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學名:Acipenser sinensis):是硬骨魚綱鱘科的魚類。常見個體體長0.4-1.3米,體重50-300千克;最大個體體長5米,體重可達600千克。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有“長江魚王”之稱。 3月28號,是全國第三個中華鱘保護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長吻鮠等6000余尾珍稀魚類回歸長江。 隨著岸邊志愿者的口令,一條條中華鱘歡騰地被放流到長江里。3月28號上午,在武漢漁政碼頭,共有510尾人工繁殖的中華鱘、50尾胭脂魚、4000尾長吻鮠等其他珍稀魚類,在當日分批次放流至長江。據(jù)了解,當天,武漢水域共放流2300余尾中華鱘。預計今年長江流域?qū)⒎帕鞴布s30萬尾中華鱘。 中國水產(chǎn)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chǎn)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介紹,中華鱘是一種江海洄游性魚類,它在海里面長大,在長江里面繁殖,可以長到1000斤,壽命可以達到40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保護好長江這一條中華鱘,還有近海的中華鱘,實際上就保護了跟它一起生活的這些魚,它就像一個保護傘一樣,保護好了它,也保護好了其他的魚類的生存環(huán)境、棲息地,所以說是特別重要的。 放流前,工作人員給體長50厘米的大規(guī)格中華鱘注入PIT芯片,利用物理芯片和遺傳標記等手段,建設中華鱘標志放流追溯體系;開展中華鱘海洋特別保護區(qū)可行性調(diào)查研究。借助中華鱘稚幼魚規(guī);斯し帕骱捅O(jiān)測,通過3年查清中華鱘海洋生活史。 中國水產(chǎn)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chǎn)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我們城市發(fā)展也是和魚類爭這種空間,但是我們要思考一下,怎么樣去把魚類也保護好,人類的居住環(huán)境,生產(chǎn)生活的這些條件也改善很好,所以這中間是一個平衡的問題,所以首先要把這個種類保護下來,然后再逐步逐步恢復這個環(huán)境。我相信長江的環(huán)境,長江的水生生物以后是越來越好。” 在政策層面,長江大保護、長江十年禁捕、長江水生生物工程規(guī)劃等政策出臺,給中華鱘自然種群恢復創(chuàng)造了更加良好的條件。專家樂觀估計,未來10年,中華鱘有望恢復自然繁殖。放流當天,國航公益放流站正式揭牌。該公益站將為企業(yè)、學校、社團等民間放流者提供科學放流的場所,成為長江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綠色發(fā)展宣傳教育活動的公益科普基地。當天,光谷九小的孩子們,親手嘗試了放流、檢測長江水質(zhì)等活動,深刻體會到了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 光谷九小學生邱逸飛:“我今天最大的收獲就是深刻的體會到了保護環(huán)境,保護長江的重要性,看見魚兒們開心的游來游去,我感到我們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以后我會多參與這樣的活動,還要帶動我身邊小朋友們一起保護環(huán)境,一起保護我們的母親河!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