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原名承天門,于明朝永樂年間建造,位于皇城的最南端,是北京城的地理中心。從清朝宣統(tǒng)年間到民國初期,再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天安門廣場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變遷,直至1949年才重新煥發(fā)生機。
01
天安門城樓標語的設計
1949年9月2日凌晨,中南海的一間辦公室里燈火通明。周恩來看著新中國成立典禮的策劃方案反復權衡,最終慎重寫下批示,將開國大典地點確定在“天安門前”。
為了讓天安門廣場恢復它的莊嚴大氣,來自全國各地的大批能工巧匠紛紛趕來,一時間,天安門城樓內(nèi)外及整個廣場變成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大工地。
時年28歲的鐘靈,在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委員會擔任總務處辦公室主任兼會場布置科科長。天安門城樓兩旁的大標語、會場橫幅、紅旗、燈籠等,都由他所在的會場布置科負責。
城樓西側(cè)的標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東側(cè)是“中央人民政府萬歲”。如何讓兩側(cè)不同字數(shù)的標語看起來既對稱又美觀,成為鐘靈面臨的一個挑戰(zhàn)。
鐘曉靈 鐘靈之女
一邊是九個字,一邊是八個字。這個標語是沒法更改的,只能把字少的部分間距適當拉開,這樣子看上去還是比較協(xié)調(diào)的。
為了使標語呈現(xiàn)出最好的效果,鐘靈根據(jù)實地丈量的尺寸,在圖紙上反復嘗試,最終將標語尺寸確定為長30米、寬2.2米,每個字的大小約為兩米見方,采用莊嚴的宋體美術字。
忙了整整六天后,鐘靈終于在開國大典前一天,將兩條巨幅標語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廣場上的人們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向天安門城樓,兩條巨幅標語都猶如天安門的兩只“眼睛”,賦予了天安門廣場全新的時代特征。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正式舉行。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個聲音響徹整個中國,也震動著全世界。這座萬人歡騰的廣場因開國大典的舉行而具有了全新的內(nèi)涵。
02
天安門廣場的歷史變遷
1950年,天安門城樓東側(cè)標語改寫為“世界人民大團結(jié)萬歲”。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新中國成立一周年慶典,天安門廣場進行了一系列擴建,將原來的長安街拓寬為林蔭大道,鋪筑3.6萬平方米的路面。此外,天安門前一對石獅子和兩根對稱的華表向天安門城樓方向移位了6米。
1954年,天安門廣場得到進一步擴建。之后幾年間,天安門前的觀禮臺、廣場中心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相繼矗立起來。
1958年8月,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中央決定在北京建設包括萬人大禮堂、中國革命博物館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在內(nèi)的十大建筑,要在1959年“十一”之前,改建好天安門廣場。如何設計和規(guī)劃天安門廣場的整體布局被提上了日程。
周恩來總理十分重視此項工作,親自指導與審查方案。他提出:“要古今中外,一切精華皆為我所用,中國人民之所以偉大,就因為我們能吸取世界上一切好的東西。”
根據(jù)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專家們經(jīng)過探討與總結(jié),形成了最終方案。方案得到中央同意后,天安門廣場迎來了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擴建。廣場西側(cè)修建人民大會堂,東側(cè)修建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隨著這些建筑的陸續(xù)落成,1959年,天安門廣場面積達到了44萬平方米。
1977年,毛主席紀念堂建成。至此,天安門廣場的空間格局趨于完整,形成北起天安門、南至正陽門,東起中國國家博物館、西至人民大會堂,南北長約880米、東西相距500米,“中軸居中,兩翼對稱”的完美布局。
歷史的車輪從這里走過。這里是共和國的標志,是舉辦國家慶典、外事迎賓、紀念等活動的重要場所。這里也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向往之地。天安門前留個影,也成為了無數(shù)中國人心中共同的愿望。
他叫高源,40多年來,天安門廣場就是他最熟悉的“移動照相館”。
在這里,他用鏡頭定格了無數(shù)個難忘的瞬間,把人民大眾與天安門廣場的情感,記錄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
在他的鏡頭里,有身穿軍裝的老戰(zhàn)士,有花甲之年的夫婦,有金榜題名的莘莘學子。一張張照片背后,深藏著一份份中國人最真摯的愛國情感。
天安門廣場彰顯著共和國的大國底蘊,見證著共和國的光輝歷程。這里是偉大祖國的“心臟”,是人民力量的源泉,寄托了中國人的夢想與希望,承載了中國人的自豪與光榮!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