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飛山寨景區(qū),山巒之間云霧涌動,霞光破云而出。
●○●
湖南古建筑有著中華千年文化底蘊
一直是注重寧靜,樸實與和諧的
而在這片湘楚大地上
這些古建筑更呈現(xiàn)出
一種楚地文人的特有的浪漫與書生的豪氣
夸張的飛檐
幅度極大的弓形封火墻
盔頂紅漆,橋下明月
……
走過千年依舊熠熠生輝
●○●
洞庭波撼岳陽城——岳陽樓
岳陽樓:岳陽樓,位于岳陽市岳陽樓區(qū)洞庭北路,地處岳陽古城西門城墻之上,緊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歷代屢加重修,現(xiàn)存建筑沿襲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時的形制與格局;因北宋滕宗諒重修岳陽樓,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使得岳陽樓著稱于世。
岳陽樓掩映在一片蒼翠之中。
緊靠洞庭,前望君山,自古便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美譽,與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瑯瑯書聲傳千年——岳麓書院
岳麓書院:岳麓書院位于長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是中國古代傳統(tǒng)書院建筑,屬于我國歷史上四大書院之一。
岳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chuàng)立岳麓書院。
高空俯瞰下岳麓書院山色如翡,層林盡染,晨光給書院的青瓦白墻鍍上一層融融暖意。
岳麓書院。
三百詩書思無邪——石鼓書院
石鼓書院:石鼓書院,位于衡陽市石鼓區(qū)瀟湘街道湘江北路69號,地處衡陽市城北蒸、湘、耒三水匯聚的石鼓山上,始建于唐元和五年(810年),是湖湘文化重要發(fā)源地之一,明徐霞客贊譽稱“石鼓書院兼具滕王閣、黃鶴樓名勝之優(yōu)越”;與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并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脈”之譽。
湘江水波粼粼,天空瓦藍如洗,書院的檐頂如飛燕般展翅欲飛。
夕陽下的石鼓書院,仿佛一艘大船靜靜地停泊在湘江邊,江水面如鏡,幾艘漁舟點綴其中。
舊時城樓今猶在——天心閣
天心閣:天心閣位于長沙市中心地區(qū)東南角上,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墻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閣有樓閣三層,建筑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檐,朱梁畫棟。
天心閣始建于明末,清乾隆年間重修天心閣,抗戰(zhàn)期間因文夕大火燒毀,1983年重建天心閣。
碧瓦飛檐,朱梁畫棟。天心閣始建于明末后經歷戰(zhàn)火幾次重修,天心之名取自《尚書》“咸有一德,克享天心!
衡山之巔有祝融——祝融殿
祝融殿:在南岳衡山祝融峰上。又名老圣殿。
該殿建于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時名開元祠,內祀祝融火神,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改建曰殿,光緒七年(1881)重修,殿字以石墻鐵瓦建成,后因年久失修被廢;現(xiàn)僅留遺址。
祝融殿位于祝融峰頂,夏有青山環(huán)繞,冬有銀裝素裹。
南岳落日。
沅江一塔鎮(zhèn)八方——沅江市鎮(zhèn)江塔
鎮(zhèn)江塔:據(jù)《沅江縣志》記載,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十一月,鎮(zhèn)江塔破土動工,兩年后建成。它坐北朝南,基座用花崗巖石塊壘成,上部全用青磚砌就,外觀八方八角七級,高度超過24米,占地50多平方米。
建塔時,地基還是高高的湖洲,背靠湘江和資水合流處的堤岸,能夠俯瞰整個南洞庭湖,遠眺北面的東洞庭湖,初衷是以塔鎮(zhèn)江,守護垸圍。由于湘資沅澧四水帶到洞庭湖的泥沙一年年加厚,致使大區(qū)域水位日益抬高,淹沒了這片湖洲,使塔聳立波浪之中,成就了這特殊的景觀。
背靠湘江與資水合流的堤岸,俯瞰南洞庭,遠眺望東洞庭,是一座完完全全長在水中的寶塔。
凝固小調山水邊——吊腳樓
吊腳樓: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族傳統(tǒng)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qū)的吊腳樓特別多。
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常德桃花源秦溪河畔吊腳樓依水而建,清水如鏡起綠波,云影天光共徘徊。
秋水長天伴鼓聲——侗族鼓樓
侗族鼓樓:最高的防腐木涼亭--侗族鼓樓,鼓樓是侗鄉(xiāng)具有地域特點的建筑物,流行于貴州、湖南、廣西地區(qū)。鼓樓以防腐木木鑿榫銜接,頂梁柱撥地凌空,排枋縱橫交錯,上下吻合,采用杠桿原理,層層支撐而上。
鼓樓通體全是防腐木木質結構,不用一釘一卯,由于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shù)百年不腐不斜。在古代侗族鼓樓還有作為開會場所、外敵入侵鳴鼓警示等作用。
