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照片、DNA采集,信息上報,到身份比對,再次發(fā)布尋親公告,戶籍審核等大量細致的工作,托養(yǎng)在福利院的流浪人員終于有了新戶口,可以像市民一樣享受到國家的醫(yī)療、養(yǎng)老等福利政策。
看似簡單地走程序,但在戶籍、收養(yǎng)政策面前,每一步都在考驗戶籍民警的工作態(tài)度和社會擔當。正當全國正在逐步落實這一政策的當下,漢中洋縣這個山城小縣,已經先行跨步,試水多年。
“黑戶”落戶
4月17日,漢中洋縣公安局湑水派出所所長胡利軍和戶籍民警封安,給駐地謝村鎮(zhèn)五豐村的洋縣福利院,送去三本嶄新的戶口本。院長高紅軍接過來翻看著,臉上就樂了起來,嘴里不住念叨:“這可是一份大禮?偹憧梢越Y束他們的‘黑戶’歷史了!
戶口本上有12人,清一色地患有智力障礙和肢體殘疾。他們被洋縣救助站寄養(yǎng)在這里數(shù)月,甚至多年。此前這12人流浪在街道,生命、健康系于一線。
王洋娃是這里的老院民,2012年8月被送來時,大約十五六歲的模樣!吧砀哂幸幻孜,又瘦又臟,腰都挺不值。”工作人員曾葉葉比劃著說:除了能看出他是個男孩子,沒人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年齡和家庭住址。
老院長王宏信疼愛地摟著他說:“那就起個名吧,隨我姓,以后就是咱洋縣的娃了。”
6年過去了,王洋娃身高相貌沒有明顯改觀,但是白了、胖了、腰板也挺直了,吃完飯就在院子里逗其他院民玩,一臉的無邪笑容。
其余人的真實身份,同樣是一個謎。他們都是從街上被好心人、鎮(zhèn)、村干部和轄區(qū)民警“撿”回來的,此前的流浪經歷,少人關注;他們來至于哪里?則無人知曉。他們的姓多為洋縣的簡稱“洋”或諧音,名字說明是聾啞、智障殘疾、或被救助于洋縣境內具體的鎮(zhèn)村地點。出生年月則來源于相貌年齡與入院托養(yǎng)的具體月份和日子。
余云陽是2013年11月在洋縣貫溪鎮(zhèn)云陽壩村,被一位姓余的好心人發(fā)現(xiàn)的。楊柳山今年元月在龍亭鎮(zhèn)柳山村被發(fā)現(xiàn)時,明顯迷了路。馮豐瓜在福利院呆了兩年后,主動提出離院,兩年后在街上又被好心人送到救助站,再次托養(yǎng)在福利院。
楊載華是金水鎮(zhèn)民政干部王載華在2017年3月送來的,“就讓她叫我的名字吧。以后有信息了,通知我,我再幫她找家人!
但是寄養(yǎng)在福利院的這11個人,至今沒給出價值信息。他們終日沉默,活在自己懵懂的世界里。
“劉梅是我們工作人員想著給起的洋氣名字,畢竟她還年輕。一口閩南話,想著應該是南方人,據(jù)說一路從廣東送到河南,最后落腳在洋縣。院長高紅軍談及院民共有的身世,感慨道:“他們都挺可憐的。都是無人認領的黑戶。”
這一次警方給12位長期滯留在福利院的流浪乞討人員集中落戶,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家,地址在謝村鎮(zhèn)五豐村的洋縣福利院。
三本戶口本還沒在高紅軍手里暖熱,就被洋縣救助站站長張志軍統(tǒng)一拿去辦理殘疾證和五保、醫(yī)保等手續(xù)。有了合法的戶籍,今后這些流浪乞討人員便正式成為洋縣的合法公民,他們以福利院為家,生活中有專人照顧他們的衣食起居,”享受著和洋縣籍殘疾人、五保戶同等待遇的國家福利政策。
身份存疑人員
同期落戶的還有10人在洋縣的真符路7號和紙坊辦事處,那里分別是洋縣中心敬老院和另一處社會福利院駐地。之前,他們同樣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戶口落在哪里?村上也不會同意呀!
