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天女散花》正是這一時期梅蘭芳的代表作品之一。
1918年春,繪畫大師徐悲鴻在觀賞了《天女散花》后,大為震撼。醞釀一周,他創(chuàng)作出大型油畫《天女散花圖》,贈送給了梅蘭芳。
1919年4月,梅蘭芳抱持著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觀摩日本古典戲劇的目的,率領自己的劇團喜群社赴日演出,成為了第一個將中國京劇帶出國門的演員。
5月1日,梅蘭芳正式在日本東京的帝國劇場亮相,演出了《天女散花》《黛玉葬花》《貴妃醉酒》等經典劇目,獲得日本觀眾的狂熱追捧,各大報紙紛紛登出梅蘭芳的巨幅照片。
京劇《霸王別姬》,是由戲劇理論家齊如山參考舊時劇目《楚漢爭》,再結合明代沈采所編的《千金記》傳奇后,重新編寫的新戲。故事講述的是楚漢相爭,霸王項羽失敗后,和虞姬悲歡離合的故事。
這段虞姬舞劍,是《霸王別姬》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1924年的一天,北京文化界、戲曲界人士齊聚一堂,觀看梅蘭芳為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演出《洛神》。
一位藝術大師,一位文學泰斗,在真誠的交往中結下真摯的友誼。
1930年元月底,梅蘭芳率團抵達美國。2月16日,在紐約49街劇院,中國京劇第一次登上了美國的戲劇舞臺。
在開始演出前,由華美協進社的張彭春上臺先用英文做總說明,介紹中國京劇的特點、風格及動作含義等,再由劇團邀請的女翻譯楊秀用英文介紹劇情。
梅蘭芳抵達洛杉磯當晚,應邀出席一場酒會,剛剛坐下,就發(fā)現迎面走來一個似曾相識的人。此人竟然是卓別林!二人一見如故,并拍下了這張合影。
1930年,梅蘭芳分別被美國波莫納學院、南加利福尼亞大學授予了文學博士學位。這個稱呼雖然是屬于梅蘭芳的,但在梅蘭芳看來,它更像一種標志,標志著西方人民接受了中國的京劇。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彼時已是“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意識到,他和所有中國人一樣,站在了國家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1932年,梅蘭芳舉家遷至上海,他開始準備編排有抗戰(zhàn)意義的新戲。
這出戲,正是梅蘭芳的新編劇目《抗金兵》。面對日本軍隊的侵略行徑,梅蘭芳正是要用《抗金兵》,向世人展示他的抗日主張。
如果說早前梅蘭芳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將舊劇引上新路,那么這時的梅蘭芳關注更多的則是戲劇怎樣才能在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里發(fā)揮積極作用。
就在這時,梅蘭芳接到了蘇聯大使館赴蘇演出的邀請。
1935年3月,梅蘭芳抵達莫斯科。這次訪問歷時一個半月,梅蘭芳帶來的中國戲劇讓觀眾為之著迷,他演出的戲票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便銷售一空。許多蘇聯女人都爭相穿起了中國古裝的繡花衣,馬路上的小孩子看見衣冠整潔的中國人就追著高喊“梅蘭芳”。
在莫斯科電影制片廠的攝影棚,著名導演愛森斯坦用膠片記錄了京劇《虹霓關》片段。這段十幾分鐘的有聲電影在幾十年后仍然經常被提及,有人說這是“偉大的愛森斯坦拍攝的偉大的梅蘭芳”。
訪問期間的梅蘭芳,滿懷憧憬地沉浸在如何將世界戲劇藝術理論精華注入中國京劇的思考中,但生逢紛亂的年代,每個人都無法逃脫命運的安排。
梅蘭芳的演藝生涯會因戰(zhàn)爭而發(fā)生怎樣的改變呢?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