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百家姓查詢
百家姓之“亢姓”
中華亢氏
序言
吾亢氏人,源遠流長,人丁興旺,枝柯遍布。雖散居神州各地,然不辭千辛,甘歷萬苦,創(chuàng)世拓業(yè),奮發(fā)不止。既安居皆能自成一支,光宗耀祖,最終名振一方。
衣食足而尚禮義,政通人和則思祖譜。故追源亢氏而集此冊,雖為弱水三千之一瓢,然其傳統(tǒng)美德、拓業(yè)功名盡收眼底矣。
亢氏濟濟,業(yè)績赫赫。能入錄者,皆據(jù)實錄之,以彰其賢德,而勵后人進取。
亢書興
2004.5
一. 致亢氏同族
全國有近五百多個姓氏,其源流及歷史人物、歷史典故、分布范圍,家譜收藏研究等多方面都需要我們認真研究。一個姓氏、一個家族的繁衍生息,興盛衰亡,無不記載著祖先們感人至深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打上時代的烙印,折射出歷史文化的光輝。這里有聚、有散,有喜、有憂,有經(jīng)驗總結,有血淚教訓。這就是活生生的歷史,不帶虛偽和粉飾,也沒有任何功利色彩。時代的列車已進入21世紀,瞻前顧后,看看我們的祖先留下的一步一個腳印,對于激勵我們亢氏后人今后把路走得更快、更好,將會有所幫助。
姓氏是一門涉及到歷史學、考古學、民俗學、語言文字學等諸多學科的邊緣學科。就今天來說,“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我的根在何處?”無論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遠,都是令人關心的,甚至是魂牽夢繞的問題。這種生生不息的尋根意識,正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向心力、凝聚力。本冊子以亢氏家譜為紐帶,為具有亢氏血統(tǒng)的炎黃子孫提供亢氏梟雄歷史史實,使我亢氏精神得以發(fā)揚光大。
對于我們的姓氏,家譜都有所記述,但很約略,甚至有些內(nèi)容成為缺門;不少志書雖作了記載,但語言不詳,記述較略,文字不多,篇幅簡短,只占了很小的一席之地。有的資料依然塵封如故,并未進行開發(fā)、利用。縱觀我亢氏家族歷史,在我國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其由來、流動、遷徙、繁衍構成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重要層面。如果撫今追昔,弄清其發(fā)端的所在,流動的過程,變化的軌跡,對于了解歷史,愛鄉(xiāng)愛國,聯(lián)絡感情,內(nèi)外交流,無疑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人從基本地情、人情出發(fā),充分運用現(xiàn)有的、能找到的、能聯(lián)絡上的家族家譜和相關人口資料,追溯、探討亢氏的發(fā)端、由來,以及遷徙的狀況、路線、當前的聚居點,盡其可能將資料記得詳細一些,清晰一些,真實一些。同時收集、列舉有關該亢氏中比較突出的人物及他們所做出的歷史功績。相信本書的編印,會使我們同姓人感到親切、有趣。相信它對研究工作者也不無益處。
家譜、宗譜記錄了一個家族曲折的歷史,反映了一種文化傳統(tǒng),有大量的真實內(nèi)容,當然會有一些不夠準確的地方。有的家訓簡明扼要,針對性強,也便于記憶,其間蘊涵著不少有益的內(nèi)容,可以汲取、利用。又如,不少人物、世家的起伏興衰,有助于當今人才學的研究,也可以激勵后人努力進取。本書已設多個欄目,其資料系統(tǒng)、翔實、設計力求新穎、合理,希望我們亢門中人都來開拓、完善,使亢氏的研究開發(fā)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二.亢氏淵源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題記
(一) 姓氏起源資料
1、亢姓起源有四:
⑴以封地為姓。山東濟寧縣南,有個古代的軍事要地叫亢父,《國策齊策》說,春秋時有個貴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子孫便以封地名為氏,形成了亢姓。
⑵源于伉姓。后去人旁為亢姓,出自姬姓,衛(wèi)國大夫三伉之后。見《風俗通》。
⑶出自子姓,宋國微子之后。見《路史》。
⑷為佐姓所改。見《中國姓氏大全》。
注:姓氏起源另說:來源有二:春秋時候有個貴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以封地為姓,就形成了亢姓(見3)。另外一種說法: 來自古書《風俗通》,說亢姓是由伉姓省去個偏旁而形成的,因為春秋時衛(wèi)國有名為伉的大夫官,他的后代形成了亢姓。
2、郡望①: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后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 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qū)。東漢移治姑臧②。
太原郡
注:①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世族,稱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為當?shù)厮鐾?br />
②古縣名,今甘肅武威。
3、山東省境內(nèi),古時候有個地方叫亢父,是個有名的軍事要地。古書里說:“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并行。”這個地方,春秋時候有個貴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以封地為姓,就形成了亢姓。
4、明初?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在現(xiàn)亢家莊(在青島)定居,古稱張家疃。明永樂年間(1403-1405),浮山所亢姓一族遷徙此地,子嗣延續(xù)眾多,遂改現(xiàn)稱亢家莊。
5、《中國經(jīng)濟全書》稱:“康氏(即亢氏)自清迄今,凡二百余年,其家運之隆盛,可謂極矣!
