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罕壩林區(qū) 有一副對聯(lián) 上聯(lián)是: 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 下聯(lián)是: 爬冰臥雪冷乎凍乎不在乎 這是一代代塞罕壩造林人的 真實寫照 是什么 讓他們在極端艱苦的環(huán)境里 創(chuàng)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 這張全家福背后 又藏著一段怎樣的感人故事? 01 塞罕壩 地處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 曾一片荒蕪 20世紀60年代初 國家下決心建一座大型國有林場恢復植被 1962年2月 塞罕壩機械林場成立 王尚海擔任黨委書記 上壩的前兩年 創(chuàng)業(yè)者們在王尚海等人的帶領下 頂風冒雪種植了上千畝樹苗 然而 極端氣溫下 樹苗的成活率還不足8% 就在這時 王尚海等四位場領導卻回家了 難道林場真的干不下去了? 沒過兩天 王尚海帶著年邁的父親 妻子和五個孩子再次出現(xiàn) 原來這位老書記 把承德市中心的家交了出去 帶著全家人上了壩 王愛平 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之女 壩上造林不成活,我爸為穩(wěn)定軍心,組織班子成員一聲令下,必須把自己的家屬都搬到壩上去。當時我才5歲,臨上壩之前拍了一張全家福留作紀念。當時家里沒有什么貴重的東西,只有兩個小箱子,還有些鍋碗瓢盆。到了壩上,那是真的冷。 為做好后勤保障 場里特意組建了一支家屬隊 王尚海的妻子姚秀娥成了隊長 造林 種菜 栽苗 父母忙碌 孩子們也跟著吃盡苦頭 王愛平 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之女 糧食不夠吃,但是我爸沒去糧倉給我們家弄一點糧食。在這種情況下,我媽就領著我們抽時間到野地里挖些野菜充饑。 02 在下一年春季到來之前 塞罕壩人需要盡快找出 前兩次樹苗不成活的原因所在 這一次造林 他們沒有機會再失敗 林場不少職工是林業(yè)出身 大家當即決定 既然外來的苗木種不活 就自己培育 適合塞罕壩氣候的樹苗造林 經(jīng)過反復實驗 技術人員培育出了 枝葉壯實 根系發(fā)達的樹苗 1964年春 500多畝沙地終于全部種下落葉松 成活率達到90%以上 王尚海和許多同志忍不住淚如雨下 在女兒王愛平的記憶里 父親很少流淚 這一次是為了林子 還有一次 是為了孩子 王愛平 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之女 我最小的弟弟有一次發(fā)高燒沒有得到及時治療,落下了終身殘疾。每每提起這件事他就掉眼淚,就好像對不起我們子女似的。 正是憑借頑強不屈的奮斗精神 塞罕壩人種活了 自己親手培育 并植造的第一片林子 60年后 塞罕壩滄海巨變 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場 而當年的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們 也早已把自己的一生 和這片土地融為一體 他們中的很多人 由于長期生活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中 已經(jīng)離世 平均壽命僅52歲 如今 高大茂密的松樹已結為林海 而在林海中央 是老書記王尚海的紀念碑 1989年12月26日 王尚海因病去世 遵從他的遺愿 人們把他的骨灰撒在這里 這片他繼續(xù)守護的林海 也被命名為“尚海紀念林” 躬耕不息 接力不止 一代代塞罕壩人用青春和熱血 踐行“志在林!钡某跣 用半個多世紀 書寫了綠色發(fā)展新篇章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