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塘區(qū)仙庾鎮(zhèn)樟霞村,有一位與眾不同的老人,從單位退休后,他開啟了一段特殊的旅程:用30年時間,手抬肩扛,在20多畝荒山上,開墾出了一片油茶樹林。
他就是李春雄!耙划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婦又蓋樓,F(xiàn)在我們都管油茶樹叫‘鐵桿莊稼’‘搖錢樹’!
看著昔日的荒山如今一片青翠,李春雄滿臉笑容。
他有一個心愿:讓更多的荒山變綠,讓村民的房前屋后飄滿果香。
荷塘區(qū)仙庾鎮(zhèn)樟霞村,位于長株潭生態(tài)綠心,有“長壽村”之稱。3月18日,記者來到這個村落。在一片茂密的樹林里,老遠就看見李春雄在砍柴,他佝僂著背,飽經(jīng)滄桑的臉上刻著皺紋。
▲李春雄老人和他的油茶林 記者 楊凌凌 攝
李春雄今年79歲,退休前就職于省建五公司。因心里裝著家鄉(xiāng)的山水,1988年退休后回到了樟霞村定居。
“當時不少村民外出務工,山頭長滿了雜草,根本看不到多少樹。我就想,這么大一片山,光禿禿的太可惜,就下決心扛起鋤頭墾荒種樹,也算是為村里做點貢獻!
雖然“要為家鄉(xiāng)做點貢獻”的想法讓李春雄決心很堅定,但親戚們聽到他的想法后,紛紛好言相勸,讓他放棄。最多的說法便是:你有退休工資,日子又不是過不下去,甚至比一般人過得好很多,何必去吃這個苦。
在李春雄看來,只要有一股“耐得煩、霸得蠻”的精神,就沒有邁不過的坎。通過土地流轉(zhuǎn),李春雄從其他村民那里承包了20多畝荒山,開啟了拓荒之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若向山要寶,得把荒山變青山。
油茶是樟霞村的特產(chǎn),已有千年種植史,而樟霞村的也有良好的油茶種植條件。
▲李春雄老人和他的油茶林 記者 楊凌凌 攝
“油茶全身都是寶,油茶籽能壓榨食用油,還可以藥用。油茶殘渣可加工成有機肥料,促進油茶樹的生長……”李春雄說,如果將荒山開墾成油茶山,既增加農(nóng)民收入,又帶動鄉(xiāng)村發(fā)展,也符合綠色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理念。
此后的30年間,李春雄每天扛著鋤頭爬到山上,舉鎬揮鋤,劈山鑿石,用柴刀砍出一條條小道,迎著朝陽出,伴著落日歸。駝背老漢往返山林,成了樟霞村的山頭近乎定格的畫面。
山高坡陡,機器設(shè)備上不去,李春雄就一鋤頭一犁耙慢慢拓荒,全靠人力把廢柴往山下背,自己背不過來時,就拉上老伴一起。
樹苗需要澆水,但山上沒有水,樹就不能成活。為了保證樹苗成活率,李春雄靠著扁擔一趟趟往返山上和山下挑水。
一心一意地開荒,日復一日地干活,細心照料每一株油茶樹苗,就像呵護自己的孩子,荒山在一鋤一鍬間終于褪去荒蕪外衣,從茅草山慢慢變成了油茶林。到2000年,茶油樹林全部掛果。去年,李春雄種的油茶產(chǎn)量將近1000斤。
荒山變青山,這是第一步。如何把青山變金山,向山里要寶,如何把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提質(zhì)、轉(zhuǎn)型、升級,李春雄有自己的思考。
▲李春雄老人和他的油茶林 記者 楊凌凌 攝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茶籽豐收時,他雇傭本村15位村民采摘茶籽,以一半的茶油作為報酬,自己還剩下一半,按照每斤茶油70元的價格,他能增收3萬多元。
李春雄的行為帶動了樟霞村一些年輕人的積極性。其他村民效仿他開荒,李春雄還將種油茶的豐富種植經(jīng)驗教授給村民,帶動大家共同走上致富路。
結(jié)束采訪時,李春雄說,周圍鄰居有時笑著喊他愚公!拔矣X得只要能動,就該干下去,帶動本村的村民齊心合力,在幾年之內(nèi),把荒山都變成油茶林,讓更多的地方綠起來。”
近年來,樟霞村通過大力發(fā)展油茶產(chǎn)業(yè),全村古樹油茶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占全鎮(zhèn)油茶林的60%。
村里種植古樹油茶風氣越來越濃,僅靠著古樹茶油,每年為全村帶來收入超700余萬元。村集體經(jīng)濟年收入也從過去的零到現(xiàn)在25萬元。
“現(xiàn)在日子變好了啊,打牌的少了,大家精氣神更好了!”黃四平是荷塘區(qū)仙庾鎮(zhèn)樟霞村黨總支書記、村主任。他表示,這些年來,村里經(jīng)常開展各類文藝活動,還組建了文藝隊。樟霞村的村民腰包鼓起來了,生活越來越好。
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有100余個,90歲以上的有10余個。截至目前,村集體經(jīng)濟收入已達2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1.92萬元,高于周邊平均水平的30%。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