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包裝起來成為藝術品的德國首相柏林的國會大廈,1995年7月7日開始逐步恢復它的本來面目。兩周來籠罩柏林的“包裝藝術”熱,從此告一段落。 7日晨6時開始,美國包裝藝術家克里斯托及其夫人珍妮-克勞德指揮的一支專業(yè)隊伍,重又爬上國會大廈的屋頂,開始為它“卸裝”。8時許,大廈一角又露出了黑色的花岡石。到下午,遮蓋大門的幕布已完全落下。 在短短的兩周內(nèi),這座已包裝起來的國會大廈,總共吸引了500萬觀眾,成為戰(zhàn)后柏林歷史上最為矚目的藝術品。柏林的旅館被訂購一空,大廈前廣場上人山人海,絡繹不絕。許多年輕人干脆帶著睡袋,在草地上過夜。6日是展出的最后一天,10萬人再次涌向廣場,載歌載舞,通宵慶祝。 柏林市長迪普根對克里斯托夫婦表示感謝,稱包裝后的大廈是“無法忘懷的整體藝術品”;負責文化的市政委員建議授予克里斯托夫婦柏林榮譽的稱號。這里的輿論指出,國會大廈包裝成功,大大提高了柏林市的國際聲望,因申辦奧運會失敗而沮喪的柏林市再次振作起精神。 負責德國首都搬遷的聯(lián)邦建筑部長特普費爾甚至認為,國會大廈包裝在析林引起的和平、歡樂氣氛,也有利于推動首都搬遷工作?偨y(tǒng)赫爾佐克前幾天也偕夫人親臨參觀。 原來估計,到9日晚,原來包裹在大廈外面的10萬平方米織物和15600米長的尼龍繩將完全卸下,但包裝用的銅架等其他設施,要到7月23日才能完全撤除。接下去,大廈將進行徹底維修,供將來聯(lián)邦議院搬入使用。 這次包裝用的全部費用高達1500萬馬克,全部由這對藝術家夫婦私人承擔。據(jù)透露,他們?yōu)榇艘沿搨鶖?shù)百萬馬克,但堅決拒絕政府、企業(yè)等任何方面的資助,以保持藝術的獨立性。拆下來的包裝材料,他們也不允許當作紀念品作商業(yè)銷售,而是全部回爐充作原料。此前,他們主要靠作畫、售畫來為包裝大廈籌集資金。 克里斯托1935年出生于保加利亞,后移居美國。他首創(chuàng)包裝藝術,作品從瓶子、油桶到整座紀念碑、山巖、島嶼。這次包裝起來的柏林國會大廈是他所有作品中吸引觀眾最多的作品。為了實現(xiàn)這一愿望,他作了長達25年的努力。 德國國會大廈位于柏林市中心,建于1884年,體現(xiàn)了古典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和巴羅克式的多種建筑風格,是德國統(tǒng)一的象征。希特勒于1933年制造國會縱火案,以鎮(zhèn)壓包括共產(chǎn)黨在內(nèi)的反對黨。1945年4月30日,蘇聯(lián)紅軍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的屋頂,宣布了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