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百家姓查詢
百家姓之“呼延姓”
一、姓氏源流
呼延(hū yán 嘑延)姓源出有三:
1、出自匈奴族呼衍氏所改。據(jù)《姓氏考略》有關(guān)于“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钡挠涊d!稘h書》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為姓,稱呼衍氏,為古代匈奴族四大姓之一。東晉時,呼衍部落進入中原后,改為呼延氏。
2、出自為鮮卑族姓氏之一。呼延,按唐顏師古注,即今天所稱的鮮卑姓呼延。
3、出自賜姓。晉代鮮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賜姓呼延,后代因此隨之姓呼延。
二、遷徙分布
(缺)呼延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jù)《姓氏考略》有關(guān)于“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國改為呼延氏!钡挠涊d。《漢書》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焙粞埽刺祁亷煿抛,即今天所稱的鮮卑姓呼延。由此可知,呼延氏原來是匈奴族人氏,在漢代初期到中國來的,至今也有2000年的歷史。至于誰是第一個改姓呼延氏的,無從考證清楚。頭一位揚名于歷史的呼延姓人士是南北朝時前趙的呼延謨。宋代有呼延贊 。呼延復姓的人多在山西,其中有一支遷到陜西后就改姓呼了。呼延復姓望族居安定(漢武帝時置郡。相當于甘肅省平?jīng)龅貐^(qū)的一部分及寧夏西部。治所是高平,相當于現(xiàn)在寧夏省固原縣)、新蔡(晉惠帝時將汝陽郡分出一部分置新蔡郡,相當于現(xiàn)在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地區(qū))。
三、歷史名人
呼延謨:南北朝時,前趙名臣。他大公無私,深受百姓頌揚。他在當太守時,曾親自為一名婦女平冤,影響很大,國人傳為佳話。
呼延贊:宋代驍雄軍使。他渾身滿刺“赤心殺賊”四字,為國打仗,不計生死,敵皆畏之。淳化時官至康州團練使。有評書《黑虎傳》(也叫《呼家將》)寫呼延贊之子呼延丕顯遭龐文陷害,其后人呼延慶后來大鬧京城,報仇雪冤的故事。北宋將領(lǐng)。并州太原(今屬山西)人。出生于將門之家。初為驍騎卒,因作戰(zhàn)勇敢提拔為驍雄軍使。乾德二年(964)隨王全斌討伐后蜀,班師后因軍功提升副指揮使,太平興國初年拔為鐵騎軍指揮使。太平興國四年(979),協(xié)助崔翰戍守定州,升馬步軍副都軍頭。端拱二年(989),提拔為馬軍都軍頭,淳化三年(992)升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改遼州刺史。后官扶州刺史,加康州團練使。
呼延實,金將領(lǐng)。趙城(今山西洪洞北)人。本楊沃衍部曲,以戰(zhàn)功遷寶昌軍節(jié)度使。天興元年(1232),守青陽砦,為青陽總帥,翌年,移守峴山。
呼延通 ,韓世忠部下猛將,據(jù)稱是開國元勛呼延贊之后。紹興四年大儀鎮(zhèn)之戰(zhàn),韓世忠親出戰(zhàn)誘敵,遇險,多虧呼延通援救,此役宋軍獲勝,呼延通也得到了“落階官”獎賞,成為正任刺史。一年后,偽齊南侵,被呼延通率軍擊敗,升團練使。之后的淮陽之役,又奮戰(zhàn)立功,生擒金將葉赫貝勒,再升防御使。
