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攝影技術傳入中國100多年,照片將世界的真相帶給了我們,忠實地將畫面永久定格。而照相術落地常德近百年,86歲的熊僑生恰好被時代選擇,成為常德影像歷史的記錄人和見證者。 這個聲若洪鐘的“老頑童”從業(yè)70余年,是網友口中常德攝影歷史的“活化石”,熟悉他的老常德人更喜歡直接喊他“喬老爺”。 裴維維 攝 一門四代攝影世家 熊僑生祖籍江西豐城,爺爺跟著美國傳教士學會了照相,自此熊氏家族中多人以開照相館為業(yè)。 熊僑生的父親熊厚仁畢業(yè)于南昌大學,不知因何從江西來到湖南常德,被陬市的繁華吸引留下,并在此成家立業(yè),在陬市中街大碼頭開了“一似照相館”。 “父母生了兄弟姐妹5人,都是在照相館里長大的,我是老四。父親因風寒英年早逝時,我才4歲,弟弟還只有100天。1943年常德會戰(zhàn),陬市的家和照相館被戰(zhàn)火燒毀,母親帶著我們乘船順著沅江而上躲避戰(zhàn)亂,投靠在沅陵縣中南門經營大上海照相館的表叔! 熊僑生回憶。 戰(zhàn)亂平息后,一家人回到陬市,在廢墟上重建家園。1945年,熊僑生大哥在陬市開了“麗光照相館”。1950年,熊僑生小學畢業(yè),為了減輕家里生活壓力,他站在父親留下的三腳架照相機前,開始跟著哥哥學拍照。 1956年公私合營后,熊僑生進入陬市照相館工作。 青春萌動的年齡不肯這樣按部就班,他在安江紗廠、三明照相館和常德漢劇團兜兜轉轉之后,熊僑生最終還是選擇回到三明照相館。三明照相館由三民照相館改名而來,是常德民國時代留存下來規(guī)模最大、最負盛名的照相館,他在常德這家公私合營改制后最大的國營照相館工作了30多年。 文革時期,三明照相館改名東風照相館。不久,照相館的櫥窗因“宣揚資產階級生活情調”被封,熊僑生作為照相館的技術組長,櫥窗展示的樣照都是他精心攝制的作品。來不及郁悶,攝影室各種情調的布景也被取消,最初用一塊淡蘭布取而代之,后來全國照相館興起武漢長江大橋、韶山毛主席故居等背景,常德照相館也跟著調整。 1975年在照相館拍攝的過“六一”兒童節(jié)的少年兒童。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因承接三明照相館老木房子的東風照相館建筑年代久遠,商業(yè)部門撥款新建了常德市海鷗照相館。東風照相館的老師傅全部調到海鷗攝影,僅留少部分人員在東風。上世紀90年代初,海鷗攝影被評為“中華老字號”。 1992年,熊僑生提前半年光榮病退,并獲得湖南省頒發(fā)的特級攝影師職稱。1998年,隨著私營影樓的興起,難以為繼的海鷗照相館被拍賣給了個人。1997年至2018年,熊僑生指導兩個下崗的女兒在常德市城區(qū)北街口開起了“雪蜜兒照相館”,攝影技術傳到了第四代手里。 熊僑生的職稱證書。 親歷常德相館變遷 在國民普遍貧困拮據、為溫飽奔忙的年代,照相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照單人照的更少,即使拍單人照也基本上拍一寸或者半寸。熊僑生記憶里,他的大哥每年都是被殷實人家雇請轎子,抬請攝影師上門拍攝全家福。很多單位也會在重要時間節(jié)點、舉行重要活動時,請攝影師拍照留念。 1958年以后,國家經濟逐漸好轉,加上政府對照相價格也有嚴格限定,照相的人漸漸多起來!芭囊粡1寸的黑白照片3角5分,2寸的5角8分,3寸的9角8分,加印一張一寸照片8分錢,相當于當年一碗光頭米粉的價格。這個價格從(上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初基本保持穩(wěn)定!闭障囵^節(jié)假日的業(yè)務越來越多,特別是勞動節(jié)、兒童節(jié)、國慶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參加完文藝演出不卸妝來拍照的人絡繹不絕。