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雨花臺區(qū) 有一位名叫李青的養(yǎng)老護工 她已經(jīng)在養(yǎng)老服務行業(yè)工作了5年多 這期間,她從一個茫然無措的新手 變成了備受信賴的“管家” 不少老人連自己家門的備用鑰匙 都寄存在她那里 △視頻 周一早晨9點,34歲的李青穿梭在菜場里,對照著記事本上的清單,幫社區(qū)里行動不便的老人采購三天的食材。 老人們的喜好各不相同,“絲瓜要長不能短”“西紅柿喜扁不喜圓”“肉要瘦不要肥”……對于這些要求,李青都一一滿足。不到一個小時,二三十項物品就已采購完畢;氐缴鐓^(qū)后,李青將它們逐一分發(fā)。 李青所在的雨花臺區(qū)齊修社區(qū),是南京市公共租賃房最集中的片區(qū),特殊的住房性質(zhì)決定了其人口構(gòu)成的復雜性,600多戶獨居、空巢老人更是給社區(qū)養(yǎng)老工作出了一道難題。盡管人多事雜,但幾乎每位老人的健康指標和生活所需,李青都爛熟于心。甚至有時老人們想不到的事情,她都能記得提醒。 和老人們打交道的五年里,李青每天都會接到不少老人的求助。測量血糖血壓、上門打掃衛(wèi)生、交水電煤氣費、線上掛號,甚至使用智能手機……雖然都是小事,可要當好他們的“百事通”并不容易。 “剛?cè)肼毜臅r候一臉茫然,因為之前也沒有接觸這一行,無從下手!2017年剛到社區(qū)的李青,和同事們一起上門了解社區(qū)老人的情況。初次接觸,老人不免心生警惕,告知的信息也有所保留。該怎么讓老人們信任自己呢?李青想了個辦法:多干活。 獨居老人范萬晉說:“李青一星期來四五趟,打掃衛(wèi)生,買東西。有一次我摔著了走不起來,她來陪我到醫(yī)院檢查身體。她從來不厭煩,好多年了,一直這樣子! “從2018年中秋開始,這些無兒無女的老人在社區(qū)吃團圓飯。那之后一年三節(jié),端午、中秋、春節(jié),我?guī)缀醵际窃谏鐓^(qū)!崩钋嗾f。 一千三百多天的陪伴和守護,讓李青成了老人們沒有血緣關系的親人。她的手機也成了老人們的求助熱線,白天黑夜,24小時在線。讓李青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患有肺病的老人凌晨四點的來電。 “他們慢阻肺,冬天是最難受的!崩钋嗷貞洠袄先舜螂娫捊o我講,小李你趕緊來,我又不舒服了。我還打電話給同事大姐,我們兩個一塊到他家,把老爺子送到醫(yī)院去了! 不論是為失能老人處理大小便,還是陪老人聊天;不論是忍受高溫幫老人打掃衛(wèi)生,還是為無子女老人料理后事……李青事事有回音,時時有回應。日復一日的體貼周到里,她逐漸成了老人們的“大管家”。辦公室抽屜里放著的20多把備用鑰匙,是20多位老人沉甸甸的信任。 李青告訴記者:“第一戶給我鑰匙的是個八十幾歲的爺爺,他小孩住在鎮(zhèn)江,要是他沒帶鑰匙,孩子也不可能立馬回來幫他。后來他跟我講,小李,要不我就把鑰匙放你這邊,你給我保管著,放你這邊我也比較放心! 對于老人們來說,五年前,李青還是個“小丫頭”,而現(xiàn)在,兒女未必能做到的事,李青做到了。 齊修社區(qū)居委會原副主任梅建榮說:“她對老人的愛心,是真誠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老人不怕臟不怕累,對老人的笑容,我總把這認為是自己有一個親生兒女都可能做不到的事情。” 付出勞動,更付出真情;治愈孤獨,更溫暖了時光。在描述自己與社區(qū)獨居老人的關系時,李青毫無猶豫地選擇了一個詞:親人。 “我生下來就是我奶奶帶,一直帶到16歲。我16歲那么大了,還跟我奶奶在一起睡,感情很好,現(xiàn)在最少兩個星期就要到我奶奶家去一趟,最起碼從內(nèi)心里面來講,我是不會嫌棄老人的。每個人都會老,他們愿意把自己家里面貴重的鑰匙放到我這邊,也愿意把他自己過往的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好的事情分享給我,告訴我他們自己心中的一些小秘密,這5年的工作,對這些老人的付出,我覺得也值得了!崩钋嗾f。 5年真情陪伴 李青讓600多戶獨居老人不再孤單 為她鼓掌! 中秋佳節(jié) 也祝愿老人們 身體康健,暖意濃濃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