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郭沫若充滿靈秀之氣 1978年6月12日,我國現(xiàn)代杰出文學家、歷史家、社會活動家、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在北京逝世。 郭沫若生于1892年。原名開貞,號尚武,四川樂山人。早年赴日學醫(yī),回國后從事文藝活動。“五四”時期,積極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運動,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并與郁達夫、成仿吾等組織創(chuàng)造社。 1924年以后,郭沫若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并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同年參加南昌起義,8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28年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等。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聯(lián)盟。 抗戰(zhàn)開始后回國,在周恩來領導下,組織和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戰(zhàn)工作。歷任《救亡日報》社社長、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和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這一時期著有《屈原》等歷史劇及大量詩文,揭露國民黨的賣國投降政策。 1944年發(fā)表《甲申三百年祭》,該書后被定為中共整風學習文件。所著《青銅時代》、《十批判書》考證先秦社會歷史和評價各派哲學人物,頗多創(chuàng)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郭沫若又發(fā)表了《蔡文姬》等歷史劇作。所著《奴隸制時代》等書,提出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見解。 郭沫若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全國文聯(lián)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兼哲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中日友好協(xié)會名譽會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等職。當選為第九至第十一屆中共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第三、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在日本九州大學醫(yī)學部學習 
1924年前后與安娜及孩子們 
與妻子于立群及子女 
郭沫若接受斯大林和平獎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