6、相傳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龍,在黃帝時擔任后土(古代掌管有關山川土地事務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官職),死后被封為“灶神”,一直為人們祭祀,其后代就以官名的一字為姓,稱為后氏。春秋時候曾有貴族受封于亢父,其后代以封地名為姓,就形成了亢姓。 還有一種說法,亢姓是由伉姓(起源于古衛(wèi)大夫三伉)省去偏旁而成的。姓氏尋源:當為伉姓所□,或以地為氏。萬姓統(tǒng)譜:亢思謙,臨汾人,由翰林官至布政!缎帐掀鹪础罚ǘ螄橹骶帲嚎涸,明朝駙馬都尉?毫加,明朝傳為孝老之人。唐登科亢潮,京兆人。又有五官正亢軫。
編者注:相傳,今河南省宜陽縣石村鄉(xiāng)鐵爐村亢姓,原來姓康,后家境漸敗。疑與朱姓同居一村,有“豬吃糠”之嫌,故隨鄰村張深亢氏改為亢姓,以與豬抗衡。
6、《史記》注:“亢,音庚?簜}子,王邵本作’庚桑子’。
小 結
(編者)考亢氏史,封地為姓在先(春秋時期),該亢姓應為始祖。改伉為其次(戰(zhàn)國時衛(wèi)國),改子姓為再其次(五代十國時期),更佐姓無可考(詳見《中國姓氏大全》)?敌昭葑兏诤螅ㄇ宄瘯r期)。
凡更改姓氏屬慎事,據(jù)筆者按民情推斷:或過繼,或更姓投靠,皆應聯(lián)為一家,是以天下亢姓為一家。
(二)地方家譜摘錄
君美由陜西韓城遷至河南靈寶,時有四子。次子重賢居南營,其有二子英、寧。長子英有子振政及振遠。振遠遷至洛寧,生二子乾、坤。坤遷至宜陽,是為五世。發(fā)展至十一世思杰,始遷至今日的嵩縣汪城。各支子嗣延續(xù)至今,已發(fā)展至二十五世。(1986)
1986年清明節(jié)祭祖時,河南四支亢門代表共續(xù)第27世至46世統(tǒng)一世系輩字:
平靈宜洛長
嵩峰彩紫芳
風云才智廣
舉國照華陽
三.散居神州 名振一方
山東亢氏
山東亢氏主要分布在亢父、聊城、棲霞、即墨、青島等地。亢父為亢氏封姓地。據(jù)推考,其它地方之亢姓多來之于此地。
其中,亢家莊發(fā)展較為旺盛?杭仪f位于青島市北區(qū)寧夏路與山東路交界處,屬丘陵地。明初?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在此定居,稱張家疃。明永樂年間(1403-1405),浮山所亢姓一族遷徙此地,子嗣延續(xù)眾多,遂改現(xiàn)稱。
另據(jù)史料記載,遠在明朝初期這里就已經(jīng)形成了村落。最早在這里居住的是一張姓家族,那時的莊名?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偶翌丁v鋇角邇∧曇,始?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亢姓自相鄰的浮山所、閆姓自海西相繼遷入,稍后又零零星星遷入一些他姓。經(jīng)過近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清道光年間,亢、閆二姓在莊里已成為大姓,相傳亢家莊的名稱也是自那時叫起來的。亢家莊村民以農(nóng)為業(yè),種植蔬菜,兼種少量農(nóng)作物。1984年村民轉(zhuǎn)為城市居民,隸屬湛山街道辦事處。隨著城市中心東移,此地已被辟為居民住宅區(qū)。
