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長沙民主西街,戴岳公館的瓦片和高樓大廈形成對比。戴岳公館現(xiàn)在正面臨拆遷。 圖/記者華劍
小青瓦下爬藤蔓,圓立柱上刷紅漆。9月10日下午,記者在民主西街1號找到戴岳公館,這是上世紀20年代,著名愛國人士戴岳任湘軍將領時購得的宅子。
今年,黃興北路棚改項目啟動,戴岳公館在紅線范圍內(nèi),被刷上了鮮紅的“征”字。“它見證了歷史,不應該被拆除。”戴岳的小兒子戴世選如此認為,他希望專家和有關部門能重新審視這座老宅。
歷史 紅色印記和“紅色印記”
1986年,衡陽姑娘劉谷清嫁到長沙戴家,她的新家是一棟老宅。“都是木頭的,木頭墻、木頭窗、木頭地板。”劉谷清說。這棟老宅,是近代史上著名愛國人士戴岳的公館,劉谷清的丈夫戴世選,是戴岳的小兒子。
1928年,戴岳在公館里指揮籌劃建成了長沙第一條環(huán)城馬路。1953年秋,戴世選出生在公館里。新中國成立后,戴岳友人肖勁光、黃克誠、周世釗、程潛等時常來此聚。“這是有紅色印記的一棟房,見證了許多歷史。”戴世選說。
如今,這棟老宅卻又多了另外幾道“紅色印記”。黃興北路棚改項目啟動,戴岳公館在紅線范圍內(nèi),被刷上了鮮紅的“征”字。
評估 “面目全非”的它只是歷史遺跡
長沙市文物局負責人表示,2007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部門曾組織人對戴岳公館進行考察,后來又多次進行評估,最終得出結(jié)論:戴岳公館是一個歷史遺跡,但不是文物,原因在于“它已經(jīng)面目全非了”。他們建議,采取實地標識的方式進行體現(xiàn)。
單從臨街面看,的確很難看出這是一棟老宅:日雜店、干洗店、蔬菜攤,共用“民主西街1號”的門牌,而其周圍也滿是各式小販。戴世選說,1987年,經(jīng)商浪潮襲來,為了生計,他們將公館改成了門面,并進行了些許改造。“但它見證了歷史,不應該被拆除。”戴世選希望有關部門能重新審視這座老宅。
[觀點]
可與周圍公館一起建公館群
雖然公館面貌已更改,但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陳先樞認為,衡量公館是否具有文物價值要看兩個方面,一是建筑本身,二是看公館主人的社會影響。盡管公館的一樓風貌完全改變,但結(jié)構(gòu)仍在,“這樣的純木結(jié)構(gòu)在長沙也很少見了,也可以進行恢復”。另外,戴岳在中國近代史有一定影響,因此陳先樞提議將戴岳公館保留,與周圍幾棟已被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公館一起,建一個公館群。
戴岳(1888-1970)原國民黨陸軍中將,湖南新邵人,保定軍官學校及陸軍大學畢業(yè)。抗戰(zhàn)時期,任國民黨軍委會中將高參、湖南省第九區(qū)行政督查專員兼保安司令官、湘西行署主任等。新中國成立后,任湖南省軍政委員會顧問、湖南省政府參事、湖南省政協(xié)委員等。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