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嫌種柿子太苦,80后桂林小伙陳鴻霖外出打工擺地攤,然而接觸到電商行業(yè)后,他又選擇回到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通過電商平臺,將柿餅銷往全國各地。 一個小小的柿餅,在他手中變身價值上千萬元的寶貝,并帶動許多村民返鄉(xiāng)就業(yè)、脫貧致富。 驅車沿著桂林平樂縣橋亭鄉(xiāng)大塘口村蜿蜒的村道前行,路兩旁映入眼簾的都是黃澄澄的柿子。 據(jù)悉,平樂縣是廣西的柿餅生產大縣,有著400多年的種植和柿餅加工歷史,素有“月柿之鄉(xiāng)”的美譽。 陳鴻霖的家里也有大片的柿子林,可因為覺得父母種柿子太苦,他不肯繼承“家業(yè)”。 中專畢業(yè)的陳鴻霖選擇到廣東打工,他在服裝廠縫過衣服、在菜市場賣過菜、在街上擺過地攤……雖然能賺到錢,但他清醒地意識到,這不是長久之計。 2016年,正在農貿批發(fā)市場工作的陳鴻霖,從供貨商口中第一次接觸到電商這個新鮮事物。首次“觸電”,就讓他看到電商行業(yè)的發(fā)展前景。 2017年,陳鴻霖開了自己的第一家網店,嘗試在網上賣油茶、板栗等家鄉(xiāng)土特產。然而缺乏經驗的他,半個月內就虧損了十多萬元。 隨后,陳鴻霖又嘗試做直播賣海鴨蛋和短褲。他苦笑著說:“現(xiàn)在我家還囤著一房間賣不出的貨……這是打工七八年的積蓄,本打算回家建房娶媳婦的,當時都崩潰了。” 然而,陳鴻霖并沒有放棄,而是一邊總結失敗經驗,一邊在“多多大學”進行電商運營的培訓。 經過一路摸爬滾打,陳鴻霖的網店運營也逐漸成熟。這時,他又把眼光瞄準了自己的家鄉(xiāng)。2017年底,陳鴻霖選擇回鄉(xiāng)建柿餅加工廠。 剛開始,村民們充滿疑惑:“電商真的能賺錢嗎?”于是,陳鴻霖召集親朋好友組建電商團隊,主動給當?shù)剜l(xiāng)親們傳授電商運營知識。 在陳鴻霖的引導下,許多村民掌握了電商運營的技能,實現(xiàn)農民到電商的轉變,成為了像他一樣的“新農人”。 “過去我們只能等著別人進村收購,市場價格波動較大。遇上天氣不好,柿子只能爛在地里。”大塘口村村支書黎宗憲說,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如果單靠線下銷售的話,村里的柿子根本運不出去,價錢可能會大跌。慶幸的是,柿餅通過電商平臺賣往全國各地,價格還保持在每公斤10元多。 在大塘口村的柿子林旁,坐落著一個4000多平方米的廠房,附近村民們所種植的柿子都會收購到這里。隨后,廠里的工人將這些柿子進行挑揀、晾曬、包裝、打包、發(fā)貨。 這是陳鴻霖在家鄉(xiāng)建立的八個月柿加工廠房之一,每天都有一萬多個柿餅訂單從他的廠里發(fā)出,送到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手上。 在拼多多商城的柿餅銷售店鋪中,他的網店銷量穩(wěn)居第一,半年能賣出3200多噸柿餅,產值達到5700多萬元。 如今,已有上百名村民加入陳鴻霖的工廠里。 在廣東打工了10年的村民陳彩娟,也選擇在2018年返回家鄉(xiāng)就業(yè),她邊挑揀柿餅邊笑著說:“老人年紀大了,孩子又到了青春期,能在家門口上班,照顧家里就方便多了!” 電商平臺的引進不僅帶動了周邊村民的就業(yè),村里的貧困戶脫貧也得到了助力。 劉遠松開著三輪車,把自家曬好的三大筐柿餅送到陳鴻霖的工廠。工作人員對柿餅進行品質檢驗、稱重后,把錢交到他手中。曾是貧困戶的劉遠松靠著村里柿餅產品發(fā)展,去年已經脫貧了。 “通過電商平臺帶動柿餅產業(yè)的發(fā)展,給全村人帶來了致富的機會。如今大塘村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村里的7個貧困戶都已經脫貧!”黎宗憲欣喜地說。 平樂縣橋亭鄉(xiāng)黨委書記黃郡介紹: 今年建成的平樂縣橋亭鄉(xiāng)月柿產業(yè)融合示范園區(qū),其核心區(qū)就在大塘口村。該園區(qū)通過培育專業(yè)合作社和引入拼多多電商平臺,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聯(lián)合生產經營模式,為農戶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確保農戶收入平穩(wěn)。 2020年,平樂縣年產月柿鮮果55萬噸,平均每年經該縣各柿餅交易市場匯集銷往海內外的柿餅達35萬多噸,年銷售額30多億元。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