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600歲張谷英村上新了。
51000平方米的大屋周圍,一改往日單調(diào)的黑白灰,變成五彩斑斕的“世界”。
當大門、八駿堂、王家塅、繡樓等地的空坪、窗臺、屋頂成為天然曬場。張谷英人用粗糙的雙手,在簸箕、竹簾上繪制出中國最美秋色。
立秋,久別的涼風(fēng)在流轉(zhuǎn)間回到了禾田,作物在太陽散盡余威前追趕著成熟。
當湖南別處的秋色還在磨磨蹭蹭時,秋陽便將張谷英村的老屋喚醒,它迎來最熱鬧的時刻。
這時,家家戶戶搬出圓簸箕攤在屋頂或在空地上搭好木架,放上竹簾,曬上五顏六色的蔬果。
山里種的,地里長的,趕上什么就曬什么。
紅的辣椒,黃的玉米,綠的豆角,紫的茄子,橙色的南瓜片,青色的刀豆、焯水的干豆角、剛剛收獲的大豆、黑豆………這是大自然最高級的配色。
沿著渭溪一路走完村落,幾乎每一戶人家的院落里都曬上自家種的作物。色彩最濃烈的是秋辣椒。
這是一年中最后一波紅辣椒,因為晝夜溫差轉(zhuǎn)變,辣椒辣味和香味十足,顏色最紅火,也最適合在秋老虎的威力下暴曬。
張谷英人習(xí)慣性搬出小馬扎坐在簸箕前,三五個辣椒并成排,有的切成扣子般大小的圈,有的切成滾刀。
辣椒迸著籽兒在簸箕里堆成小山,輕輕攤開,像潑了紅色的顏料。最明亮的顏色是玉米。一串串玉吊墜似的玉米掛在窗臺、門前,豐收的喜悅油然而生。
勤勞的村民們還會曬出剛從地里挖回來的新鮮花生,曬掉泥土,再用水沖洗幾遍,繼續(xù)放簸箕里曬幾個太陽,花生雖然在太陽底下顏色寡淡,但香味十足。
在張谷英村,萬物皆可曬。
村民們變著花樣,將吃不完的紫茄子、刀豆、冬瓜、苦瓜切片或切條曬成干菜,到了冬天拿出來泡發(fā),炒制時放點辣椒,又是一個個下飯菜。
立秋時,萬物趨向成熟。張谷英村的山林、菜園周邊人們挑著籮筐、扛著長竹竿上山打板栗。
這是個極具野趣的活,板栗樹在林中高聳,板栗球卻都長在樹尖,需要爬樹使出大力氣才可以將它一顆顆敲下來。
撿板栗也是挑戰(zhàn)和樂趣并存的事,一邊被板栗刺,一邊用鞋底碾碎板栗殼,挑出鼓囊囊的板栗來。
若是嘴饞點,直接抓起旁邊石頭使勁撬開板栗殼掏出板栗一睹為快。
當一擔但板栗入筐,一個個毛球壘成尖山挑回去時,鄰里的眼神都會放光。
張谷英村最美的秋色在田野。大屋周圍,一片片田野在大山和老屋的襯托下,就像一塊塊天然調(diào)色板。
正值一季稻豐收,張谷英人親友鄰里一起互相幫忙收割。
割禾、踩打谷機、遞禾、捆稻草、撮谷子……在稻田里,大家分工勞作,打谷機吱吱呀呀的踩踏聲和人們的扯談聲混在一起,湊出秋日最動聽的旋律。
他們把稻谷倒在當大門前,秋色傾瀉而出,用木耙子攤開,一地金黃。村民們趁著大太陽用竹篙翻動稻谷,竹篙在稻谷上畫出優(yōu)美的弧線。
陽光濃烈,稻谷蒸騰出多余水分,一天功夫即可入倉。
稻谷入倉,新米出爐,這是張谷英人的儀式感。
在張谷英第22代孫張正文家,用新米炒熟磨粉,做成粉蒸肉,用糯米粉和南瓜拌合倒入模具,做出一個個金黃的南瓜餅。
這兩樣食物上甑蒸熟后,配合著新米飯,就是一家人的嘗新時刻。
他們將做好的食物放到香案上,先祭祀天地、祖先,再和家人、鄰里一起分享。
600年來,張谷英人仍保持著這種傳統(tǒng)的儀式,慶祝豐收,祈禱來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平安富足。
在這片美好的家園里,他們謹遵“耕讀繼世、孝友傳家”的祖訓(xùn),跟隨自然節(jié)奏呼吸,用獨特的方式與天地和時節(jié)對話。
立秋之秋,禾谷熟也,陰氣始下,萬物收矣。在張谷英村,再絢爛的豐收景象,都是平常日子。有家,有飯香,就是最好的收成。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