青島亢氏人丁旺盛,民情淳樸,人杰地靈。前北洋艦隊青島基地副司令亢正浩,系青島亢家莊人,江西話劇團團長亢正大亦為此地人。另,青島市文化局局長亢清泉系青島浮山所人,其姐亢清蘭為青島老齡委主任。山東的現(xiàn)代建設都離不開這些亢氏傳人。
山西洪桐亢氏
山西臨汾亢氏(山西汾西亢氏山西蒲縣亢氏)
山西晉城亢氏
山西原平亢氏
陜西商南亢氏
陜西韓城亢氏
陜西西安亢氏
河南亢氏
河南亢氏主要分布在靈寶、宜陽、洛寧、嵩縣、武陟、原陽、、禹州、濮陽及南陽等地。其中靈寶、宜陽、洛寧、嵩縣為一枝,由陜西韓城遷徙而來。據(jù)有關資料:從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賦稅加重,民不聊生。部分亢氏世祖(不詳)由山西洪桐縣大槐樹下遷至陜西韓城。到了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事,農(nóng)民流離,其時(咸豐二年)再遷至靈寶大王鄉(xiāng)(今亢家營)居住。始祖亢君美由陜西韓城遷至河南靈寶,時有四子。次子重賢居南營,其有二子英、寧。長子英有子振政及振遠。振遠遷至洛寧,生二子乾、坤。坤遷至宜陽,是為五世。發(fā)展至十一世思杰,始遷至今日的嵩縣汪城。各支子嗣延續(xù)至今,已發(fā)展至二十幾世。而武陟亢氏則是亢彖、亢登(世祖)弟兄二人于明初朱洪武時期,從山西洪桐縣大槐樹下遷徙而來。當年亢彖務農(nóng),稱為“民亢”?旱菑能姡Q為“軍亢”。后民亢恐軍亢惹事造反,與軍亢劃清“軍民”界線,分村而居——亢彖留武陟亢楊村,亢登遷出另立門戶。亢崇仁……. 亢雪峰……(據(jù)河南靈寶亢靈瑞)(1986統(tǒng)計)
湖北亢氏
江蘇吳縣亢氏
江蘇蘇州亢氏
江蘇揚州亢氏
遼寧鞍山亢氏
遼寧省沈陽市亢捷,生于黑龍江省依蘭縣。依蘭縣亢姓是十九世紀初遷入的,在依蘭縣江北的紅石村。祖居河南省宜陽府。十九世紀末,紅石村能回憶姓名的有:亢禮、亢芝、亢起、亢俊,其后人同族兄弟十一個:依次為:亢德發(fā)(后人不詳)、亢德福(后人不詳)、亢德生(有后)、亢德才(后人不詳)、亢德祥(有后)、亢德成(無后)、亢德安(無后)、亢德明(有一女)、亢德亮(有后)、亢德林(有后)、亢德清(無后)。亢捷是亢德祥的后人。有知道依蘭縣亢姓族譜(文革動亂時損毀)的請聯(lián)絡:電子信箱:kangjie925vip.163.com 或qq:287587063亢氏家族
長沙長海醫(yī)院
吉林 亢麗娟 吉林市工商局注冊分局企業(yè)注冊科
山西太原 亢雁銘 030072太原市府東街101號03513041173山西《政府法制》編輯部(主任)
遼寧朝陽市 亢忠學 朝陽浪馬輪胎有限責任公司
西安 亢 華 100050北京市宣武區(qū)太平街3號中央笆籬舞團
陜西 亢世勇 0535-6672439 13105241948
陜西 亢小峰 陜西省韓城市芝川鎮(zhèn)呂莊
山東 亢甲敏 聊城市開發(fā)區(qū)遼河路大東鋼管市場2區(qū)10號
(三)亢氏分布參考表(2)
省 市 亢氏聚居區(qū) 遷自何地 遷徙年代 人口 始祖(相對世序) 備 注
山東 濟寧亢父 春秋時期 封姓地
浮山所 失考 150 亢大(1)
青島亢家莊 浮山所 明永樂年間 2000 亢振公(11) 古張家疃
即墨窩落子 浮山所 亢福麟(10)
即墨大金家 浮山所 亢鳴啟(13)亢鳴玉(13) 先遷至棘洪灘,后鳴啟遷來此地
棲霞
聊城
山西 洪桐縣
臨汾市浮山縣
臨汾市堯都區(qū)土門鎮(zhèn)亢村
原平
臨汾市汾西縣城關鎮(zhèn)古郡村 約900
