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縣齡最長的縣,當(dāng)屬桂陽,自漢初設(shè)郡迄今,已2200多年。桂陽人透著驕傲的口頭禪,如“四大發(fā)明有桂陽”——蔡倫造紙,有官修史書《后漢書》為證;如“四大名著有桂陽”——見《三國演義》第52回“趙子龍智取桂陽郡”。如今又多了一個“十大湘菜名縣”有桂陽——這是湖南省農(nóng)業(yè)廳、商務(wù)廳2024年2月23日公布的最新評選結(jié)果。 桂陽菜確實是歷史悠久,味道沒的說,在我的味覺記憶中,最拽味的桂陽美食,是壇子肉、股子肉和一種非常大眾化的小吃——餃(jiào)粑。 桂陽文聯(lián)主席歐陽志君約我到梨山采風(fēng)。晚餐時,我特意點了壇子肉。她說,三國時,趙云(字子龍)南下智取桂陽郡,入城時,百姓夾道歡迎,奉上壇子肉犒勞將士。趙云品嘗后大加贊賞,下令作為軍需物資大批采購。當(dāng)?shù)匕傩盏昧藢嵒,感其恩,便把壇子肉又叫作子龍壇子肉,這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我問歐主席,趙云真的來過桂陽?她很肯定地說,除《三國演義》外,《三國志·趙云傳》說他“從(劉備)平江南,為偏將軍,領(lǐng)桂陽太守”。 壇子肉的制作其實很簡單,選上好的豬五花肉,切塊,放鐵鍋里煮至三成熟,撈出肉塊瀝干,涼后裝入辣椒壇子,將肉和辣椒拌勻,封牢壇口,過一月許即可開壇聞香,取而啖之了。 還有一種做法,叫窮搞之搞,就是沒有五花肉時,也可以做。比如帶厚皮的豬肉,也切塊,先放油鍋里炸到約八成熟,差不多是油渣了,再放到辣椒壇子里去,但要封上個半年一年時間才可以開壇取吃,那香味濃郁醉人,那肉幾乎都化成了肉泥,與辣椒融為一體了。這時,早上吃白米稀飯,或中、晚餐吃新米白飯,拿小勺子取出一勺兩勺覆其上,但見紅白雙色香辣開胃,光吃這壇子肉就可以下飯飽肚、渾身來勁了。 吾友柳宗宣兄,曾在《青年文學(xué)》做編輯,后到江漢大學(xué)詩歌所負(fù)責(zé),前幾年退了休,在黃岡自建山房隱居。龍年春節(jié),柳兄微信我說:“十多年前到郴州,你送我兩壇咸香肉,味道真妙呀!”我說那叫壇子肉,郴州的土特產(chǎn)四件寶之一,柳兄想吃了,馬上就寄。我于是就寄了五花、瘦肉各一壇給他。又說,你那里蘇軾也待過的,可惜蘇軾在黃岡喜做東坡肉,卻沒吃過壇子肉,柳兄你哪天來了靈感,也給壇子肉寫首詩吧? 桂陽人辦酒席,隆重講究些的,會擺上單數(shù)的十一或十三個大菜,一般有頭碗、米粉肉、股子肉、白水酸辣雞、肉丸子、酒釀豬腳、橋市干筍、團(tuán)子肉、釀豆腐、粉皮和神仙魚等,而桌上股子肉的有無,是衡量一場紅白喜事的酒席隆重與否的標(biāo)志。上了股子肉,則主家有面子,食客快意了肚子。股子肉是將四個豬腳上端與豬身連接的那塊裹骨大肉,環(huán)切下來烹制而成的。這肉兩斤左右,留皮帶骨,有肥有瘦,一般是圓形,寓意一團(tuán)和氣團(tuán)團(tuán)圓圓。 股子肉作為正席大菜,排在頭碗、米粉肉后第三順位上桌。上桌時還有個儀式,店小二們列好隊,雙手托一個四方木盤,里面放著六大碗熱氣騰騰的股子肉,待這邊廂鑼鼓敲起來,嗩吶吹起來,鞭炮炸起來,氣氛拉滿了,店小二們才端盤起步,從正席上起,再左右兩邊依次擺上桌,客人們此時味蕾綻放,搛肉大啖,個個吃得快感爆頭,連呼“哎呷得,哎呷得”,好不過癮。 