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嵊州的領帶、絲巾非常有名,它們從大大小小的工廠里生產出來,也有的只靠一針一線手工縫制,從大山深處的村莊走向世界。今天要說的這位俞大姐,帶著她手下的18名女將,靠勤勞雙手掙出一片天。 (視頻建議WIFI網絡收看)
縫紉機的聲音此起彼伏,裁剪、包裝,一個月后,這批來自紹興嵊州的絲巾,將會出現在英國倫敦的專賣店里。在嵊州當地,這樣的小型工廠有很多,但這一家有些不同。廠里18名員工都是女性,她們中的不少人,都是跟著工廠負責人俞偉平從農村走出來的。
俞偉平:“那時我是婦女主任,村里的婦女主任,要帶動鄉(xiāng)下的婦女,到外面來找活干,要鄉(xiāng)下的姐妹們一起共同致富。”
俞偉平來自紹興嵊州下王鎮(zhèn)的小溪村。她回憶起十四年前,大家都不富裕, 丈夫外出打工,姐妹們在家希望能找點事情做做,賺點錢補貼家用。一次來料加工的機會,讓她們看到了出路。
俞偉平:“鎮(zhèn)里組織我們做一批圣誕燈,后來圣誕燈做完了,我自己到嵊州來,給鄉(xiāng)下的婦女姐妹們找活干,當時就找到了這個活。”
俞偉平跑了嵊州大大小小很多工廠,最后有一家領帶廠給了她一條絲巾,要求是把絲巾的四邊縫起來。這道工序叫“包邊”,廠家希望能夠純手工縫制,做好之后要銷往國外。這個活的好處是不需要專門的加工廠,完全可以在自己家里做。
俞偉平:“外國人全部是要純手工的,這個活我拿到家里 我也不知道要怎么做,那時候我是不懂的,一針一線地做的,一點也不懂,就是這樣開始學起來的。”
自己會了,怎么把姐妹們也教會呢?俞偉平又跑到蘇州,向廠家取經,拿到系統化的培訓方案后,再回來帶著姐妹們學習。她說,那時候正值寒冬臘月,手凍得發(fā)抖,村里邊事情又多,好在姐妹們都沒有放棄。
俞偉平:“鄉(xiāng)下的姐妹們每天都在練習,但后來速度跑不起來,我就帶著姐妹們去蘇州學習,一開始我要到嵊州的廠里,要托人找關系,哪里有活可以接,我還得去找,現在我不用去找,他們自己會找上門來的!
經驗慢慢累積起來,俞偉平的業(yè)務也越做越寬。2016年,她在嵊州市區(qū)租下一間廠房,開了這個加工廠,F在工廠一年營業(yè)額達到了160多萬,跟著她從村里走出來的姐妹們,也都有了固定收入。但走出小溪村的俞偉平,仍時時牽掛著家鄉(xiāng)。因為要照顧家庭,還得兼顧農忙時節(jié),有些姐妹留在村里。雖然工廠完全可以應付所有訂單,但俞偉平分出了一些手工活的單子,讓小溪村的姐妹們來做。
俞偉平:“我全部一包一包的寫好,每個人幾十條幾十條的!
俞偉平:“干活干得太累了,開車的時候怕打瞌睡,放點音樂,前幾年就是,每隔一天要到鄉(xiāng)下去,拉著貨全部得一個一個地分過去,2016年開始,我找客運中心的客車帶過去,每一個快遞五塊錢,但有些單子還是要給她們說一下的,有什么要點,哪里要注意一點,具體的要給她們親自去說的!
小溪村距離嵊州市區(qū)30公里,俞偉平開了四十分鐘山路,把幾十條絲巾送到了村民徐大嫂家里。徐大嫂今年44歲,丈夫在外做泥水工,孩子還在讀書,她在家里養(yǎng)了些鴨子,還有幾畝地平時需要打理。閑下來的時候,她就可以加工這些絲巾。
徐大嫂:“平時在家里就衣服洗洗什么的,老公出去打工賺錢了,我少量分擔一點,添一點生活費(有沒有要求你們一定要做多少?)沒有,相對自由一點,有時候有事情也可以停下來,在廠里相對不自由,照顧不了(家里)!
童阿姨:“做個多久啊,四年還是五年吧(做一張要多少時間)十幾分鐘,(平時一天要做多少張呢)四五十張,(這樣做一年能賺多少。我差不多兩萬!
俞偉平:“這個村子是兩個,下王鎮(zhèn)十九個村七八個地方有的,每個村子有三個四個,有一個村子有七八個,二十個差不多!
除了把加工材料送上門,還要教姐妹們怎么做,時間成本會增加不少,但俞偉平還是愿意堅持。正是因為這份堅持,留守小溪村的姐妹們靠著一根針、幾團線,再加一張小桌板,少的一年掙一兩萬,多的可以掙個四五萬。俞偉平說,這份額外的收入,不但可以支撐起一家人在村里的生活開銷,也能讓姐妹們更加獨立和自信。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