臨汾市汾西縣僧念鎮(zhèn)段村
臨汾市蒲縣西坪垣鄉(xiāng)耳里村
臨汾市襄汾縣
臨汾市翼城縣
晉城
陜西 西安
商南縣
韓城市芝川鎮(zhèn)呂莊 山西洪桐縣 元朝末年
河南 靈寶亢家營 陜西韓城 咸豐二年 約2000 亢君美(1) 古南營
洛寧亢洼 靈寶亢家營 900多 亢振遠(4)
宜陽張深 洛寧亢洼 3000多 亢 坤(5)
嵩縣汪城 宜陽張深 400多 亢思杰(11)
武陟縣亢揚 山西洪桐縣 明初朱洪武時期 1000多 亢彖 民亢
武陟縣? 山西洪桐縣 明初朱洪武時期 1000多 亢登 軍亢
開封
原陽亢村礦
禹州
獲嘉亢村 0 ???
南陽淅川縣 湖北
濮陽縣梁莊鄉(xiāng)亢屯
湖北 荊門市
河北
遼寧 鞍山
朝陽市喀左縣坤都營子鄉(xiāng)上店村 失考 失考 約300 亢月文
吉林
黑龍江
北京 山西
甘肅 金昌市 山西 20
蘭州市
定西、通渭
臨澤縣新華鎮(zhèn)亢寨村
上海
江蘇 蘇州
揚州 山西臨汾 清康熙年間
吳縣
內(nèi)蒙 呼和浩特 ?
內(nèi)蒙古卓資
安徽 當涂
貴州 貴州省羅甸縣羅妥鄉(xiāng)交算村
四川
五. 歷史記載(含傳聞)
(一)人物志
1.亢倉子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之一,有《亢倉子》。亢倉子不僅倡導清靜無為的思想觀念,而且也提出了舉賢任能、施行教化、重農(nóng)耕、舉義兵等一系?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沃髡擰2渭讀傭貳ⅰ蹲芰寫貳ⅰ兜讕匾印?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亢倉子》。(注:當代名人亢亮系亢倉子后裔)
2.亢 青
亢青,元末明初人,祖籍河南宜陽張深,狀元,官刺史。他曾與亢恒(縣尹)一道赴東北,教“土人”種植五谷,造福一方,萬民感念。至今東北人還稱其為“五谷圣人”。
3.亢 恒
亢恒,明末清初時期河南宜陽張深人?h尹。
4.亢良玉
亢姓的先人有亢良玉,是明正德年間臨汾(今山西)人,因孝敬老人被記載在古書里。
5.亢 霖
亢霖,明英宗朱祁鎮(zhèn)天順(公元1457年)年間河南宜陽張深人,舉人,乙酉科官當涂(今安徽境內(nèi))知縣。
6.亢 憲
亢憲,河南宜陽張深人。明憲宗朱見深成化(公元1465年)年間人,舉人,庚子科官棲霞(今山東境內(nèi))知縣。相傳亢霖、亢憲乃父子知縣。
7.亢樹滋
亢樹滋,字鐵卿,吳縣人。清朝的文人,在蘇州成名,有《市隱書屋文集》。 因為著書作文特別出色。
(二)軼聞典故
1.平陽亢氏
清初,山西平陽府(今臨汾)的亢氏,人稱“亢百萬”。其資產(chǎn)據(jù)《清稗類鈔》載,有數(shù)千萬銀兩,堪稱山西首富。在亢氏之后,才是資產(chǎn)在七八百萬銀兩到百萬銀兩的侯、曹、喬、渠、常、劉諸姓人家?菏霞易遄郧宄醢l(fā)跡,終清末,是商業(yè)、土地兼營并著的家族。
