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彩禮”問題都是高熱度話題,近日國家出手治理“高價彩禮”,也讓相關詞條快速登上熱搜。那么,不同地區(qū)的彩禮都是什么水平?您覺得多少算“高價”呢?
2月13日國家發(fā)布《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提到,要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風易俗規(guī)范,扎實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
這份中央1號文件一經發(fā)布,
“高價彩禮”也隨之引發(fā)熱議。
看法紛紜,也體現了“彩禮給多少”已成為婚前重要議題。實際上,如今彩禮被飽受詬病,正因為被捆綁了“高價”的前綴。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如何看待彩禮的“高價”,不同地區(qū)、不同個人的接受程度都有所不同。今年1月,某財經博主在網絡上發(fā)起的“當地結婚彩禮是什么水平”的投票,共有9.2萬人參與。
10-20萬占比最高,為36%;
10萬以下占比29%;
沒有彩禮和20-30萬選項占比并列第三,各有11%;
但50萬以上的也不乏少數。
采訪中記者發(fā)現,選擇多少彩禮往往與當地風俗民情、經濟實力和個人認知相掛鉤。
南邊的比較不會講這個錢,幾萬塊錢就解決了。
男方必須有這么多錢,擺在那里。
又不是賣女兒,雙方如果說經濟上都沒有問題,實際上這是沒有必要的東西。
其實,作為中國傳統(tǒng)婚俗,彩禮主要代表男方家的誠意和禮數,它雖然主要用金錢展現,但核心是“禮”,不能用金錢一概而論。但是隨著 “彩禮”越來越高,早已偏離了其最初的本意。
在社會學者看來,“高價彩禮”的產生跟人口比例和其被賦予過多的物質含義有關。
當“高價”彩禮超越感情基礎,成為衡量某種價值的標準時,傳統(tǒng)禮節(jié)就此“變了味”。
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883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0133元。
我們以20萬彩禮來計算,農村居民娶一個媳婦至少要花掉他10年積蓄。如此一來,動輒幾十萬的彩禮,不僅會把男方扒去一層皮,也會讓女性貼上“娶不起”的物化標簽。
在社會學者表示,彩禮作為傳統(tǒng)民俗有延續(xù)傳承的必要,但在禮數的把握上要注重適度,一旦過度或者追求“高價”,就可能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
給男方帶來承重的經濟負擔,往往會導致彩禮致貧的現象;
夫妻雙方感情變得惡化,因為彩禮負擔比較重,生活狀況就比較差;男女雙方本來感情比較好,因為女方要求高額彩禮的話,導致婚姻棒打鴛鴦;
家庭經濟不好的男性,不好娶到媳婦,農村光棍會比較多。
記者通過對近年來因彩禮產生糾紛事件的搜索,找到了諸如有訂婚后欲討回88萬彩禮的、有結婚時臨時要求彩禮加價的、還有退婚后因彩禮返還數額不合導致悲劇的情況。在這些事件中不難發(fā)現,不少人抱有“高價彩禮”是對女方生活保障的想法,以為收了彩禮便多了份私人財產,但其實不然。從法律層面來講,樹立正確的彩禮觀才是維系夫妻婚姻關系的穩(wěn)定劑。
其實早在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提出對“天價彩禮”等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治理。四年來,“天價彩禮”轉變?yōu)榱恕案邇r彩禮”,可見社會面的整治起了不錯效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整治高價彩禮還需要久久為功。國家以及多部門的“點名”文件給出了整治方向,但還是要看具體執(zhí)行落實。如何讓正確民俗觀和文明風向入腦入心,社會學者也給出諫言。
隨著精神涵養(yǎng)的豐富
和社會文明的進步,
我們也相信,不用很久,
大家在談及“彩禮”時,
不再是包袱,
而是回歸“禮數”本質。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