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柳機的系列報道刊發(fā)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然而,7月27日,有一名“神秘”讀者打電話到《柳州晚報》熱線2821100,讓記者感到意外。這名“神秘”讀者是誰?暫且不表。先出一道題目考考大家—— 柳州動力機械廠、柳州磁電機廠、廣西第一機床廠、田陽汽車配件廠,它們與柳機是什么關系? 正確答案是,這四個廠都是柳機的“蛋”。也就是說,柳機作為“母雞廠”,以“母雞下蛋”的方式“生”出了4家企業(yè)。 柳機這只“老母雞”是怎樣下了一個又一個“蛋”的?這些“蛋”的背后隱藏著什么精彩的故事? 正當記者分頭采訪苦于尋找答案時,沒想到一個老柳機人打來了電話,稱自己參與并見證過柳機很多產品的生產研究,這真是雪中送炭,讓種種疑問有了解答的依據(jù)。 1958年,對柳州工業(yè)發(fā)展史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因為,中央送給柳州一份非同一般的“禮物”! 這一年,中央和自治區(qū)確定在柳州建設一批項目—— 柳州鋼鐵廠、柳州熱電站、柳州聯(lián)合機械廠、柳州化工廠、柳州動力機械廠、柳州建筑機械制造廠、柳州水泥廠、柳江造紙廠、柳州第二化工廠、柳北水廠。這便是有名的“十大工業(yè)項目”。柳州動力機械廠,赫然在列。 這是柳州工業(yè)“一次創(chuàng)業(yè)”的起始!隨著這一批項目的建設,柳州工業(yè)發(fā)展框架基本形成,柳州重化型的工業(yè)結構基本確立。 就在這一年,位于雞喇村的“母雞廠”柳機開始在柳州舊城郊(今柳州河西)的一塊泥濘荒地上,“孵”出第一個“蛋”,取名為柳州動力機械廠。 當時的河西條件有多艱苦? “到處都是爛泥,難走得很,一下雨要穿水鞋才行。”2022年7月28日,記者采訪到這位“神秘”的讀者。他叫周焜琳,今年86歲,他的妹妹看到這組報道后通過微信發(fā)給他。對于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他有話要說。 通過采訪得知,1955年周焜琳進入柳機工作,1968年作為技術骨干被廠里派到柳州拖拉機廠搞技術研發(fā)。 這里有一個疑問:周焜琳所在的柳州拖拉機廠,與柳州動力機械廠有什么關系? 原來,這個“蛋”改過幾次名字,破殼而出長大后還很有出息。 1966年,柳州動力機械廠改為柳州拖拉機廠;1985年,柳州拖拉機廠更名為柳州微型汽車廠。多年后,這家工廠生產的五菱微車成為柳州人的驕傲,隨后這家工廠也成長為大家熟知的——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柳州拖拉機廠(五菱柳機供圖) 這一點有跡可循。記者查閱《柳州汽車工業(yè)發(fā)展紀實》一書,這本書收錄了原柳州拖拉機廠廠長丁叔口述的一篇文章《從拖拉機到微車》,文章提到:現(xiàn)在的上汽通用五菱,前身可以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柳州動力機械廠。柳州動力機械廠一開始是準備做船用大型柴油機,是從柳機分出來的。這邊搞動力機械,那邊母廠搞軍用品。 母雞下蛋,當然不止下一個。 就在柳州動力機械廠更名為柳州拖拉機廠之后不久,為支援革命老根據(jù)地工業(yè)建設,柳機提供了大量技術人員、設備與南寧機械廠部分人員共同組成了田陽汽車配件廠,另有198人到宜山組建了廣西第一機床廠。 田陽汽車配件廠(五菱柳機供圖) 廣西第一機床廠(五菱柳機供圖) 1967年,柳機磁電機車間調去領導、中層干部和生產人員120人,各種設備47臺套,組成為柳州市磁電機廠。 柳州市磁電機廠(五菱柳機供圖) 記者在采訪時,不少離、退休的柳機老同志都風趣地提到:“廣西機械工業(yè)的發(fā)展與柳機有著血緣關系”“柳機是一只生蛋的‘老母雞’”。 柳機這只“老母雞”不光“下蛋”,還對四個“蛋”盡心盡責地提供了很多幫助。 在原柳機黨委副書記譚斌的記憶里,那時的柳機,有一種開放包容的協(xié)作精神,那似乎是一種天賦的基因,悄然融入到柳州工業(yè)的血脈中。 “柳州動力機械廠建廠時,柳機把最好的技術人員和設備都送了過去!”7月26日,譚斌告訴記者,柳機不光是對分出去的四個廠傾注了一片熱忱和心血,還先后調出人員、設備、產品等支援南寧機械廠、南寧冶金礦山機械廠、東江機械廠、金城江水電設備廠、桂林齒輪廠等區(qū)內骨干企業(yè)。 周焜琳和父親周紹廣便是當年從柳機抽調到柳州拖拉機廠的技術骨干!拔覐牧鴻C過去后,主要是泡在實驗室里搞研究,因為對發(fā)動機比較了解嘛!”雖已是86歲高齡,周焜琳仍思維敏捷,對往事如數(shù)家珍。 當天,五菱柳機宣傳干事梁家海也與記者一同前去探望周焜琳。但梁家海對周焜琳印象不是很深。原來,周焜琳在柳州拖拉機廠工作十多年后又重新回到柳機,之后便去了柳州市汽車發(fā)動機廠直至退休。 據(jù)周焜琳回憶,1958年,父親周紹廣在柳州動力機械廠建廠時就調過去工作,曾做過鉗工、股長、科長、支部書記、經委主任,在廠里一直干到退休。 在周焜琳的書房墻上最顯眼的位置,懸掛著一張其父親年輕時的舊照片。只要話題談及其父親,周焜琳的眼神都會掠過這張泛黃的舊照。 “講起我父親的名字,老一輩都認識!敝軣j琳說,父親在鐵路修過火車,對鍋爐比較懂行,所以當時在廠里(指柳州動力機械廠)做設備科科長,負責管設備。 調出這么多人員去到各個地方支援,有些甚至還是邊遠艱苦的地方,在當時動員工作有難度嗎? “哪里艱苦哪安家!只要有需要,馬上就走,二話不說!”聊到這個話題,譚斌略顯激動。在他看來,那時的生產,充滿了歡快與激情,并以吃苦為榮。 一幕幕不曾流散的風云掀開了記憶的面紗。原柳州機械廠廠長黃任武曾在廣西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講過一個令人動容的畫面:建設柳州拖拉機廠,全廠干部和工人,二話不說,立即行動,分人馬、撤設備、運工裝、送圖紙……還出現(xiàn)了父母送子女、師兄送師弟、妻子送丈夫等動人場面。共送走廠長、干部、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1096人。 在譚斌看來,“廣西機械工業(yè)搖籃”的美譽,柳機可謂是名副其實。 “‘搖籃’一說有三個原因:一是柳機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二是在1966年之前,柳機在區(qū)內是機械工業(yè)里的領頭羊,行業(yè)標準都參照柳機;三是柳機向全廣西工業(yè)企業(yè)輸送了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4000多人。” 原《經濟時報》記者翁梅科曾在柳機工作過,對柳機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寫過一篇文章,叫《柳機培育我成長》,文中稱柳機一直是柳州市和廣西的著名工廠,像一只肥壯的母雞,不斷地下蛋,孵出一群有生命力的小雞。 “老母雞”下了那么多“蛋”,會不會“元氣大傷”? 斷然不會?v然分出一批技術人員與設備,但柳機的實力依舊不可小覷,前進的步伐如同搭載了自己生產的發(fā)動機一般,動力十足地向前奔跑。 嚴格來說,柳州工業(yè)的規(guī)模建設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后。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柳州工業(yè)的發(fā)展歷經了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階段。就在這段時期,膽似鐵打,骨如精鋼的柳機人,為柳州工業(yè)的輝煌增添了諸多榮耀—— 用我百點熱,耀出千分光。三十年來,柳機先后涉足汽油機、拖拉機、汽車發(fā)動機、操舟機、高速柴油機等多個技術領域,填補了四十多項自治區(qū)、八項國家技術空白,為國防工業(yè)、農業(yè)、林業(yè)、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這些“高光時刻”是不是很熟悉?