可惜一頭豬只能取四塊股子肉,最多做四碗,如果殺兩三頭豬辦三五十桌酒,股子肉不夠怎么辦?那就只好去另外買些來,或者先滿足正席,不夠的就用豬的其他部位的肉代替,但仍叫股子肉,吃客們也都理解,興高采烈地吃喝,并不在意,一派熱鬧祥和的光景。 股子肉的烹制頗具江湖氣,在坪里架上大鍋,放精鹽、姜片燒開水,將切下的碩大肉塊扔進(jìn)去焯火,待湯水漸呈白色,以笊籬撈肉出鍋置案板上,拿本地糯米糊子酒遍淋肉塊,兩手快速揉按使入味,酒中糖分便遇酶生微酸,再抹上醬油、紅糖上色。這邊廂將油鍋加熱至280攝氏度高溫,順鍋溜入肉塊,待糊子酒中的糖分降解、肉塊表皮現(xiàn)出醉人的焦黃色后,即撈出浸入井泉水中,使表皮形成虎皮褶皺,然后裝大碗上灶,文火慢蒸,使肉塊更加綿軟,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快感沖頭。 傳說股子肉興于明末,盛于清朝、民國時期。桂陽南臨粵省,數(shù)百年間,精壯男丁多南下廣東挑海鹽,登山度嶺,從珠江水系過南嶺山脈,挑到湘江水系的桂陽舂陵江舍人渡碼頭,所得不菲。挑夫一回家,家人便做股子肉犒勞,補(bǔ)血旺神,強(qiáng)筋健骨,恢復(fù)元氣,以利再挑。信乎?信,那一大碗油唧唧的肥美醉肉,非強(qiáng)勞力者強(qiáng)健之胃,實難一碗打盡,輕松消化。 鄭欣榮是桂陽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他說,餃粑的歷史要早于壇子肉,源于清明節(jié)前的寒食節(jié),用于祭祀先人。后來,人們改在清明前夕做好,上墳時擺在墳頭,祭拜完畢,留下幾枚,其余的都帶回家擺神位前焚香祭祀,然后蒸而食之。以往,農(nóng)村中家中有老人的,一般并不做餃粑,似乎有些忌諱。 上世紀(jì)90年代前后,市場經(jīng)濟(jì)興起,有商業(yè)頭腦的人開始將餃粑帶到墟上去賣,因為味道好,又經(jīng)餓,很快便有了市場。接著又從鄉(xiāng)鎮(zhèn)墟場進(jìn)軍縣城,結(jié)果刮起了一陣餃粑風(fēng),人人爭食,贊不絕口。如今,餃粑已改變了兩千余年的民間私家祭品屬性,從桂陽輻射至郴州市區(qū)乃至周邊諸縣了。 餃粑的皮,大致是米粉、糯米粉按8∶2左右的比例揉成,以增加柔性和拗勁,而餡一般是用五花肉剁碎,不放蔥等作料以防發(fā)酸變味,故吃起來口感拗勁而滿嘴鮮香,F(xiàn)在,餡料已朝多樣化發(fā)展,有摻筍干、油渣、海鮮、雞肉的等等,不一而足,你盡可隨性而為,只要自己喜歡就行。 做餃粑類似包餃子,但餃粑的個頭要大過餃子一倍以上。皮是米質(zhì)的,所以做起來費(fèi)勁多了。餃粑皮若沒有揉到位,入水一煮即會裂開。此外,也可以選清蒸、油炸等吃法。最有代表性的是水煮鮮肉餡餃粑,鮮嫩香美,回味悠長,在桂陽街頭、店鋪隨處可見。 如今,不少餃粑高手跟快遞公司合作,把餃粑賣到廣東、深圳和長沙去了,看上去忙不贏呢。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dān)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zé)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