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創(chuàng)業(yè)項目 創(chuàng)業(yè)故事 創(chuàng)業(yè)網 創(chuàng)業(yè)
最近,湖北省漢口一名10歲的小學生,在校園里出租父母給他買的一千多元的小型游戲機,竟然日進賬200元。據了解,此類情況在中小學生中并不鮮見,還有一些學生偶爾也會把自己用不完的東西賣給同學,賺取零花錢。當孩子們開始將耳濡目染的市場意識和商品意識帶入校園、帶入同學之間的關系當中時,我們又該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處置和應對?
特邀嘉賓
王晉堂 北京市政協委員、原北京一中校長
賴德勝 北京師范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
孫云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 專家觀點
正確認識“義”和“利”間的關系
王晉堂:我們小的時候就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那時候物質極端匱乏,很多人也沒有那種經營意識,那時的孩子之間,更多的是互相幫助,有什么好東西拿出來大家一起分享,F在的孩子會產生這種意識,跟當前商品經濟的社會背景有關。
但問題在于,在孩子的成長當中,還有很多更加美好的東西,比如相互之間的友誼、互相幫助的精神。這些都是純潔、無價的東西,不能讓孩子從小就學著把什么東西都跟商品等同起來。
家長能花一千多塊錢給孩子買游戲機,說明他們家里并不缺錢。有一個游戲機,別的同學喜歡,可以讓他們跟自己一起玩兒,如果收錢,同學之間的關系就變成一種利益交換,其實一塊錢并不多,但關系已經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現在有很多東西,缺的也不一定就是錢,而是那些比錢更重要、更有價值的東西。因此,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經商意識、理財意識、公平交易意識,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也不是意義最重要的方面,還應該注意讓孩子從小正確認識義和利之間的關系,養(yǎng)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中小學應進行“創(chuàng)業(yè)教育”
賴德勝:首先,學校和家長不必對此大驚小怪,其中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教育作為社會系統(tǒng)的一個組成部分,跟大環(huán)境有聯系,改革開放使人們的市場觀念增強了,小孩子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中,不可能不受影響。
其實,這種事情的出現,也從某種意義上證明了改革開放的成功,人們的觀念確實改變了。另一個原因,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提出,要以創(chuàng)業(yè)促進就業(yè)。但中國目前的創(chuàng)業(yè)情況其實不是很理想,在國外,大學畢業(yè)生的創(chuàng)業(yè)比例達20%到30%,而目前中國大學畢業(yè)生的創(chuàng)業(yè)比例還不到2%,這倒不是因為中國缺乏創(chuàng)業(yè)機會,主要原因還在于創(chuàng)業(yè)觀念和能力的不足。這跟從小受的教育也是有關系的。國外的中小學課程中,都有諸如“如何運行一個小公司”、“如何創(chuàng)業(yè)”這樣的內容,而我們的孩子從小缺乏這樣的創(chuàng)業(yè)教育。因此,這種創(chuàng)業(yè)不是很理想的情況,其源頭在于中小學教育存在問題。
其次,目前有這種意識的孩子,在中小學當中,也還是屬于個別,同時也是社會發(fā)展影響的一個必然結果。只要孩子的行為沒有危及整個社會教育體系,這種問題還是能夠理解的。但是,這種行為也不宜提倡,畢竟孩子還是要以學習為主,首先應學會培養(yǎng)一種能夠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和意識。
培養(yǎng)“公益心”是根本
孫云曉:兒童時期是一個善于模仿的時期,在目前中國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商品交換這種成年人的行為意識,孩子也會簡單模仿,并且會認為這是一種很合理的行為,這說明兒童是不成熟的、也是需要引導的。
從根本上來講,學校不是市場,學生不是商人,同學之間也不是商品關系。在學生時代,主要的任務還是學習知識,同時培養(yǎng)出優(yōu)良的品德。兒童時期的教育是一種固本的教育,其“本”就在于要有公益心、有善心、有友愛之心,這是人與人之間關系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同時,有些家長認為要培養(yǎng)孩子的經商意識,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做一些這方面的嘗試,讓孩子了解金錢、了解經營,比如有的學校開一個跳蚤市場,讓孩子之間互相交換自己不用的東西,從而認識東西的價值、認識公平交易,教育他們如何管理好自己的零花錢等。
但在以上兩方面當中,前者還是首要的、根本的,F在市場上有很多東西都出現問題,原因就在于有些經營者只知道賺錢,甚至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如果孩子從小就學會一切為了賺錢,沒有公益心,其價值觀就會發(fā)生扭曲,將來進入社會,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商人或企業(yè)家。
■ 相關評說
有感于小學生當“小販”
□ 蕭錚
有一天看電視,一個訪談節(jié)目,聽到有人在談學校中的事。仔細看一眼,嘉賓座上竟有一位戴眼鏡的小學生,面孔脹得通紅,手足無措地坐著。在談什么問題呢?原來這位小朋友在教室里(猜想是在課間或午休時)“做生意”,讓同學們到他這里買吃的或用的。
參加討論的人,除了個別人的話有點含混、模棱兩可之外,多數人,包括家長、教師、主評博士,大抵傾向于肯定、贊成、支持一面。其好處,好像有培養(yǎng)理財能力、強化商品意識或人際關系種種。博士嘉賓盡管持保留態(tài)度,但也并不堅決反對,只說學生以學習為主,搞買賣不要影響什么什么、防止某些副作用云云。有的年輕人更極端,說如果否定這樣的“鍛煉”,就會“扼殺中國未來的比爾?蓋茨”。討論的傾向是,學校中學生做買賣、搞交易,非但不應該制止、教育,反倒應該予以倡導和推廣。這樣,不僅有利于青少年理財,培養(yǎng)才能,還可以造就一大批比爾?蓋茨式的杰出人物。這是多么美妙的“前景”呀!
