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八月末,以陽澄湖為代表的南方大閘蟹還沒到開湖捕撈的季節(jié),但黑龍江省肇源縣鯰魚溝的捕撈隊已經蠢蠢欲動了。
捕蟹的工人們每一次拉起網,都能收獲滿滿的一大網螃蟹,大伙一個個越干越起勁。
八九條船,船船都得裝滿了才能往岸上返,一天得往返上好幾趟才能把每個籠里的蟹撈干凈。
肇源縣鯰魚溝王志國:咱們這總共這個大海湖里頭,咱們下了1300來個籠,一個籠你算它拿三斤,一遍將近4千斤。
王志國說的4千斤只是一天得捕撈量,想把這水里的蟹撈干凈,大伙得干上一個月。
王志國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眼前這個捕蟹的水域一眼望不到邊,足足有2.4萬畝,而這只是其中一個。
像這么大的水域在鯰魚溝一共有七個,每年的產蟹量都在五六十萬斤。誰能想到,這里原來卻是一大片鹽堿地。
把鹽堿地改造成眼前的濕地,這聽起來已經非常不可思議了。并且東北每到冬季氣溫都會降到零下30度左右,這么低的溫度螃蟹怎么能活呢?
1998年,地處肇源的松嫩兩江流域爆發(fā)洪水,突如其來的大水淹沒了絕大多數農田。作為年輕干部的蔡云樓一身闖勁,打算借此機會下海創(chuàng)業(yè)。
誰也想不到,隨著大水而來的還有數不盡的野生江魚,蔡云樓包下水面的三個月后,挖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肇源縣鯰魚溝致富人蔡云樓:大的就得二三十斤的鯉魚,幾十斤的草根,鯰魚那就是一天就得五千斤,六千斤,沒育苗,也沒飼養(yǎng),天賜之財,天上掉下來一樣。
那時候,捕撈隊足足干了一個月,300萬斤魚凈賺112萬,讓年輕的蔡云樓一夜之間成了百萬富翁。而此時的蔡云樓卻一下子流轉了20萬畝鹽堿地。
肇源縣鯰魚溝徐良志:在鹽堿地上,他的意思就是放水,幾年之后能出現大片的蘆葦塘,對咱們來說天方夜譚,說笑話似的。
蔡云樓卻發(fā)現鹽堿地下面竟然藏有很多蘆葦根莖,如果能把水引進來,改造鹽堿地就不是什么天方夜譚。
引水的同時,蔡云樓又找來大型機械在鹽堿地表面進行翻耕,筑壩建溝渠。2003年,大片的蘆葦在水面上冉冉升起,蔡云樓一躍而成了千萬富翁。
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滿足。水面加上大片的蘆葦塘形成了天然濕地,讓他發(fā)現了一個養(yǎng)魚養(yǎng)蟹的絕佳機會。可是,在那之前,當地養(yǎng)螃蟹的人都以成活率低而紛紛放棄。
蔡云樓:我當時就沒信這個邪,2008年我就買回來了這個受精卵拿回來孵化,花了36萬水上漂,一個沒活。
經歷了連續(xù)三年的失敗,蔡云樓為了養(yǎng)螃蟹也賠了幾百萬。終于,他在2010年突破了低溫,運輸、繁育、受精等一連串的技術難題,并且在黑龍江也是第一個繁育出適應低溫環(huán)境蟹苗的人。蟹苗的成活率從原來的10%突破到了50%。
不僅如此,蔡云樓還在蟹苗孵化池里挖了條深溝,以解決東北零下三四十度蟹苗無法過冬的問題。
此外,每年他養(yǎng)的大閘蟹都會早上市一個月,正好打的是市場空白期,價格自然拔了頭籌,每斤能賣到50元以上。
蔡云樓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他養(yǎng)的大閘蟹能賣高價但是投入卻比別人還低。
《經濟半小時》記者注意到,在空中盤旋著一群野生水鳥,不時伺機下水捕食。吸引水鳥前來的就是天然的濕地,每年工人們把蟹苗投放進水里之后根本不用理會,螃蟹都是靠水里的野生魚蝦自己捕食。
幾萬畝的水域面積一望無邊,根本無法人工飼養(yǎng),捕蟹的季節(jié)也是螃蟹繁育的季節(jié),工人們在淺水處設好網,螃蟹自己就會走進網里。螃蟹的捕獲率能達到90%以上,工人們只需要每天到蟹籠里取蟹就成了。
今年鯰魚溝的野生大閘蟹還獲得了國家有機認證,蔡云樓這12萬畝的水域面積,能產出20萬斤蟹苗和五六十萬斤成蟹,僅成蟹的收入就有3500萬元之多。
靠著112萬的天降之財蔡云樓有了夢想的開始,曾經的鹽堿地也被他改造成了風光無限好的濕地?捎J葦、養(yǎng)魚養(yǎng)蟹,用蔡云樓的話說,都不是他的目的所在,他要布一盤誰都下不了的大棋,把鹽堿地真正改造成金土地。
在手里一捏,土塊變成了堿面樣子的沙土。任憑什么樣的農作物也很難在這種堅硬如殼的鹽堿地上生根發(fā)芽。
僅在肇源縣,鹽堿地的面積就超過了50萬畝。就像蔡云樓說的一樣,鹽堿地的土地利用價值幾乎為零,可蔡云樓偏偏要在這種寸草不生的鹽堿地里種水稻。
一時之間,誰也理解不了蔡云樓要干嗎。魚和蟹的養(yǎng)殖正在蒸蒸日上的時候,他卻非要在鹽堿地里種水稻。
