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有兩朵獨創(chuàng)的繪畫藝術奇葩,
就是麻質畫和竹絲簾畫。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黃麻的某些性能改變后,上面可以著色,人們用不褪色的粉彩顏料在麻質品上繪制出古代仕女、神話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就成為了工藝美術品——麻質畫。這種粉彩畫具有“漫反射”作用,能展現出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
△資料圖片
將竹子拉成細如頭發(fā)絲的竹絲,當作緯線,用蠶絲線當作經線,織成竹簾子。再用針線、畫筆在竹簾上繡出或繪出山水、花鳥、人物、走獸等,就成了傳統的工藝美術品——竹絲簾畫。
△資料圖片
竹絲簾畫出自常德傳統的竹器行業(yè)。早在清朝末年,常德城內就有了李萬和、胡清理等竹篾鋪10余家,手工業(yè)工人達300多人。這些店鋪主要分布在大河街的東段,生產纜索、棉簍、圍折、曬花簾、烘罩、油篷、桐油竹簍等竹篾制品。到了民國22年(1933年),常德的竹器業(yè)店鋪發(fā)展到21家,資本總額達4500銀元?箲(zhàn)時期,日寇的侵略致使竹器業(yè)嚴重萎縮。
解放后的1954年,常德城區(qū)成立了第一家竹器生產合作社。翌年又先后成立了8個竹篾生產組和互助組。幾經分合后,所有的社、組于1969年10月合并為常德市竹器廠。
發(fā)展歷程
上世紀70年代,常德市竹器廠大膽創(chuàng)新,在現年95歲、擅長水墨花鳥繪畫的工藝美術師管毅中先生的率領下,創(chuàng)作出一種嶄新的畫種——竹絲簾畫。這種畫突出表現了常德的山山水水、人文典故和歷史故事,受到了世人的青睞。他們繪制的竹絲簾畫、竹雕、天竹、烙花筷和柳條盒等產品,遠銷美國、日本、德國、墨西哥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遺憾的是,后來隨著常德市竹器廠的破產改制,竹絲簾畫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如今只能偶爾在河街的古玩市場上見到它。
無獨有偶,上世紀90年代中期,常德縣麻紡織廠的紡織工人將經久耐用的黃麻材料變性,并研制出適合在麻質材料上作畫的粉彩顏料。她們首先在20多米長、1米多寬的無拼接麻布長卷上作畫,繪制出宋代張擇端的千古名作《清明上河圖》。后來,又在20多米長的麻質材料上創(chuàng)作出《桃花源圖卷》等。這些麻質畫不僅轟動了常德城,也驚動了海內外。其中的《清明上河圖》麻質畫賣出數十萬元,《孫中山》麻質畫被澳門國父紀念館收藏。
麻質畫融合了傳統工藝美術的技法,表現出浮雕、繡、剪、染織的藝術效果,傳承了中國書法的篆、隸、楷、行、草和中國繪畫技藝的工筆、小寫意、大寫意以及潑墨重彩。無論在麻質上繪制山水、花鳥、人物,還是采用油畫、水彩畫繪制風景、靜物和人物肖像作品,都能得心應手地表現出來。麻質畫這一畫種極適合室內裝飾裝潢、收藏鑒賞,能登上大雅之堂,也能進入千家萬戶。因此,麻質畫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藝術市場,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