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長沙警事 長沙 鐘山說事 長沙火車站 長沙訂票 長沙旅游 長沙電話
王蕓生(l901一1980),原名,天津人。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我國卓越的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王蕓生1901年9月26日出生在天津郊區(qū),早年家貧,曾在天津當學(xué)徒。他酷愛讀書,尤其對報紙有興趣,早年曾在《益世報》副刊發(fā)表過《新新年致舊新年書》。1925年五卅運動中,24歲的王蕓生和天津各洋行的青年員工發(fā)起組織"天津洋務(wù)華員工會",被推為宣傳部長,主編工會的周刊,因鼓動愛國情緒,進行反帝宣傳而受通緝,1926年3月被迫?,南走上海,任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都副秘書長,同時與共產(chǎn)黨人先后主辦《亦是》、《猛進》等周刊與《和平日報》。1926年底回天津,任國民黨天津市黨部宣傳部副部長,經(jīng)常給《華北新聞》寫社論。1928年,天津《商報》請他擔(dān)任總編輯。從此,這個茶葉鋪的小伙計、洋行職員、職業(yè)革命者,終于正式開始了他的新聞生涯。 王蕓生1929年8月22日應(yīng)《大公報》總編張季鸞之請進入《大公報》,成為一名職業(yè)新聞記者,從此他的一生就和《大公報》無法分開了。王蕓生歷任該報天津、上海、重慶等版編輯、主筆、總編輯。1931年至1932年,寫出七卷本《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當時中日問題是人人矚目的焦點,日本史學(xué)界非常重視這本書。這本書在當時已成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特別是中日關(guān)系史必不可少的參考書。王蕓生因此一舉成名,成為日本問題專家,深受張季鸞的青睞,也奠定了他在《大公報》的地位。1935年他一躍成為《大公報》編輯主任,僅在張季鸞、胡政之之下?谷諔(zhàn)爭期間,王蕓生在武漢、重慶協(xié)助張季鸞主持《大公報》筆政。1941年,任重慶《大公報》總編輯,成為該報言論的主要撰稿人和該報評論委員會主任委員。抗戰(zhàn)勝利后,王蕓生任上海版《大公報》總編輯。1947年2月27日至3月15日,王蕓生以《大公報》總編輯身份參加中國赴日記者團。1948年底,響應(yīng)中國共產(chǎn)黨的號召,進入華東解放區(qū),旋抵逝世,享年79歲。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政協(xié)和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于6月19日下午在全國政協(xié)禮堂為王蕓生先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葉劍英、鄧小平、彭真、鄧穎超等同志分別送花圈或參加追悼大會。王蕓生先生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作為一位卓越的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與受人尊敬的日本問題研究家,他的逝世引起人們的悲痛。 王蕓生從事新聞工作四十年。他的一生是在綿延半個世紀的政治浪濤中游泳。作為一個大時代的產(chǎn)兒,五四運動給他打下了一個做人的基礎(chǔ);五卅運動又使其認識了自己的國家。他親歷了這個時代的風(fēng)雨血火,他熾熱的文字因此也成了那個時代最有力的見證之一。王蕓生以其熱情、無私、遠見獻身于新聞自由事業(yè),自稱“徹頭徹尾的新聞人”,他繼續(xù)捍衛(wèi)了民間報紙 “文人議政”的傳統(tǒng)。作為新記《大公報》第二代總編輯,作為一個正直的、執(zhí)著追求進步的愛國知識分子,他的名字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新聞史是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