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漢壽縣發(fā)現(xiàn)十分罕見的東晉古墓群,出土的青瓷瓶中,還保存有半瓶疑似古酒的液體,距今至少有1600余年歷史。漢壽縣文物局供圖
“年份酒”的千年穿越 生產:疑為東晉咸康(335-342)年間 出土:公元2016年
2003年6月,西安出土的銅鍾疑似裝著2000多年的西漢古酒。
2010年12月,四川眉山陳家山唐宋時期遺址出土的谷倉罐,里面裝著疑為元代酒釀。
2014年初,西安出土的梅瓶里,裝著疑為800年前的酒水。
曹操詩曰“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竹林七賢劉伶嗜酒如命、聞名天下;陶淵明悠居南山,作詩飲酒……詩酒聯(lián)袂,寄意遣懷,是古代文人尤其是魏晉名士的千古佳話。
近日常德漢壽發(fā)現(xiàn)的一處古墓群,就與東晉的酒有關。墓群內發(fā)掘出一個青瓷酒瓶,里面存有半瓶液體!褒徍睢迸c古酒相伴千年,不禁令人揣想當年的魏晉風流。
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是魏晉名士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8月2日,記者從常德漢壽縣文物局獲悉,該縣近日發(fā)現(xiàn)了十分罕見的東晉古墓群,墓中還出土了一瓶千余年的“陳年老酒”。
第一座墓
已經被盜,墓主職位相當于市政府副秘書長
4月29日,漢壽縣聶家橋鄉(xiāng)茶鋪村一處工地,一座古墓在施工中被發(fā)現(xiàn)。
墓早期被盜,施工過程中又被局部摧毀!澳估镆咽强湛杖缫。”漢壽縣文物局局長曾實秋說。但墓磚上的銘文,記載了非常寶貴的信息。其中一處銘文明確記載了當時的年號,“咸康二年”。咸康(335年-342年)是東晉皇帝晉成帝司馬衍的第二個年號,共計8年!斑@是漢壽縣發(fā)現(xiàn)的第一座晉墓。”曾實秋說。這在湖南也極為罕見。
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整理辨識,銘文磚上的信息組成了一句完整的話:“晉州從事、郡察孝不就、武陵漢壽龔道安,咸康二年歲在丙申時閏八月十日不祿于武昌,三年五月作此磚,葬于祖新都府君墓西側。”銘文磚上,“龔侯”的字樣清晰可見。
“龔侯”乃何許人也?銘文磚上記載,其官職為“晉州從事”,曾實秋介紹,這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市政府副秘書長。
銘文記載還提到,這位“龔侯”安葬于其祖父墓的西側。那么,在這座墓的東側應當還有一座墓。時隔一千多年,這座墓還在嗎?
第二座墓
發(fā)掘出一青瓷瓶,瓶中保存有液體疑為古酒
7月21日,又一座古墓在施工中被發(fā)現(xiàn),與此前發(fā)掘的“龔侯”之墓相隔15米。但令人疑惑的是,這座古墓不在“龔侯”墓的東邊,而是在西邊。墓長5.9米、高1.8米、寬1.9米,墓道、墓門、甬道、墓室俱全,墓道長9米。
在這座古墓中,也發(fā)現(xiàn)了刻有“龔侯”等字樣的銘文磚。專家判斷,兩座古墓應為同一家族,兩座墓中的銘文磚應為同批燒制。
這座墓似乎躲過了盜墓賊的洛陽鏟。曾實秋說,剛開始發(fā)掘,一個精美的青瓷瓶便映入考古工作者的眼簾。
“輕輕的、穩(wěn)穩(wěn)的,有瓶身、瓶蓋,還有雙耳,釉色呈淡綠,雖瓶身染泥,仍難掩其純正大氣之格調。”曾實秋說,從青瓷瓶的外形來看,應該是個酒瓶。
瓶蓋一下就揭開了,更令人稱奇的是,瓶中還保有半瓶液體。曾實秋說,液體很可能是酒。遺憾的是,湊近一聞,經過千余年的揮發(fā),已沒什么酒味了。以銘文磚記載的時間算,這瓶“酒”至少有一千六百余年歷史。
兩座古墓計劃整體搬遷
第二座保存完整的古墓中,還發(fā)掘出了盆口壺、碗、鐵釘、鐵箭、石板等不少文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譚遠輝認為,此次古墓群的發(fā)現(xiàn),對研究晉代歷史以及東晉墓葬形制、喪葬制度等無疑有著重要價值。
目前,兩座古墓均已完成搶救性發(fā)掘工作。為了對墓室進行進一步保護和研究,漢壽縣已報告上級文物部門,計劃對古墓進行整體搬遷。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