鼓樓巍然挺立,氣概雄偉。飛閣垂檐層層而上如同凌云寶塔,懷化芷江侗族自治縣萬和鼓樓,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侗族風情標志性建筑鼓樓群。
侗橋風雨留人住——侗族風雨橋
風雨橋:風雨橋又稱花橋、福橋,流行于南方部分地區(qū),整體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筑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桿、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
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為行人過往能躲避風雨,故名風雨橋。
夕陽下的芷江龍津風雨橋。
擺手舞里祈豐年——土家擺手堂
擺手堂: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和跳擺手舞的“廊場”。土家族擺手舞的流傳地域十分寬廣,《永順府志》、《永順縣志》、《龍山縣志》、《來鳳縣志》等清代志書中,對擺手堂均有詳細的記載。
每到春節(jié)過后,土家群眾不分男女老幼,身穿節(jié)日盛裝,聚集擺手堂前,在梯瑪或掌壇師的引導下,“男女相攜,翩躚進退”,跳起纏綿的擺手舞,唱起歡快的擺手歌,表演各種藝術節(jié)目。
土家擺手堂。
古建筑群
鳳凰古城: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占地面積約10平方千米,由苗族、漢族、土家族等28個民族組成,為典型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
鳳凰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東門和北門古城樓尚在。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古城博物館、楊家祠堂、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筑,全都透著古城特色。
周家大院古建筑群:坐落于永州市零陵區(qū)富家橋鎮(zhèn)瀟水支流——賢水河的源頭,始建于清光緒16年(公元1890年),大院坐東南朝西北,總占地面積100余畝,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計有門樓六座,正、橫屋180棟,大小房屋2000多間,天井136個同,廊亭(游亭)36座,巷道、走(回)廊43條,規(guī)模龐大,氣勢宏闊,為國內罕見。
六座大院均為南北坐向。正、橫屋排列有序,布局嚴謹,縱、橫中軸對稱均衡,體現(xiàn)了“向中呼應”“中正”“中和”的哲理意蘊和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和睦相處的倫理觀念。
洪江古城:洪江古城歷史悠久,自古是驛站,是商埠,是煙火萬家的巨鎮(zhèn),距今已有3000年文明歷史。歷史上以集散洪油、木材、鴉片、白臘而聞名于世,素有“七省通衢”、“小重慶”、“小南京”、“湘西明珠”、“西南大都會”之美稱,是湘西南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
張谷英村古建筑群:位于岳陽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地處岳陽、平江、汨羅三縣市交匯處,距離長沙、岳陽分別約150公里和70公里,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
以其始遷祖張谷英命名,至今已存在了500多年。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有"天下第一村"、"民間故宮"之稱。
城步白毛坪古村落:元末時期寶慶戰(zhàn)火不斷,人口銳減,大量外來人口遷徙進入邵陽并帶來了屬于那個時代的建筑風格。
建筑布局規(guī)整、棱角分明、青磚黑瓦、飛檐吊角、鏤空的雕窗、馬頭墻。
郴州石門村古建筑群:石門村位于臨武縣。2018年12月,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擬將石門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2019年6月6日,石門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石門村旁有一長一里許,寬約10厘米的溶洞,兩頭皆空,該村位于此洞口故稱石門。石門村是古村落文化建筑,依山傍水,民風淳樸。
婁底曾國藩故居: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坐落在雙峰縣荷葉鎮(zhèn)(舊屬湘鄉(xiāng)),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
整個建筑像北京四合院結構,包括門前的半月塘、門樓、八本堂主樓和公記、樸記、方記3座藏書樓、荷花池、后山的鳥鶴樓、棋亭、存樸亭,還有咸豐七年曾國藩親手在家營建的思云館等等,頗具園林風格。
●○●
尋訪古跡
雖不能看到千年前的月光
卻能同舊時的人們一起
感受著古建筑的磚泥瓦礫之下
涌動著的同一片血與魂。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