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片土地被稱作“爛泥灣” 那里荒無人煙 荊棘遍布 直到有一天 一支部隊的到來 讓它的面貌徹底改變 …… 這個故事 還要從80多年前講起 當時 作為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所在地的 陜甘寧邊區(qū) 在敵人的雙重封鎖下 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困難 要想徹底扭轉危機 就要自力更生、發(fā)展生產 可僅僅依靠延安的土地和勞動力 根本無法解決邊區(qū)缺衣少糧的問題 最終 朱德總司令在延安城東南方向發(fā)現(xiàn)了 適合開墾 同時又是敵人進犯必經之地的 南泥灣 1940年5月的一天 朱德來到毛澤東居住的窯洞 提出了派部隊在南泥灣墾荒屯田 同時保衛(wèi)延安的想法 毛澤東聽后連連稱贊 究竟派哪支部隊進駐南泥灣呢? 毛澤東和朱德不約而同地想到了 王震率領的第359旅 1941年3月 第359旅遵照指示 分批開赴南泥灣 盡管王震對可能遇到的困難 已有心理準備 但到達南泥灣后 現(xiàn)實情況還是讓他倒吸一口涼氣 這里方圓六十里 荊棘叢生 沼澤遍地 按照當?shù)匕傩盏脑捳f 就是一片“爛泥灣” 百歲老人高勇斌 當時是第359旅第717團的一名戰(zhàn)士 80多年過去了 老人仍記得當年 部隊剛抵達南泥灣時的情形 “我們到了南泥灣 住的地方沒有老百姓 只有四個破窯洞 有的門掉了一塊 有的窗戶掉了一塊 在這四個窯洞前面 我們就睡在那個地方 山上的狼嗷嗷地叫” 經過修整 幾處窯洞被當作生產指揮所 戰(zhàn)士們人多 只能先搭起窩棚作為臨時住所 三月里的陜北 晝夜溫差極大 戰(zhàn)士們白天在烈日下勞動十多個小時 晚上就只能在四面漏風 冰窟窿一樣的窩棚里 將就一夜 隨著開荒工作的推進 戰(zhàn)士們帶的糧食也已所剩無幾 沒有吃 沒有住 不到兩個月 第359旅因病減員 就達到了全旅的十分之一 艱難的情形讓王震十分著急 他一面指揮部隊先挖窯洞 一面抽調戰(zhàn)士專程走到 幾十公里甚至數(shù)百公里外去借糧 開荒的戰(zhàn)士們?yōu)楣?jié)省物資 怕衣服磨破 就光著膀子干活 一天下來 從荊棘叢里出來的戰(zhàn)士們 被劃得傷痕累累 長褲被剮成短褲 短褲又變成了布條 可就是這些爛布條 也被戰(zhàn)士們仔細地保管起來 勻給需要外出的戰(zhàn)士 糊成鞋底 正是憑借這種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 第359旅指戰(zhàn)員沒有被現(xiàn)實的困難嚇倒 反而愈挫愈勇 經過十多天的奮戰(zhàn) 一排排嶄新的窯洞終于建成 第359旅在南泥灣艱難地扎下了根 然而 隨著播種時節(jié)的臨近 另一個困難又浮出水面 王曉建 軍史專家 作戰(zhàn)部隊有鎬頭,那是為了修工事用的,沒镢頭。镢頭陜北才有,干嗎用,刨地。沒有為開荒生產做準備,所有的镢頭都是自己打的。 為找到足夠的打鐵原料 戰(zhàn)士們的搜尋范圍不斷擴大 有的從荒廢的村子里找到了鐵鍋 有的到河防兩岸 把敵人的廢舊汽車拆成零件運回部隊 溫瑞茂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南泥灣的開荒生產真是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艱難過程。沒有生產工具,自己就開辦煉鐵廠。鐵比較難找,一個是從農民家里把廢舊的鋼鐵搜集來,第二個是到日本鬼子的鐵路上扒鐵軌,熔化以后來做農具。 最終 經過全旅指戰(zhàn)員的努力 工具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部隊終于及時趕上了播種的農時 從1941年到1943年的短短三年內 第359旅在南泥灣 挖出了1000多孔窯洞 蓋起了600多間房屋 在32萬畝良田里 生產出了9000多萬斤糧食 使南泥灣從百姓口中的“爛泥灣” 變?yōu)榱岁儽钡摹?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好江南” 如今 南泥灣已化身為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代名詞 凝結為延安精神的生動縮影 延安精神 已深深根植于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根脈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