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簡稱試飛院)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qū),從1959年創(chuàng)立至今,65年時間里,見證著中國試飛從無到有、步步前行,也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yè)的漫漫征程。
從最初的仿制到如今的自主創(chuàng)新,中國航空事業(yè)在試飛院的助力下,不斷邁向新的高峰。
1954年7月3日,初教-5勝利完成首飛。這是新中國第一架自行制造的飛機。
這一好消息傳到中南海,毛澤東主席非常高興,并簽署了嘉勉信:這在建立我國的飛機制造業(yè)和增強國防力量上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這封信極大地鼓舞了新中國的航空人。
1955年,為仿制米格-17,也就是后來的殲-5飛機,沈陽飛機制造廠廠長熊焰率隊到蘇聯(lián)考察學習。
他滿懷激情地告訴蘇聯(lián)專家,中國不僅要仿制飛機,以后還要研制飛機。但是,一位蘇聯(lián)專家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要發(fā)展航空工業(yè),還必須有專業(yè)的試飛隊伍。
天空遼闊,但飛機飛行不能“天馬行空",有著嚴格的飛行限制,稱為“飛機包線”。越過這些包線限制,飛機就可能失去操縱,造成災難性的后果。而試飛,就是要驗證和確定各類飛行包線,給飛機飛行畫一道道“紅線”。
試飛是飛機研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自行設計飛機,沒有飛行試驗研究,就不可能提供大量設計所需的數(shù)據(jù),也不可能科學鑒定飛機是否達到預定需求?梢哉f,沒有試飛就很難發(fā)展航空工業(yè)。因此,要保國安民,未來成為真正的航空強國,中國就必須發(fā)展試飛事業(yè)。
1956年9月,經過研究論證,中國決定建立一個飛行研究院(試飛院)。
1959年4月15日,飛行研究院在西安閻良成立,這標志著中國試飛事業(yè)的起點。
這一年春天,負責籌備工作的熊焰來到閻良,中國飛行研究院的建設正式拉開序幕。
1959年夏天,一批批熱血青年涌入閻良這個荒涼的西北小鎮(zhèn)。他們中有從各個機關單位抽調的專業(yè)技術人才,有剛剛走出校門的優(yōu)秀的大中專畢業(yè)生,也有海外留學歸來的學者。其中就有李樹有。
李樹有
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 試飛專家
“閻良閻良一片荒涼,樓上樓下住的和尚!边@是個順口溜。閻良離開大小營房,周圍是一望無際的田野。
荒涼、艱苦并沒有擊退篳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反而激發(fā)了他們的斗志,讓他們更加下定決心投身試飛事業(yè);A建設、跑道整修、設備調試安裝,所有的工作都在夜以繼日的進行……新中國試飛事業(yè)的未來都寄托在了這些年輕人身上!
1960年1月的一天,一架米格-17和一架米格-19降落在試飛院的機場,試飛院終于有了自己的飛機。
因為沒有加油車,初建的試飛院不得不用臉盆人工加油。
“臉盆加油”如今已是試飛人回溯歷史時一個難忘的故事,而中國的試飛事業(yè),就是在這一窮二白,些許寒酸與無奈中邁出了第一步。
1960年11月16日,初教-6的失速尾旋試飛正式開始,試飛員黃肇廉將飛機升至空中。首先,從失速開始,逐步向尾旋探索:半圈,一圈,兩圈,三圈,一次次試探著前進。
經過300多架次的試飛,不僅進行了正尾旋,還進行了倒飛尾旋試驗,圓滿地完成了預定試飛任務。
初教-6飛機先后進行了飛行性能、操縱性和穩(wěn)定性、“失速尾旋”等科目試飛,共完成了1000多個起落的飛行。1961年10月,飛機完成全部定型試飛任務。
初建的試飛院,人才和設備等基礎條件逐漸完備起來。從試飛院建立開始,新中國試飛事業(yè)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此后,中國試飛人在試飛的荒原踽踽前行,譜寫出一個又一個的新篇章。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