清末宣統(tǒng)二年(1910〕《中國經(jīng)濟全書》稱:“康氏(即亢氏)自清迄今,凡二百余年,其家運之隆盛,可謂極矣!标P于亢氏發(fā)家之緣起,?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庋拇擔好髂├鈄猿膳┟窬諫膠9賾肭寰髡絞о,晚橏北京经赊I鞒吠靼餐局,曾将携带的晋w票拇嬗?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亢家。后來,李自成犧牲,清朝在全國建立了統(tǒng)治權,農(nóng)民軍寄存的金銀財寶遂為亢氏所有。不過,這個傳說并不可信。試想:清兵入關后,財政十分困難,清朝大臣祖可法等有過占據(jù)山西、解決財政困難的建議。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清軍占領山西后,豈能不聽說亢家寄存有李自成農(nóng)民軍的大量金銀財寶而不向亢氏索要?另外,李自成雖然犧牲了,但李自成的余部仍在戰(zhàn)斗,并一直堅持到康熙初年,他們也缺乏活動經(jīng)費,豈能不設法向亢氏索還寄存的金銀財寶?看來,上述之傳說,恐怕是人們對亢氏成為巨富原因的一種猜測而已。那么,亢氏何以成為巨富的呢?回答是:亢氏以經(jīng)商致富。
首先,亢氏是個大鹽商。清代鹽實行專賣制,即由政府特許的鹽商憑引到指定地區(qū)運銷。這種販運特權,使鹽商獲利頗豐?滴鯐r期人鈕繡說:“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于天下!苯肃囍\《骨董瑣記全編》卷三“富室”稱:“康熙時,平陽亢氏,泰興季氏,皆富可敵國,享用奢靡,埒于王侯。”江南泰興季氏季滄葦,揚州的兩準鹽商,以“業(yè)鹺”起家?菏贤臼弦粯邮窃趽P州以“業(yè)鹺”起家?菏显趽P州有大片房產(chǎn),著名的“亢園”,“構園城陰,長里許。自頭敵臺起,至四敵臺止,臨河造屋一百間,士人呼為百房間”。另有“亢家花園”一處。在兩難鹽商中還有“南安北亢”之說,南安是指當時的鹽務總商安氏,是兩淮鹽商中的頭面人物,亢氏與安氏齊名,亢氏在兩淮鹽商中的資本和權勢可想而知?菏显疥柛ń衽R汾),與河東鹽池(今運城鹽池)同在晉南地方,亢氏同時是河東鹽商也是可能的。
其次,亢氏是個大典當商。典當是封建社會以衣物等動產(chǎn)作質(zhì)押,進行放款的高利貸機構。清代前期,山西典當商頗多,而亢氏則是一個資本雄厚的大典當商。據(jù)說,亢氏在原籍平陽府開設有一大當鋪,后來有人在亢氏當鋪附近也開設了一家當鋪。亢氏眼見自己開辦的當鋪營利被別人搶奪,很不甘心,決心擠垮這家當鋪。于是,每天派人到這家當鋪中典當一個金羅漢,典價銀1000兩,連續(xù)典當了三個月,把這家當鋪的資本幾乎用光了,這家當鋪的主人著了慌,忙問典當人何以?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餉炊嗟慕鷴蘚閡淶保坷慈舜鸕潰骸拔壹矣薪鷴蘚?5o0尊,現(xiàn)只典當了90尊,尚有 410尊金羅漢要拿來典當哩!”這家當鋪主人聽了大吃一驚,急忙向來人施利,詢問來人的主家,才知原來是平陽府巨富亢氏。當鋪主人自知不是亢氏的對手,只好托人與亢氏協(xié)商,請將金羅漢贖回,自己關閉當鋪遠離他鄉(xiāng)去了。此傳說真假姑且不論,但說明亢氏是經(jīng)營著典當業(yè)的大富商。
再次,亢氏是個大糧商。清代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和商品經(jīng)濟的活躍,糧食貿(mào)易規(guī)模很大,亢氏就是當時一個大糧商,致力于長途販運和糧店經(jīng)營。當時的北京,由于是京畿之地,四方輻輳,買米糊口之人倍繁于他省。而北京資本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糧店,就是亢氏在正陽門外所開設的糧店。據(jù)說,一次曾有“牛車數(shù)乘”往亢氏糧店運糧,有一無賴竟在半途阻攔要勒索米糧,后被一位“王爺”獲知,趕跑無賴,才解了圍。正因亢氏作為糧商名聲在外,才招來了劫糧者,又有“王爺”相助?菏显轿髌疥柛ㄅR汾),位于汾河流域,是個產(chǎn)糧區(qū),亢氏在臨汾有“倉廩多至數(shù)千”,藏有米糧“萬石”。山西地近畿輔,上述亢氏的“牛車數(shù)乘”有可能是從原籍往京城運送,亢氏又在京城開設有糧店,所以亢氏既是糧食批發(fā)商,又是糧食零售商。