春節(jié)時的照相館則擠滿了照全家福的人,難得聚齊的一家人往往會選擇這個節(jié)點來合家留念,照相館最忙的時候甚至要取號排隊,合影尺寸也從小尺寸的一寸兩寸擴大到了6寸8寸。 早期照相館的分工很明確,分營業(yè)前臺、照相、暗室、相片整修4大塊,相片整修又分為底片整修、照片修理、人工水彩和人工油彩,熊僑生是照相館的“全掛子”。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攝影師使用的是很薄的玻璃底片(干版),用金剛鉆玻璃刀將玻璃板裁成自己需要的尺寸。沖洗干版時如果玻璃破損了,需要將干版上的影像沾在另一透明玻璃上去印制照片。 上世紀50年代的人工水彩照。 熊僑生 提供 照相館出于成本管理,“底片損耗率要求控制在3%之內,這要求攝影師拍攝的時候盡量做到一次成功。” 熊僑生說。 隨著私營照相館的出現(xiàn),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婚紗攝影開始流行,照相服務越來越個性化,價格也開始明顯上漲。熊僑生記得,拍一張3寸的集體照或放大一張12寸的便裝結婚照約40元,相當于一個年輕人一個月的工資。那時,不少照相館開始經營婚紗出租,穿婚紗拍兩張24寸的結婚照大約需要260元。 拼命追趕現(xiàn)代攝影術 70多年來,熊僑生用過近10部相機,因手頭拮據,這些相機大多都是買的單位上淘汰的二手貨,直到后來兩個下崗女兒創(chuàng)業(yè)開相館才添置新機器。他把這些陪伴他不同年代的“老朋友”封存在自己臥室頭頂的隔板上。 熊僑生70年攝影生涯用過的部分老相機。裴維維 攝 他最早使用的照相設備是一臺人工曝光的三角架木制照相機。全手動相機操作步驟繁瑣,對使用者經驗要求很高。他清楚地記得1950年代初,照相館還用的是柯達干版(玻璃底片),沒過多久,天津照相干版廠就能制造國產玻璃底片了。 熊僑生使用老相機示范拍照。常德電視臺視頻截圖 1961年,常德三明照相館有了能拍12英寸底片的德國鏡頭和祿來福來德國6x6雙鏡頭反光照相機、日本135照相機、捷克6x6雙鏡頭照相機,為外出拍攝提供了便利。 后來,東風照相館陸續(xù)添置了雅西卡135相機及上海照相機廠的海鷗牌DF型135相機。上個世紀80年代,照相館還購進了瑪米亞單反中畫幅用于拍婚紗照。 從黑白到彩色,是攝影技術的一次重要突破。因為姐姐一家在上海,1975年,彩色沖印一出現(xiàn),熊僑生就帶著同事前往上海,經外甥女牽線搭橋,去友誼照相館學習人工彩色沖底片、人工沖印、擴彩色照片等技術!暗钦莆招录寄芤膊皇且患菀椎氖拢覀円彩敲髁艘荒甓嗖磐耆{馭!钡軆S生和同事們開拓的彩色沖洗業(yè)務不僅領先常德,在湖南省也是首開先河。 1975年,熊僑生和同事們赴上海學習彩印技術。 上個世紀90年代,國產135相機開始有了自動對焦功能,照相館內開始采用影室閃光燈曝光,老式木制座機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1998年,熊僑生在女兒的雪蜜兒照相館使用的是雅西卡DF135膠片相機,后來又添置了尼康7100數碼相機及變焦鏡頭,告別了使用了多年的膠片機。 “數碼相機的出現(xiàn)淘汰了彩色膠卷生產廠家,不少廠家轉而生產彩色相紙。近十幾年來,手機攝影功能的不斷完善,人人皆為攝影師時代的到來,讓傳統(tǒng)照相館生存空間更加逼仄!痹谛軆S生看來,越早期的相機,對攝影師的要求越高!芭臄z完全靠經驗,當年照相館最值錢的就是鏡頭,精細鏡頭小照相館根本買不起,只能用中間清晣而四周景物松馳的低質鏡頭,用光圈大小調節(jié)感光度,琢磨手動曝光的準確參數。”