具體辦理落戶工作的洋州派出所是城區(qū)內唯一的派出所,做為全縣最繁忙的派出所,為了不出差錯,所里抽調三名民警辦理這項工作。前后忙了半個月。
戶籍民警王銀倩告訴記者,對每一位需要補錄戶口人員,民警都要拍照,提取指紋、采集血樣檢測DNA,然后將其上傳到公安部走失人口庫、打拐信息庫及人口信息管理系統(tǒng)等數(shù)據(jù)庫進行了比對排查,確保登記身份信息的準確性和戶口的唯一性。
大數(shù)據(jù)的運用發(fā)揮了作用。2017年8月3日被洋縣救助站托養(yǎng)的楊文明,與西鄉(xiāng)縣峽口鎮(zhèn)峽口村的趙業(yè)成,面部特征相似度達到了80%。派出所將這一信息反饋給洋縣救助站,很快得到回復,“確實是一個人”。
時隔不久,洋縣救助站又向警方報告,院民金水啞在住院看病期間,被同在醫(yī)院住院的一戶村民認出來,和佛坪縣兩岔河鎮(zhèn)的向萬全非常像。經佛坪警方確認,金水啞和向萬全也是一個人。
“只有更多的基層公安機構,將更多的人像和指紋、DNA信息上傳,在信息共享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讓更多的無名氏,找到親人,明確真實身份。”洋縣公安局治安大隊戶籍內勤民警齊寧表示,由于補辦戶籍的這些人,姓名、出生日期、住址等基本信息無法確定,在以后的信息補錄時可能存在進一步確認的可能性,所以,區(qū)別于正常戶口辦理,會加注“存疑人員”標識,以示區(qū)別。
補錄戶口替流浪人員找到了家,民警興奮之余,并未因此感到高興。畢竟還有20人的DNA信息上傳到信息庫后,等待親人前來認領。
楊文明、金水啞在未確定身份為趙業(yè)成、向萬全之前,洋縣警方給其兩人補錄了戶籍,確定后又及時予以銷戶,對此警方解釋說,因為有雙胞胎及相貌相似者等情況存在,同時,信息庫內缺少兩人及直系血緣親屬的信息做比對。
“所以這個外圍調查就顯得很重要。事前不通知,突擊詢問,不能輕易聽信當事人帶來的證人證言!毖笾菖沙鏊窬蹉y倩向記者回憶:這些流浪人員由于智力、語言、聽力障礙,拍照不看鏡頭,不回答詢問,你眼睜睜看著他們在你面前二便失禁,有些生活不能自理及癱瘓在床上的,必須有工作人員攙扶著才能坐起來。
尊重事實就不怕出岔子
“其實這些人沒戶口的這個情況,我們此前已經有所掌握!睖曀沙鏊L胡利軍告訴記者,三四個月前,自己帶領民警到福利院例行消防檢查,發(fā)現(xiàn)有10余人沒有戶籍,或戶籍資料不全!盎貋砗缶拖蚓掷镒隽藚R報!
2014年5月,洋縣警方接到群眾反映獲悉,地處東南邊陲的桑溪鎮(zhèn)有一位名叫單善友流浪人員,被村民帶回家后,要求長期無償打工。警方隨機解救了他,送到了救助站。
洋縣救助站站長張志軍回憶道:“他改口說單普友,但是再沒有給出其他戶籍信息。我們找遍了整個洋縣,包括東鄰石泉縣的兩河鎮(zhèn),都沒有發(fā)現(xiàn)他說的家。”
每次接受無名氏后,張志軍都會利用“互聯(lián)網+”開展尋親,QQ工作群、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今日頭條等新媒體手段,發(fā)布尋人信息,動員社會力量,便于尋親家庭查找走失的家人。
由公安部門主導,規(guī)范標準地址、將人口、房屋、單位的詳細情況錄入信息系統(tǒng),實現(xiàn)信息共享互通,為施政提供信息支撐的“一標三實”工作推行后,更多無戶籍、無固定住所及生活來源的三無人員,進入警方視野。
“特別是那些事實收養(yǎng)的孩子,都到了上學年齡了,依然沒有戶口,大人孩子在我們面前哭。公安管戶口,就不能卡群眾的殼。警察就應該給群眾提供真切的服務,辦實事!毖罂h治安大隊大隊長賈杰向屬下表示:“你把事實的來龍去脈搞清楚,該補錄戶口的就大膽地辦理,只要尊重事實,就不怕出岔子。有責任,領導替你擔著!
