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紀錄片《美術里的中國》第三季第三集,邀您一同欣賞工筆畫大家于非闇與弟子田世光、俞致貞創(chuàng)作的《百花齊放》詩畫冊。節(jié)目將于2月20日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首播,科教頻道(CCTV-10)次日18:45檔重播,央視頻、央視網(wǎng)同步上線。
作為傳統(tǒng)工筆畫的集大成之作,《百花齊放》詩畫冊是工筆花鳥畫后來者心目中的“寶典”。全冊匯集一百零一種花卉,新鮮的花朵與古老的技法碰撞出工筆畫的繁盛春天。
1958年,為響應毛澤東主席為文藝事業(yè)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郭沫若撰寫了“百花詩”,引起社會各界巨大反響。眼光卓越的榮寶齋找到花鳥畫大家于非闇,希望他以工筆花卉配寫郭沫若手書詩詞,依詩作畫。
此時于非闇正重病纏身,無力提筆,便從舊作中挑出《蘭花》《牡丹》及一幅白描《水仙》贈與榮寶齋,并請他最為信任的弟子田世光和俞致貞繪制其他“百花”。兩位弟子以細膩勻稱的工筆線條,寫意畫的沒骨皴擦,古雅純正的著色,畫出了百花各自獨特的美感與神采。首創(chuàng)一葉托數(shù)花的形式,采用凌空式構圖,讓極少入畫的花得以在紙上綻放生命光華。
一百零一種花卉裝訂成一部線裝詩畫冊,其中既有國色天香的牡丹、接天映日的荷花,也有平淡天真的蒲公英、清新淡雅的黃瓜花……每一個生命在紙上各美其美,自在綻放。
《百花齊放》詩畫冊最早要追溯到畫家于非闇對工筆之美的追尋。20世紀上半葉,家國危亡,山河蒙塵,傳統(tǒng)中國畫也在迷霧中尋找光明。46歲時,于非闇不再流連寫意山水,轉而邁入傳統(tǒng)工筆花鳥的世界。他,是走入傳統(tǒng)深處的人。
工筆畫是中國藝術的獨特創(chuàng)造和璀璨成果。古人用客觀世界并不存在的線條準確塑造對象,洗練傳神。然而,工筆畫經(jīng)歷了兩宋時期的鼎盛之后日趨衰微,技法也日漸凋零。于非闇通過反復臨摹古畫,潛心體悟線條中獨具中國情調的寫實精神,一邊熱切探尋前人精絕的技法,一邊不斷探索近現(xiàn)代工筆畫的道路。
藝術頓悟的火花在偶然間迸發(fā)。一日,于非闇在埋首古畫的間隙猛然抬頭,看到窗外竹影搖曳,水仙綻放,暗香浮動,生命的氣息給他帶來難以言說的震撼——“自己所畫不如真的,連前人所畫也一樣不如真。”
他開始投身自然之中。春日草木滋長最快時,幾乎每隔一小時,于非闇都要觀察花朵綻放的不同姿態(tài),尋找不同植物最美的瞬間。電光石火的一刻,四季變換的時空交疊在于非闇的想象空間,春花、夏葉、秋干在他的筆下融為一體,花草在四季中最精彩的面貌交疊成生動而飽滿的姿態(tài)。
既深入傳統(tǒng),又在對自然的觀察提煉中求新,這種精神極大影響了《百花齊放》詩畫冊的創(chuàng)作。尋一朵傳統(tǒng)中最美的花,讓它在筆下幻化出生命,又用生命描摹出時代的精神。朵朵花卉,共筑“百花齊放”。群芳薈萃,綻放出時代的春天。
賞繁花盛景,看生命綻放。讓我們走進詩畫冊《百花齊放》,共赴一場盛大的百花競放,徜徉在春天的花香里。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