按照這個趨勢,如果呼延通能熬到紹興十二年后,估計也能弄個大軍區(qū)司令干干。但是他實乃一介勇夫,脾氣暴躁,隨韓世忠入朝時就曾口出不遜,弄得大臣要殺他以肅軍列。后來又把上司韓世忠得罪了。韓世忠也是老粗,做事大大咧咧,去部將家宴會,常要部將的妻女出來陪酒,呼延通因此大怒,欲殺韓世忠。韓世忠知道以后,借故把他貶為小兵,發(fā)配到仇人崔德明手下效命。后來韓世忠過生日,呼延通覺得這是一個和解的機會,于是千里來賀,不料韓世忠見了他就回到帳中,任呼延通在外面大哭也不見。呼延通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回去,又被崔德明以擅離軍隊的罪名毒打一頓。到了這個地步,呼延通再也忍受不了,于是投運河自殺,最可惜的是,此時是紹興十年金人破盟之際,本來是呼延通大顯身手的時刻,沒料到卻如此悲劇收場。據(jù)說韓世忠后來也后悔了,但人都死了,再后悔也來不及了。南渡諸將中假公濟私泄私憤的例子不少,張俊、王淵之流的就不說了,此外吳玠殺曲端,韓世忠逼死呼延通,都是他們?nèi)松械奈埸c,這方面岳飛就好的多,很少因私廢公。
呼延灼 排 名:坐第8把交椅。 籍 貫: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綽 號:雙鞭。 星 號:天威星。 上山前身份及職業(yè):汝寧郡都統(tǒng)制。 上山原因:原為朝廷命官,圍剿梁山,兵敗被俘后,被宋江招降。 梁山職務:馬軍五虎將。武 器:雌雄虎眼鞭(雌鞭12斤,雄鞭13斤),烏油七星鏈,踢雪烏騅馬。必殺技:呼延家傳三十六路猛虎鞭法,連環(huán)甲馬陣.主要事跡:宋朝開國功臣呼延贊嫡派子孫,忠于宋王朝,上梁山后支持宋江“招安”。宋江兵馬殺了高俅的弟弟高廉后,高俅推舉呼延灼作兵馬指揮使攻打梁山泊。呼延灼用連環(huán)馬連敗宋江兵馬。金錢豹子湯隆獻計徐寧用鉤鐮槍可以破連環(huán)馬。吳用設計派時遷去東京偷了徐寧的雁翎鎖子甲,騙徐寧到了梁山。徐寧的鉤鐮槍果然破了呼延灼的連環(huán)馬。呼延灼單槍匹馬逃到青州,青州知府讓他帶人攻打桃花山、二龍山。梁山泊人馬趕到桃花山、二龍山救援,用計把呼延灼騙到陷坑 里活捉。呼延灼投降梁山。 結(jié) 局:平方臘后,朝廷封其為御營兵馬指揮使,破金時戰(zhàn)死。
呼延毒 關(guān)中匈奴人。前秦時起兵反秦,屯于霸城,有眾萬余人,請兵于東晉。后桓溫北伐,與其聯(lián)絡。溫退,從溫歸晉。
呼延震東(1894~1977)字霹靂,筆名哈雷。陜西清澗人。1914年入西安三秦公學,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入北大物理科。在五四反帝愛國運動中,他參加了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的愛國行動,曾被軍警拘捕。獲釋后,在陳獨秀、李大釗等影響下,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積極參加各種進步活動。1920年同劉天章、李子洲、楊鐘健等人發(fā)起組織陜西旅京學生聯(lián)合會。同年11月與李子洲等11人聯(lián)名在《晨報》 發(fā)表文章, 支持因反對尊孔被陜西省教育廳革職的省女師教務主任王授金。1921年10月, 呼延又參與創(chuàng)辦《共進》 半月刊。進步社團共進社創(chuàng)立,他是核心人物之一,先后為《共進》撰稿25篇,熱情宣傳馬克思主義,提出改革陜西政治、革新教育、改造社會的主張。
1923年在北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年夏,從北京大學畢業(yè)后返回陜北,任陜北聯(lián)合縣立榆林中學訓育主任,先后與魏野疇、李子洲等在校內(nèi)外傳播馬克思主義,大膽改革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受到師生好評。不久,轉(zhuǎn)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加入中共時間、地點說法不一,待考)。他支持劉志丹、曹力如、王子宜等愛國學生的進步活動,組織學生在城鄉(xiāng)進行反帝、反軍閥宣傳,同陜北軍閥井
岳秀進行斗爭。