黑龍江省肇源縣農委主任韓雪松: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說哪一個專家可以拿出一套非常完全,非常適合又可以推廣的技術。
即便沒有一個人贊同,但是蔡云樓自己心里清楚,之所以引水育蘆葦、發(fā)展到后來的養(yǎng)魚養(yǎng)蟹都是在為這一天做鋪,墊,他下的是一盤大棋。只有種水稻這一條路才能讓鹽堿地達到真正的產業(yè)最大化。
為了達到實驗目的,2007年,蔡云樓拿出1000畝土地進行試種。他還從省農科院、松原市、肇源縣等地聘請了六位專家組成了科研小組,但結果和大伙預判的一樣。
蔡云樓:連續(xù)四年賠了就得600多萬,然后我們這個團隊就宣告失敗。
在鹽堿地里蘆葦種成了,螃蟹也養(yǎng)活了,可是在鹽堿地里種植水稻卻是接二連三地受挫。
鹽堿地是鹽類集積的一個種類,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鹽分影響到作物的正常生長,因而堿化度普遍較高,鹽堿土壤地區(qū)植物幾乎不能生存。
2011年,他決定完全推翻之前的想法,不再依賴那些理論,一切都要從實際出發(fā),要從頭來過。
在蔡云樓試種了幾十個抗堿品種的水稻后。鹽堿地里的水稻竟然奇跡般的開始增產了。
那一年的豐收喜悅讓鯰魚溝每一個人都不會忘記。不被人理解的蔡云樓此時也成了鯰魚溝遠近聞名的大明星。
然而,即使產量夠了,這種鹽堿地種出來的大米能被市場接受嗎?
讓人再次感到意外的是,蔡云樓的鹽堿地大米成了市面上的搶手貨,賣價比普通大米每斤貴了四五塊錢。經他之手改良鹽堿地水稻已經擴種到5萬畝,僅大米就能帶來8000多萬的收入。
看到鹽堿地的水稻產生了效益,蔡云樓覺得,這該是帶著農民一起致富的時候了。
起初,農民們并不相信,這明明可以賺錢的大買賣,會是無償提供。面對村民的質疑,蔡云樓提出了唯一的條件,必須按有機的要求種植鹽堿地水稻,由廠里統(tǒng)一回收,不光如此,蔡云樓還保證每個農戶一年不會低于15萬的收入,如果少了15萬,由他出錢補齊。這對于村民來說無異于天上掉餡餅。
村民楊利偉:等到后期收完以后,確實是這么回事,確實達到這理想了。
黑土地上種莊稼,一年也就是五六萬的收入,但是楊利偉自從在鯰魚溝包了地,一年穩(wěn)穩(wěn)地二十萬進賬。兩年時間,家里蓋上了新房,買了新車。
一時間蔡云樓手里改良好的5萬畝鹽堿地被搶購一空,有180多戶農民加入到鯰魚溝鹽堿地水稻的種植隊伍當中,想包地的農戶已經排到2年以后了。
這盤大棋里,發(fā)展新興農業(yè),做品牌提高附加值才是最終他要走的路。
這些稻谷被蔡云樓稱之為原糧,核心秘密就在這里。
蔡云樓:低溫儲藏不是大米,是對原糧水稻進行儲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米質的新鮮口感。我們這種方式和別的銷售方式不一樣,我們線上你私人定制之后,每個月都是新磨,包裝,當月配送到家吃新糧。
蔡云樓不光在種地上點子多,如今還玩起了互聯網,他不想再用傳統(tǒng)的銷售模式賣大米,而是在網上讓消費者訂購一年的土地,他負責管理種植,秋收過后把糧食低溫儲藏起來,每個月現脫殼現制作,快遞到家。蔡云樓把他發(fā)明的這種銷售模式起名叫“C2F”。
蔡云樓坦言,堿地大米本身產量就不多,加上較好的品質和這種銷售模式,省掉了很多中間環(huán)節(jié),利潤從原來的10%一躍提高到30%,蔡云樓和鯰魚溝成了肇源縣遠近聞名創(chuàng)新的表率。
肇源縣委書記馮忠宏:全縣無公害綠色有機種植面積已經發(fā)展到230萬畝了,這個規(guī)模以上的這個農業(yè)產業(yè)化龍頭企業(yè)達到了42家,年加工總量達到了75萬噸,產值接近30個億這樣一個規(guī)模,鯰魚溝就是我們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的典型代表。
十幾年間,這里的人們看到了濕地養(yǎng)蟹的成功,看到了鹽堿地種稻的財富,更看到了實干加巧干的不一樣的思路。
種什么,在哪兒種,怎么種,這幾個核心的問題,通過“企業(yè)+基地+農戶”等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和“互聯網+C2F”的銷售模式,為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高端樣本,也為原產直供、生態(tài)品質、全程溯源和私人訂制的多位一體,提供了很好的模式范本。這是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者,給我們提供的全新借鑒。希望他們的經歷和故事,能啟迪更多的人,成就更多的夢想。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