此外,亢氏還是個封建大地主?菏蠐碛写罅刻镎谄湓疥柛罢谶B云,宛如世家”。亢氏揚言:“上有老蒼天,下有亢百萬,三年不下雨,陳糧有萬石!闭f明亢氏不僅擁有大量土地,而且儲藏有大量的糧食。
亢氏家族中第一個發(fā)跡者是亢嗣鼎。乾隆《臨汾縣志》載:“亢嗣鼎,事母孝,養(yǎng)撫侄如子。篤志力學,至老不倦。居鄉(xiāng)尤多義舉!辈贿^,據(jù)李華先生考證,亢嗣鼎“是一個恃富驕橫,慳各貪婪,為富不仁的大商人、大地主。盡管在災荒之年,他不得不捐獻出一點錢糧,來賑災施舍,裝潢門面。他大約生于明末,一直到康熙末年仍然健在”。亢氏清初發(fā)跡時有“約計千萬”的資產(chǎn),到清末光緒時“號稱數(shù)千萬”,經(jīng)過二百多年,亢氏資產(chǎn)增加了好幾倍,這是亢氏善于經(jīng)商的結果。
2. 小秦淮亢氏
沿著小秦淮散步的時候,我常常想從河邊一些斷磚殘石上找到幾百年前居住于此的一個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山西大家族 ——亢家在這里生活的蛛絲馬跡。然而,真的什么也沒?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業(yè)健?
兩淮鹽商中的“北安西亢”, 曾經(jīng)是國人皆知的口碑,而“西亢”就是指山西平陽人亢其宗及其祖先與家族。
關于亢氏的情況,只有野史里有些記載。如《清稗類鈔·婚姻類·韓承寵妻奩資數(shù)萬》:“亢氏為山西巨富,自明已然。洪洞韓承寵娶于亢,奩金累數(shù)萬。”《清稗類鈔·農(nóng)商類·山西多富商》:“山西富室,多以經(jīng)商起家?菏咸柗Q數(shù)千萬兩,實為最巨。”這些記載都很簡略。
亢氏因為富有,人稱“亢百萬”。馬國翰《竹如意》卷下有一段生動的記載說:
山右亢某,家巨富,倉庾多至數(shù)千,人以“百萬”呼之,恃富驕悖,好為狂言。時晉省大旱,郡縣祈禱,人心惶惶。亢獨施施然,對眾揚言:“上有老蒼天,下有亢百萬;三年不下雨,陳糧有萬石!”
亢家如此富有,其財富從何來呢?
據(jù)說亢家既是鹽商、票商、糧商,又是地主。毫無疑問,以亢氏的財力,是完全能夠同時兼營各種行業(yè)的。但鹽業(yè)所占比重必然很大。鄧之誠《骨董瑣記》卷三“富室”條中曾經(jīng)說:“康熙時平陽亢氏、泰興季氏,皆富可敵國,享用奢靡,埒于王侯……皆業(yè)鹺典!本褪钦f,亢、季兩家都是經(jīng)營鹽業(yè)和典當業(yè)的。
《揚州畫舫錄》卷九對鹽商亢氏在揚州的龐大家業(yè),有一段記敘:亢園在小秦淮。初,亢氏業(yè)鹽,與安氏齊名,謂之“北安西亢”?菏蠘媹@城陰,長里許,自頭敵臺起,至四敵臺止。臨河造屋一百間,土人呼為“百間房”。至今地址尚存,而亭舍堂室,已無考矣。惟流文蕩畫橋一石,款識十二字云:“丙寅清和八十一老人方文書”,尚嵌在楊高三家水門上。
在這一卷中還有一句話:“合欣園,本亢家花園舊址,改為茶肆,以酥兒燒餅見稱于市!