1925年,呼延調(diào)任延安省立第四中學校長,與王超北、陳俞廷等人創(chuàng)建中共延安四中小組,不久改為中共延安四中支部,領(lǐng)導學生開展“非基督教”運動,反對帝國主義對陜北的文化侵略。1926年春,中共延安四中支部改為中共膚施(延安)特別支部,呼延任特支書記,同特支干事易厚庵、陳俞廷一起領(lǐng)導黨團員和進步學生下鄉(xiāng)幫助農(nóng)民成立農(nóng)民協(xié)會,在延安城內(nèi)幫助手工業(yè)工人成立工會;在校內(nèi)實行民主辦學,吸收學生參加校務會、參加學校管理。為活躍師生文化生活,他們還成立了新劇團、游藝室。他的百元月薪,幾乎全部用作革命活動的經(jīng)費和資助貧苦學生。1927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陜西省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省黨部執(zhí)行委員會候補委員;同月調(diào)任西安中山學院事務主任、陜西省立女子師范學校校長,為國民革命培養(yǎng)了大批干部。5月4日,西安青年學生及民眾數(shù)萬人在易俗
社露天劇場召開五四紀念大會,他應邀到會發(fā)表演說,號召青年繼承五四反帝愛國的革命傳統(tǒng),把國民革命進行到底。
大革命失敗后,呼延與中共組織失去聯(lián)系,在國民黨軍政部門擔任過參議、縣長等職,但他仍同情革命,通過自己所辦的西北養(yǎng)蜂場,先后掩護劉志丹、閻紅彥、潘自力、史唯然、劉景范、朱敏、何寓礎(chǔ)等共產(chǎn)黨員。1933年7月,他與何寓礎(chǔ)、賈拓夫等人在西安騾馬市飯館開會,由于叛徒告密,
被軍警逮捕,后經(jīng)楊虎城、杜斌丞保釋出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呼延先后在陜西省水利廳、省文史研究館工作!拔幕蟾锩敝惺芷群,被“遣返”回陜北。1977年2月6日逝世。1979年4月,中共陜西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為其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其他呼延姓名人有五代后周將領(lǐng)呼延琮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安定郡:①漢有安定郡,治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又有安定縣,在今甘肅涇川北,并屬于安定郡。東漢移治臨涇(今鎮(zhèn)原東南),廢安定縣。十六國時,再置安定縣,并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涇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縣亦名保定。金為涇川縣,為涇州治所。②蒙古以陜西安定堡為安定縣,1935年改子長縣(謝子長烈士),移治原縣治東的瓦窯堡。
新蔡郡:即今河南省新蔡。蔡國自蔡遷此,故名。晉新蔡郡即治新蔡。北齊改廣寧郡。
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2、堂號
呼延姓的主要堂號有:“太原堂”等。
============================================================
【呼延姓典故、趣事】
〖呼家將〗
宋朝仁宗年間,開國元勛呼延贊之子呼延丕顯(或作呼延必顯)遭西宮娘娘龐妃之父龐文陷害,全家族三百余口被滿門抄斬。呼延丕顯之子呼延守用和呼延守信當時不在府中,幸免于難。后聞訊連夜出逃,各奔生路。呼延守用逃往河南,在大王莊招親,生子呼延慶。呼延慶得知家仇國恨,立志長大報仇雪恨。后隨王敖老祖習文學武,練就一身高超武藝,冒死至肉丘墳祭亡靈,三次大鬧東京汴梁。龐文一伙賣國奸賊與外來勢力相勾結(jié),仗恃皇親欺上壓下,激起廣大臣民不滿。呼延慶率其子呼延平、呼延明等群起反抗,在包丞相、寇準及楊家將的鼎力相助之下,終于鏟除了奸佞,為呼延家族報了冤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