但是在2015年11月19日,具體辦理金水鎮(zhèn)周臺村小莎(化名)戶口時,治安大隊大隊長賈杰還是叫來了主管治安的副局長宋;⒍▕Z拍板。小莎養(yǎng)父稱,自己2001年7月3日在橋上撿拾到一名棄嬰,并有婦女主任、村支書、鄰居、及包村干部等7人的證言證詞。
時任金水派出所所長高建偉調查后獲悉,小莎并非棄嬰,而是被其親生父母送養(yǎng)給沒有生育能力的養(yǎng)父做義女。由于小莎沒有出生證,也沒有民政部門出具的抱養(yǎng)證明,高建偉不敢給小莎上戶口,暗地里聯(lián)系法律顧問和記者給相關部門施壓,總算解決了上學問題。
治安隊長賈杰表示,像這種雙方自愿的收養(yǎng)關系,雖然辦不了收養(yǎng)證,但應該上戶口。宋海虎副局長拍板道:一次性搞清事實真相,不能出半點差錯。戶口責任重大。一人一檔要裝訂保存好。申報年齡和學籍檔案要一致,避免給學生日后造成麻煩。
讓每一個公民尊嚴有質量的活著
“目前在局里保存檔案的有40多名戶籍補錄人員,除了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登記無戶口的留守兒童占相當比例!敝伟泊箨牬箨犻L賈杰表示,2016年下半年,縣局戶政部門聯(lián)合各派出所,對全縣留守兒童戶籍進行普查,得知可以補錄戶口,許多散落在異地的“黑戶”孩子紛紛回家!爱斈杲o14名孩子糾正了姓名、年齡、住址錯誤,并且上了戶口!
當年3月25日,陜西省人民政府頒發(fā)22號規(guī)定,提出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的問題的實施意見。時年4到7月,漢中市民政局、教育局在全市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摸排工作,排查登記無戶留守兒童126人。
2003年我國實施救助制度以來,各地認真貫徹相關法規(guī),有效維護了生活無著落流浪乞討人員的基本權益。在身份查詢、尋親服務、滯留人員身份查詢等方面建立起長效機制。
從2015年8月20日開始,民政部、公安部和國務院辦公廳相繼在“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的意見”中指出,加強戶口登記管理,全面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切實保障每個公民依法登記一個常住戶口,努力實現(xiàn)全國戶口和公民身份證號碼準確性、唯一性、權威性的目標。
漢中市民政局和公安局聯(lián)合下發(fā)的“工作通知”,在2017年4月24日出臺。8月4日,洋縣民政局關于請求解決長期滯留無戶口流浪乞討人員登記戶口的函,遞到了縣公安局局領導的桌面。
雖有政策相繼出臺,但戶口補錄的具體落實,多位警方領導明確表示,缺乏具體指導性,且和民政方面的政策存在“打架”,基層實施邁不開腳,領導更是怕?lián),“畢竟這是一項公安擔責,方便民政的事情!
在官方看來,唯一可行的就是做好流浪乞討人員在寒冬酷暑的巡查工作,確保不發(fā)生救助方面的安全責任事故。
多年前,賈杰在謝村當派出所所長時,曾為流落到轄區(qū)的湖北籍老兩口恢復了戶籍。
“戶籍管理終身負責制。在崗出錯,搞不好就要脫警服;就是退休了,也要追責!賈杰表示,應該給每一個公民一個合法身份,讓他們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和國家福利,尊嚴有質量的活著。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