很巧的是,次日中央電視臺某套節(jié)目正在播出韓國電視劇《看了又看》。說的是一所學校中一名小學生將他得到的演藝明星的簽名,復印了賣給同學。有同學買了他的復印件,再復印了出賣,結果被校長發(fā)現了。校長批評了班主任(他不知情);班主任又“教育”了這名首先“有經濟頭腦”的小學生。小學生明白了道理,淚流滿面,悔恨認錯。
筆者以為,我們的這些討論,缺乏明確的是非觀念和判斷的理性標準。小學生在教室賣食物飲料的討論如此,報紙上開展一些問題的討論也如此。反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或者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傊,最后結局,往往是不了了之,或者相持不一,各持偏見;或者各打五十大板,調和而取折中。好像我們的辯證法學得很好,兩分法掌握自如了。其實是和稀泥、搗漿糊,什么問題都不能認真或徹底地解決。 學校能讓中小學生做買賣、學生意么?無論是自發(fā)的,還是有組織的,一概不能允許。你賣飲料,我賣面包,他賣水果;小學生賣練習冊,中學生賣習題集;男學生賣襯衫,女學生賣化妝品,再加上老師課間賣這賣那,校長推銷什么什么……這不是把學校變成了交易市場么?“理財能力”或許提高了,“經濟頭腦”或許養(yǎng)成了,人才的基本素質(包括知識和道德的)卻喪失了,教育更陷入了泥潭,后果不堪設想。其中,多的不是副作用,而是實實在在的負作用。
說做小生意會造就比爾?蓋茨,是極其荒唐的。比爾?蓋茨是知識造就的。沒有從小打造的扎實知識基礎,決不可能形成他后來的知識結構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能力;A深厚,可造高樓;起點高拔,可超平庸。
校門之外,商場離遠;教授設攤,成何體統(tǒng)?前賢有云:求學是求真理。國家的命運,民族振興的希望,各類人才的養(yǎng)成,全有賴于教育。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教育的失誤,定將造成全局的頹敗。粗看起來,小學生在課堂內外買賣零雜無傷大雅,但于風氣、人格、精神、氣質之形成,害莫大焉。學校與社會豈可不慎之又慎乎?
■ 建議
中小學生在校園 做買賣應加強引導
□ 劉泳美(福建省長汀縣南山中學)
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劇烈,目前,不少家長開始重視子女經濟意識的培養(yǎng),重視子女理財能力的培養(yǎng)。另外,為了讓學生體會到賺錢的辛苦,學會合理支配零花錢,增強生存能力,部分中小學也開設了模擬商品推介、訂購和交易活動等方面的校本課程。他們認為,在市場經濟下,金錢的作用已越來越大,每天生活都離不開金錢,要立足于社會,就要明確金錢的作用,要有賺錢的強烈欲望,也要有合理消費金錢的能力。 從這一點講,家長和學校的理念是先進的,因為他們適應了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經濟意識是現代人應具有的素質之一。 但從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長來看,他們的首要任務是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求知等,不宜過多地把思想和精力放在如何賺取零花錢上。因此,針對中小學生在校園做買賣的現象,家長和學校都要適當加以引導。作為家長,切忌有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和理財能力,放任孩子自己去賺零花錢的想法。如果孩子平時在校園里做過買賣,一方面應及時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的教育;另一方面,因為他們是消費者,要讓他們明白,不管父母給的零花錢多還是少,都要正確合理地消費。如果漠視了孩子年幼無知的身心特點,放任他們去做買賣,很容易造成孩子過分看重金錢的作用而耽誤學習,或影響孩子與同學的正常交往,搞不好還會養(yǎng)成唯利是圖的惡性。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