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詐騙、保健品風波、預付式消費陷阱……近年來,針對老年消費者等弱勢群體的消費問題頻發(fā)。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廣東省、廣州市消委會首次舉辦了針對老年人消費的3·15宣傳教育活動,并發(fā)布了老年人消費提示及典型案例。
“消費者楊先生反映,廣州某公司向他們推銷原生態(tài)水機,并采取送面、送醬油等,吸引他們參加講座,聲稱上萬元的水機只要2800元,當時有近百位老人購買,但用了半年后發(fā)現(xiàn),水機壞了沒人修,客服電話也已無人接聽!
早前深圳警方曾曝光過以派發(fā)免費雞蛋吸引老人上當?shù)尿_局。詐騙分子通常以發(fā)雞蛋或禮品為噱頭吸引老人,以關愛健康的名義博取信任。然后向老人收取少數(shù)“誠意金”,第二天就原數(shù)退還。之后活動升級,誘惑老人家高價買套餐,金額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并附贈禮品。
最后,現(xiàn)金不再返還,公司甚至一夜人去樓空,老人家這才發(fā)現(xiàn),花高價買來的保健品市場價不過幾百元。
記者:“他跑了完全不知道嗎?”
“不知道,他發(fā)了一個大袋子給你裝,我們都忙自己的東西,沒注意他要走!
消委會提醒,一些不法商家打著各類講座的旗號,以贈送雞蛋、面條、醬油等方式誘惑老年人前來參加,以達到推銷商品的目的。講座中推銷的保健品或保健用品未必可信,需謹慎購買。
此外,近年有不少患者在網(wǎng)上“病急亂投醫(yī)”,尋醫(yī)問藥正成為老年人消費陷阱的重災區(qū),特別是講座推銷的藥品或保健品。
“中午吃餐飯,然后就組織做思想工作,這些藥對你們老人如何、如何,其實我在藥房看過,根本不是他們說的那么好!
消委會提醒,老年人無論治病還是保健養(yǎng)生,都應去正規(guī)醫(yī)院和機構去咨詢,切忌有病亂投醫(yī),更不能輕信來路不明的網(wǎng)絡醫(yī)生。
“就是抓心理,貪小便宜,讓你上當,一會兒免費旅游,一會兒有東西送,送什么都是假的,哪有那么多好事, 單是發(fā)廣告的紙成本也不少。”
主持:
就快到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消費問題引起關注。下面請來特約評論員陳忠烈來傾傾,陳生你怎么看這種現(xiàn)象呢?
特約評論員陳忠烈: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老齡事業(yè)也相應興起,老人消費也是商機。商家發(fā)揚敬老助老優(yōu)良傳統(tǒng),增進對老人的社會優(yōu)待,也是賺錢有道。但是,老人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消費維權能力差,容易落入無良商家設置的各種“消費陷阱”,例如尋醫(yī)問藥心切,被各種所謂“良藥”和“補品”忽悠,更有甚者是所謂預付消費、金融理財投資、電信詐騙等等“大鱷”,把老人的“棺材本”都吞掉。 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最首要的權利就是“有權獲得安全保障”。老人如果沒有消費安全保障,一切權益都無從談起。
主持:
是啊,針對老人的消費問題頻頻發(fā)生,你說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特約評論員陳忠烈:
所有消費陷阱的慣技都是給你一些小甜頭,然后讓你出大血。有句老話請老人記住“冇咁大只蛤乸隨街跳”(沒有隨便撿到的便宜)。 首先要加強自保意識,對各種利益誘惑要提高警覺。但是,消費陷阱都是看中了社會老齡化,而法律還未有監(jiān)管的灰色地帶,一些坑騙老人的違法犯罪行為未能得到及時規(guī)避處罰和嚴懲,新招疊出,老人的消費問題成了社會問題。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guī)定,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進行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增強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意識。 我認為,教老人識別消費陷阱,維護安全權益,很有意義,希望今后有更多部門關注老人消費熱點、難點問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