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流行具有港臺風的明星風格的照片。 不拘一格拍照片的熊僑生在常德?lián)碛辛艘淮蟛ā胺劢z”,他的婚紗攝影在圈內外小有名氣,長沙不少同行慕名前來交流心得。1990年5月,他還以《結婚禮服照的藝術造型及生命力》為題,在湖南省首屆人像攝影理論研討會上做了宣講交流。 談到現(xiàn)在的人像攝影,他有自己的隱憂!皞鹘y(tǒng)人像攝影的光影技法快失傳了。以前攝影師拍人像,非常講究神情兼?zhèn),善于用光影勾勒出人物的特點,把人拍得層次輪廓分明。從攝影技術上講,黑白照片的影調,彩色照片的色調,用高調、低調、中間調來表現(xiàn),講究人物面部皮膚的細膩質感,不像現(xiàn)在都是清一色的美顏平光。這些技能真的過時了嗎?” 隨著熊僑生名氣越來越大,一些單位和企業(yè)也開始找到照相館,點明要他配合相關圖片外拍。為此,熊僑生也先后為《湖南省常德市地名錄》、《常德市建設志》、《常德市志》、《武陵區(qū)大事記(1988-2001)》、《農業(yè)區(qū)劃文集》等志書拍攝自然地理實體,還接觸了常德市最早的商業(yè)產品拍攝。上個世紀80年代,德山大曲、武陵酒先后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獎金質、銀質獎章,在設備器材、燈光條件有限的條件下,如何拍出產品的質地和美感,熊僑生探索了很多有效的土辦法。海鷗照相館也因此拓展了拍攝工業(yè)產品的新業(yè)務。 攝于上個世紀80年代。 熊僑生利用余下的膠片,開始大量記錄常德市城區(qū)的風景、大事件和人文風情、社會百態(tài)。70年來,他在工作之余拍下了2000多張常德各個時代的老照片。 熊僑生最早的紀實照片陬慈公路施工,拍攝于1953年。 陬慈公路通車典禮,攝于1953年。 1960年中心巷。 1977年梳子巷,抗戰(zhàn)中僅存的沒有燒毀的窨子屋。 1980年代末,從下南門郵政局樓上拍攝朗州路老常德市政府大院。 在沒有調焦鏡頭的時代,他用標準鏡頭分段拍攝,再將6X6尺寸的分段照片連接起來變成全景式畫幅。60多年間,他從常德當時最高的4層樓爬起,一年年爬到后來30多層的高樓,他爬樓的經歷,像一場行為藝術,見證了常德城一步步“長高”的過程,也讓86歲的他雖然住在5樓,至今仍能一口氣上下樓不費力。 從沅江邊的水上派出所平臺往北拍攝的下南門大河街、小河街及周邊市容。圖中天橋為臨沅閘,臨沅閘南向西延伸位小河街,向東延伸為大河街。 攝于上世紀70年代末 從沅江上拍攝常德下南門輪渡。攝于上世紀80年代末 熊僑生攝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常德麻陽街土堤。 八十年代初在上南門湘航售票處那樓上俯拍西堤一帶,中間有筆架城,自來水廠的抽水塔。 1980年代末德山班下南門碼頭。 (請翻轉手機以閱覽下圖)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站在原吉春堂樓頂拍攝的市城區(qū)東門至下南門城市街景。由6張135相機拍攝的圖片拼接而成。 上世紀80年代大西門外,現(xiàn)梅尼廣場附近。 上世紀80年代末德山老工業(yè)區(qū)。 身邊的常德百態(tài)自然是他最方便拍攝的題材,也積累了常德最生動的時代印記。沅水一橋通車后的1990年代,不少邵東老板在鼎城區(qū)橋南地攤上擺出鍋碗瓢盆小百貨各類商品,帶動了常德人去橋南做生意,這也是橋南市場最早的雛形。后來,全民經商席卷各個領域,常德市城區(qū)的興街口巷內、大興街內、上南門等地形成了售賣小商品的聚集點。熊僑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拍攝的照片,真實記錄了這些曾經紅極一時的集市場景。