這也是此前本組系列報道為何用大篇幅探秘柳機的原因所在。 柳機獲得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煥發(fā)出了蓬勃生機。原柳機老廠長李丹曾發(fā)出感慨:過去是幾間破爛的廠房,少量陳舊的機器,現(xiàn)在卻是一座座高大的建筑,像巨人矗立在柳江河畔…… 原柳州市志辦副編審戴義開曾在《樹大根深 枝繁葉茂》一文中提到:柳機在廣西機械工業(yè)發(fā)展史上,開拓之功不可磨滅;蜃u為“廣西機械工業(yè)搖籃”,或喻為發(fā)展廣西機械工業(yè)的“下蛋母雞”……所謂樹大根深,枝繁葉茂,良有以也。 此外,柳機與東風柳汽也有一段因緣。 1969年,柳機研發(fā)出的70型汽車發(fā)動機被安裝到了柳農(東風柳汽的前身)生產的飛躍牌130型載重貨車上,兩家車企一同完成了對新中國成立二十周年的獻禮,拉開了廣西現(xiàn)代汽車工業(yè)的序幕。 前文提到,柳機最為出息的是第一個“蛋”。但這個“蛋”從破殼而出到茁壯成長的路上,卻經歷過不少煩惱。 建廠伊始,柳州動力機械廠無論是從規(guī)劃生產大型柴油機到轉產中型拖拉機,還是到更名為柳州拖拉機廠之后,都靠著“自力更生,以廠養(yǎng)廠,不賺不賠,以雜養(yǎng)!钡目谔,度過了困難時期。 柳州拖拉機廠生產的織布機。(全媒體記者 朱柳融 攝) 好在,這只“小雞”的性格很務實,也非?细伞1977年,工廠實現(xiàn)年產拖拉機4500輛、工業(yè)總產值4700萬元,成為全國八大拖拉機廠之一。 柳州拖拉機廠生產的紅河牌拖拉機(資料圖片) 好景不長,上世紀80年代初期,受各種因素的困擾,柳州拖拉機廠和國內很多企業(yè)一樣開始陷入產品滯銷、發(fā)展乏力的困境。 突破困境的辦法是什么?轉型。 用手工敲打和靠模等方法,1982年,柳拖人研制的第一輛微型貨車LZ110試制成功,實現(xiàn)了在微車制造領域零的突破,并于1983年被國家計委和機械工業(yè)部指定為中國四大微型汽車定點生產廠家之一。 經過幾次產品轉型,柳州拖拉機廠成功由一家農機企業(yè)轉型為汽車生產企業(yè),并于1985年正式改名柳州微型汽車廠,開創(chuàng)了五菱汽車品牌成長之路。 這個“蛋”對柳州的貢獻有多大?得用數(shù)據(jù)說話。 《柳州汽車工業(yè)發(fā)展紀實》這本書中,收錄了一篇柳州市工信局副局長肖家勇的文章,叫《柳州汽車產業(yè)轉型升級之路》,內文提到:1983年至1987年,柳微累計生產汽車1.8萬輛,占此期間全市汽車總產量的43%。其中1987年生產0.8萬輛,占當年全市汽車產量的61%,為全市汽車年產量過萬做出了重要貢獻。 數(shù)據(jù)雖然是枯燥的,但感受是真切的。這一點,原柳州市老領導董世忠感觸很深,他曾在回憶中提到:“七五”(1986年至1990年)期間,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技改力度非常大。此時柳州工業(yè)發(fā)展的一大亮點,就是柳州微型汽車廠,引進了日本三菱汽車公司的微車技術。 就在“孩子”茁壯成長的同時,“母雞廠”柳機也在不斷地發(fā)展。1987年,廣西第一輛轎車——“迪賽”牌復合材料轎車在柳機人手中誕生;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柳機又開發(fā)了更為先進適用的376Q微型汽車發(fā)動機。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市場的需要,1996年,柳機并入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向著“百年企業(yè)”目標重新起航。 總有一種精神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砥礪前行,這種力量是什么呢?請關注后續(xù)報道。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