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貴州省博物館104件套館藏鐵質(zhì)、陶質(zhì)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順利通過省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驗收,計劃于年內(nèi)向公眾展出。
近日,貴州省博物館104件套館藏鐵質(zhì)、陶質(zhì)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順利通過省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驗收,計劃于年內(nèi)向公眾展出。目前正在進行修復的還有61件青銅文物。本輪修復的文物主要包括銅鼎、鐵釜、陶罐等國家二、三級文物。
出土地主要包括興義萬屯、威寧中水、赫章可樂等,其中赫章可樂遺址和威寧中水遺址屬“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貴州省博物館文物修復師 王歡:這是一件考古發(fā)掘出土的西漢銅溫爐,底下炭火給它加熱,相當于現(xiàn)在咱們的小火鍋。這一批基本上99%的都是礦化的,器壁比較薄,氯離子侵蝕比較嚴重。去除一些表面無意義的附著物之后,用加固材料對它進行滲透加固,進行下一步的工作。
文物修復過程需經(jīng)過X射線熒光檢測、顯微鏡“探傷”、除銹、粘接、補配、作色、封護等步驟。按照“修舊如舊、保持原貌”原則,引入保護性材料,對部分器物易斷裂部位進行加固,使文物更好地保存與展示。
貴州省博物館文物科技保護中心 滕昭玉:修復文物最重要的就是讓文物“活下來”,之后才能讓它“活起來”。響應文物保護利用,走科學修復和研究修復的這條路子。保護修復或者是病害調(diào)查過程中,可能會在文物的表面發(fā)現(xiàn)織物的痕跡等,這些給我們相關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當時社會條件下的審美也好,經(jīng)濟價值或者是文化價值其實都有體現(xiàn)。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