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常德大興街市場。 1986年,常德沅水大橋國慶通車慶典。 這樣的記錄為了什么?當年的熊僑生自己也沒有十分清晰的目的,只是憑直覺應該拍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完全靠興趣直覺拍下的照片愈發(fā)顯現(xiàn)出了對一個城市的重要歷史價值,這已經是后話了。 上世紀70年代初在市針織廠樓上車間(現(xiàn)市城區(qū)上南門武陵廣場東側)眺望沅水南站(上左)、孤峰嶺(上右),在蜜源冷飲店(現(xiàn)武陵廣場西側)自家五樓樓頂拍攝遠處的太陽山(下左)、河洑山((下右),那時候市城區(qū)空氣通透,少有高層建筑,視野極廣。 上世紀90年代,建設中的市城區(qū)武陵大道興街口,現(xiàn)武陵閣廣場。 上世紀90年代,建設中的武陵大道末端靠近火車站。 熊僑生 攝 上世紀90年代,八百里酒店拍武陵大道在建(紅色大樓是人保公司)。 上世紀90年代武陵大道及洞庭大道交匯處。 80年代老公墓(常紡辦事處樓上拍) 2008年4日4日,常德保衛(wèi)戰(zhàn)守城部隊國民黨五十七師一六九團第一營營長楊維鈞烈士之女張亞杰攜丈夫、兒媳、女兒一家從廣州來到常德公墓,完成母親遺愿,將母親骨灰撒在公墓松柏之間。 2010年8月20日,王選、常德細菌戰(zhàn)日本訴訟律師一瀨敬一郎在常德公墓,與常德細菌戰(zhàn)訴訟民間志愿者、受害人及其后代合影。 喬老爺家在常德會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公墓附近,他由此記錄了常德公墓不同時代的風貌以及發(fā)生的故事,用相機先后記錄下了常德會戰(zhàn)烈士楊維鈞、柴意新、何佩敬、周邦輝等人的后代尋親祭祖一個個催人淚下的瞬間。 2014年,常德抗戰(zhàn)老兵吳云凱(左前)在常德公墓和常德保衛(wèi)戰(zhàn)犧牲的57師169團團長柴意新之子柴陵華(右前)見面。吳云凱曾在169團任過文書。 在這些拍攝中,興趣廣泛的他意識到要將常德這些歷史素材傳播給更多人,為地方文史研究提供圖片和文字回憶。從2012年開始,喬老爺要讀初中的小外孫以“常德喬老爺”為名注冊了博客和紅網論壇賬號,將自己寫的文字、拍的新老照片陸陸續(xù)續(xù)發(fā)到網上,“常德喬老爺”成為地方文獻愛好圈里一個響當當的名號。熱心的晚輩將他發(fā)在群里的大段回憶文字,整理打印成《熊僑生陬市回憶》書型資料分享給了需要的人。 2021年,常德市城建檔案館面向社會征集老照片,熊僑生從自己拍攝了70多年的照片中,選出了100張珍貴的常德城市老照片,捐贈給了檔案館。這些老照片現(xiàn)在被展示在了城建檔案館河街老照片陳列室,圖片上“熊僑生攝”字樣每天迎接著來來往往的游客,好奇的游客也記住了這個重復率極高的名字。 在這位幾乎一輩子生活在照相館里的86歲老人眼里,那呼嘯而去的光陰,最真實的記錄莫過于一張照片、一段視頻,那是再生動的文字都無法企及的。照片中的茅草屋、木板房、沅江大帆船等早已被高樓大廈和游船取代,昔日的常德老街也已不見蹤影……看見自己拍攝的常德老照片在網上不斷被人反復“盜用”,很多時候連署名都沒有,他不慍不惱。 熊僑生和他簡陋的家。 裴維維 攝 “來自社會,歸于社會。照片放在我這里是死的,用出去就是活的!毙軆S生簡陋的家里,狹小的兩面客廳墻上,一面掛著彩色全家福,另一面掛著老劇作家劉京儀2015年為他從事攝影工作64年題的一副字:“紀錄時代風貌,定格生命華彩”。 注: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其余均為熊僑生 攝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