可見到乾隆末年,亢家在揚州的鹽業(yè)已經(jīng)破產(chǎn)了。舊日大鹽商的私家花園,后來變成了賣燒餅的茶館。
亢家發(fā)跡于明末。至于亢家是怎樣發(fā)跡的,如今仍是個謎。一個流傳很久的說法是,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得到大量財富,后來敗走西安,便將這些財富埋藏在山西境內(nèi)。據(jù)說山西人有掘地得到這些財富的,例如亢家便是。山西流傳著一首《因果歌》,其中唱到“賊兵一去不復返,農(nóng)夫掘地富翁多”,就是指此事。易宗夔《新世說·汰侈》中寫道:“亢氏,籍山西。相傳李自成西奔時,所攜資重,皆棄之山西,盡為亢氏所得,遂以起家,富甲天下?滴踔,《長生殿》曲本初出,亢氏家伶即能演之,器用衣飾費鏹四十余萬。他舉稱是!
這一說法是如此富于戲劇性,以致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雪山飛狐》也是以此為背景敷演而成的。《雪山飛狐》第五節(jié)中?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庋歡位埃?
闖王破了北京之后,明朝的皇親國戚、大臣大將盡數(shù)投降。這些人無不家資豪富,闖王部下的將領逼他們獻出金銀珠寶贖命。數(shù)日之間,財寶山積,哪里數(shù)得清了。后來闖王退出北京,派了親信將領,押著財寶去藏在一個極穩(wěn)妥的所在,以便將來卷土重來之時作為軍餉。
關于李自成藏寶一事,《明史》卷三百零九中有“自成至,悉熔所拷索金及宮中帑藏、器皿,鑄為餅,每餅千金,約數(shù)萬餅,騾車載歸西安”等語?杭业暮栏,是否因為得到了這一筆巨額的財產(chǎn),難以輕易斷定。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看,亢氏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是在揚州經(jīng)營的鹽業(yè)。假如揚州的鹽業(yè)不給亢家?guī)砭蘩,亢家不會在小秦淮建造起擁有“百間房”那樣規(guī)模的大花園。
有關亢氏家族興衰的描寫,最詳細的要數(shù)許指嚴所撰的《象齒焚身錄》(載于《虞初廣志》卷五)。據(jù)許氏說,乾隆四十年(1775)以后,因為外事征戰(zhàn),內(nèi)興土木,國庫日益空虛,“于田賦一節(jié)已無望,乃注意鹽務,取其富商敲剝之”。此時,便想起了亢家。用乾隆帝的話說:“朕向以為天下之富,無過鹺商;今聞亢氏,則猶小巫之見大巫也!”亢氏從明末到這時已傳五代,這時亢家的主人即亢其宗。清廷為攫取亢家財富,故意任命亢其宗為管理河工與鹽務的官。不料河、鹽兩邊均虧空,朝廷正好借此為名,籍沒亢家。當時人戲稱這是“皇上向亢家借看家銀子”。當然,《象齒焚身錄》只是小說家言,不足為據(jù)。但作者的意思是,大象因有齒而毀其身,亢氏因有錢而敗其家,此中自有寓意在。
另據(jù)許指嚴《南巡秘記》載,亢氏至乾隆以降,便無后人。赫赫揚揚數(shù)百年的“北亢”,也便從此成了歷史。
近見孫靜安《棲霞閣野乘》卷下有《季亢二家之富》條,說:
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俱以富聞于天下。……亢家園在山西平陽城外,中設寶座,蓋康熙時嘗臨幸焉。園大十里,樹石池臺,幽深如畫,婢媵皆作吳中裝束。相傳亢先世得李闖所遺輜重起家?滴踔校堕L生殿》傳奇新出,命家伶演之,一切器用,費鏹四十馀萬。雍正末,所居火,凡十七晝夜,珍寶一空。今則蕩然無人,園亦鞠為茂草矣!
這也可與前面所說的相印證。
我建議,在小秦淮邊選擇一個寬闊而適當?shù)牡胤,為“亢園”立一塊碑,好讓后人憑吊一代鹽商豪門的興亡。(亢忠學提供)
3.名聯(lián)注釋
*臨汾孝子傳名遠①;市隱書屋播惠長②。
注釋:① 明正德年間孝子亢良玉,臨汾人,為府學生,
事父母至孝,詔旌表其門。
② 清代文人亢樹滋,字鐵卿,吳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