家住樓房嗎?
粘保溫板工人李清泉:不的,農村。
記者:這樣就對齊了。
粘保溫板工人李清泉:咱給人粘平了,到時人家粘磚方便。
粘貼保溫板,
肯定少不了建筑用膠,
李清泉的妻子是名力工,
她的工作就是給工人們一桶桶運膠。
李清泉的妻子:刮膠使唄,粘板刮膠嘛。
記者:然后給他們送去?
李清泉的妻子:嗯。
記者:一天得拎多少趟?
李清泉的妻子:不知道啊,反正一百多桶,二百多桶的事。
在工地,
還有一些工人上下并不依賴吊籠,
他們身上拴著繩子,
坐在簡易木板上,
自己就能控制上下,
這部分工人主要是在大樓外墻刮膩子。
記者:干多長時間了?
刮膩子工人:十來天了,每天六七個,七八個小時,沒準,累胳膊,累手。
記者:一天能刮多少?
刮膩子工人:刮不了多少,渾身都疼。
中秋節(jié)期間,
這些工人無法和家人團圓,
他們把想念的話語悄悄埋在心間。
粘貼保溫板工人:不回去了唄,那咋整,買點月餅得了,打點款,現(xiàn)在這淘寶也方便,他們不舍得花錢買,咱給他買,買唄,是吧。
記者:你不容易,大哥。
粘貼保溫板工人:哎呀,頭發(fā)都白了,你瞅瞅。
記者:我看看。
工地里的大樓已經(jīng)初具模樣,
一磚一瓦的背后是工人們辛苦的付出,
作為城市變化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他們的心里充滿了成就感。
粘保溫板工人李清泉:哈爾濱變化老大了,處處見高樓,處處見大廈,多好,來哈爾濱一瞅。
記者:有多少是你參與建設的?
粘保溫板工人李清泉:得有幾十棟,跟著建筑過,出過力。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