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改革開放的十幾年,中國綜合國力已顯著增強。1994年7月,中央明確提出“抓緊做好進藏鐵路建設前期準備工作”。
01
2001年6月29日,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格爾木至拉薩段的建設拉開序幕。
隨著各支施工隊伍不斷向青藏高原腹地挺進,一個繞不開的難題擺在了所有施工人員面前:如何克服高原缺氧?
在新建的1110千米鐵路中,有960千米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段。要想保障青藏鐵路二期工程的順利施工和鐵路建設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在鐵路沿線建立醫(yī)療衛(wèi)生保障體系。
中鐵四局承建的青藏鐵路二期工程第十五標段,地處人跡罕至的唐古拉山腳下,海拔4750米,急需建二級醫(yī)院。
中鐵四局中心醫(yī)院外科護士長丁太環(huán)和幾名醫(yī)護人員來到那曲雁石坪附近一所廢棄的院子,籌建新的工地醫(yī)院。
當天夜里,施工現(xiàn)場給正在籌建中的醫(yī)院送來了第一例嚴重高原病患者。
丁太環(huán)
中國中鐵四局原青藏鐵路工地醫(yī)院 護士長
這個病人是急性肺水腫。等他來了以后,我們把自己房間的東西先給他拿一套,先給鋪起來,就搶救,給他用藥。搶救完了以后我也不放心,一晚上都在這個病人跟前。
在整個二期工程中,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在工地沿線設立了29所醫(yī)院,115個醫(yī)療點。但是,在高原隧道施工現(xiàn)場,高原缺氧依舊是一個難題。
丁守全
原鐵道兵第10師醫(yī)院 工作人員
最主要、最關鍵的風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第一的隧道,4905米。這個地方的醫(yī)療保障和施工的前期非常關鍵。
風火山本就高寒缺氧,在封閉的隧道內進行施工,含氧量會進一步降低。由于洞內含氧量不到40%,不少人都患上了高原病。眼看施工進度因此不斷放緩,隧道總指揮長況成明心急如火。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制氧。
2001年11月,一座大型制氧站赫然出現(xiàn)在風火山上。它的出現(xiàn),填補了世界高原制氧技術的空白。
有了充足的氧氣保障,施工當中大家更有干勁兒,掘進速度由起初的每天兩三米提高到了供氧后的五到八米。2001年冬天,風火山隧道是整個二期工程中唯一不停工的地方。
風火山隧道的制氧、供氧系統(tǒng)很快便推廣到了全線使用,效果顯著。
02
隨著筑路大軍不斷掘進,從唐古拉山到安多之間長達550千米的多年凍土帶依然是工程人員們面臨的一道難題。
海拔高、日照強的青藏高原凍土層受太陽輻射影響較大。天氣寒冷時,堅硬如冰的凍土會隨著溫度降低而凍結,體積增大,表面隆起。而到了夏天,氣溫回升,凍土不斷融化,體積減小,發(fā)生沉陷。一凍一融間,再堅硬的鐵軌也會扭曲變形,進而影響火車的安全通行。
,劉爭平
青藏鐵路凍土專家
我們修建青藏鐵路的時候,一個主要的指導思想就是要保護住多年凍土,現(xiàn)在我站的這個地方就在清水河試驗段,后面就是青藏鐵路。這個片石理論,就是我們在路基底層和邊坡鋪上一層碎石。第二個措施就是旁邊插的熱棒。
所謂熱棒,就是將一根注滿液態(tài)氮的密封空心鋼管插入路基所在凍土層。當路基的凍土溫度上升時,鋼管中的液態(tài)氮可以將凍土層中的熱量傳輸到大氣當中,從而避免因凍土融化導致的地基塌陷。
在青藏鐵路途經的凍土區(qū),充滿智慧的技術人員還創(chuàng)造出路基通風管、遮陽棚和碎石護坡等一系列保護凍土的好方法。
03
在青藏鐵路的施工人員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藏羚羊是老大,誰都惹不起。”
每年的六七月份是藏羚羊集體遷徙的日子,位于可可西里的青藏鐵路建設工地則是藏羚羊遷徙途中的必經之路。
為保障藏羚羊在路過工地時暢通無阻,施工人員在通道周圍8千米范圍內撤去圍欄和彩旗,關閉了全部施工設備。
在青藏鐵路二期工程的五年建設過程中,施工人員和科研工作者實現(xiàn)了鐵路發(fā)展與自然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用實際行動打造了一條“綠色天路”。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通車。從這一天開始,西藏不通火車的歷史宣告結束。
張魯新
原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 專家組組長
在整個漫長的過程中,所有為青藏鐵路建設付出一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學家們,有四個字,一個是堅持,一個是奉獻。
青藏鐵路從1956年1月開始籌建,經過50多年艱苦卓絕的準備和建設,幾代人的夙愿終于化為宏偉現(xiàn)實。挑戰(zhàn)極限、勇創(chuàng)一流的青藏鐵路精神也將傳承不息!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