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12日,中國自主研制的潛地固體戰(zhàn)略導彈“巨浪一號”成功發(fā)射,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水下發(fā)射核導彈能力的國家,中國的國防力量得到提升。 成功的背后,有一個人功不可沒。他就是“巨浪一號”總設計師、中國航天事業(yè)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元勛黃緯祿。 01 1943年,黃緯祿前往英國留學。機緣巧合下,他有幸參觀了英國繳獲的一枚德國V-2導彈,成為較早見到導彈的中國人。 當時,黃緯祿的腦海中閃現(xiàn)出一個念頭。 黃緯祿 中國科學院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當時看到這個導彈就覺得,假設我們國家有這個東西,也不至于被人家欺負得這么苦。 1947年,獲得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碩士的黃緯祿,拒絕了多家公司的高薪挽留,懷著一腔赤子之心歸國。 新中國成立后,黃緯祿和所有技術人員一樣,下定決心,豁出性命也要搞出自己的“爭氣彈”! 20世紀60年代,中國先后成功研制了原子彈和液體地地戰(zhàn)略導彈。雖然它們的威力很大,但都面臨準備時間長,且機動隱蔽性差,缺乏二次核打擊能力的問題。潛地固體戰(zhàn)略導彈的研制勢在必行。 1970年,54歲的黃緯祿被安排到潛地固體戰(zhàn)略導彈總體部任職。收到任務后,黃緯祿二話沒說就去報到了。 而黃緯祿的家距離新單位有20多公里,當時交通不便,不能經(jīng);丶。 黃道群 黃緯祿女兒 他回家的時候我們早就睡著了,等我們醒來的時候,他其實已經(jīng)走了。所以經(jīng)常幾天會見不到他。 面對巨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黃緯祿利用一切時間從基礎學起,即使到了夜晚,他和戰(zhàn)友們依然在辦公室和圖書館挑燈夜戰(zhàn)。 沈祖煒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 航天專家 他這個人特別謙虛,就跟大家講,我向你們大家學習,你們有什么好的地方,有什么好的意見,可以盡量地說,盡量地提。 1970年7月,黃緯祿帶領研制團隊頂住酷暑,在南京長江大橋反復進行潛艇模擬彈落水試驗。他們用無數(shù)的汗水換回了大量的有效數(shù)據(jù),為潛地導彈研制工作跨出了關鍵的一步。 黃道群 黃緯祿女兒 “巨浪一號”導彈研制工作涉及109個研制單位,涵蓋全國19個省市、10個工業(yè)部門,統(tǒng)籌調(diào)度和協(xié)調(diào)管理的難度可想而知。為了讓導彈的研制工作少走彎路,黃緯祿提出了“有問題共同商量,有困難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風險共同承擔”原則,至今在航天系統(tǒng)被奉為“金科玉律”。 02 1982年10月7日,中國第一枚潛地固體戰(zhàn)略導彈 “巨浪一號”第一次發(fā)射試驗失敗了。對于這次事故,黃緯祿一個人攬下了所有責任。他頂著巨大壓力,帶團隊晝夜排查,最終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 黃緯祿 中國科學院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真的很傷心,我們花這么多時間,花這么多人力,花這么多錢,好不容易做出來一個導彈,心里一直希望它成功。等于檢驗我們這個研制成果,結(jié)果失敗了。當然很痛心。 1982年10月12日,在第一次發(fā)射試驗失敗五天后,“巨浪一號”的第二次發(fā)射試驗展開。所有人在忐忑不安中再次進入倒計時。這次,終于成功了!黃緯祿與同事們向世人證明,中國人靠自己也能造出導彈! 因為常年的超負荷工作和巨大的精神壓力,黃緯祿健康狀況亮起了紅燈。 黃道群 黃緯祿女兒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晚上,父親拿了一件汗背心,說姐姐你幫我補一下,衣服破了。我的姑姑拿這件衣服在燈底下照了一下,就說,你這個衣服怎么會破在這個地方?他說心口痛,揉得久了就破了。 對同事,對工作,黃緯祿總是有大把的時間,但對家人卻一直心有愧疚。1998年6月,黃緯祿的妻子劉漢菊病重,黃緯祿堅持親自照顧,希望可以把過去虧欠家人的時間都彌補過來。 妻子離世后,黃緯祿再次將全部精力投入中國航天事業(yè),以滿腔熱情,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新人。 2011年11月23日,黃緯祿在北京病逝,享年95歲。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說:“假如還有來生,我還要搞導彈。” 黃緯祿將一生的光熱奉獻給了摯愛的祖國。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固體戰(zhàn)略導彈先河,奠定了中國火箭與導彈技術發(fā)展的基礎!他鑄造的導彈武器,已成為國之膽;他留下的崇高精神,已化作劍之魂!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