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遼史

 

卷三十七 志第七

◎地理志一 帝堯畫天下為九州。舜以冀、青地大,分幽、并、營,為州十有二。幽州在渤、碣之間,并州北有代、朔,營州東暨遼海。其地負(fù)山帶海,其民執(zhí)干戈,奮武衛(wèi),風(fēng)氣剛勁,自古為用武之地。太祖以迭剌部之眾代遙輦氏,起臨潢,建皇都;東并渤海,得城邑之居百有三。太宗立晉,有幽、涿、檀、薊、順、營、平、蔚、朔、云、應(yīng)、新、媯、儒、武、寰十六州,于是割古幽、并、營之境而跨有之。東朝高麗,西臣夏國,南子石晉而兄弟趙宋,吳越、南唐航海輸貢。嘻,其盛矣! 遼國其先曰契丹,本鮮卑之地,居遼澤中,去榆關(guān)一千一百三十里,去幽州又七百一十四里。南控黃龍,北帶潢水,冷陘屏右,遼河塹左。高原多榆柳,下濕饒蒲葦。當(dāng)元魏時,有地數(shù)百里。至唐,大賀氏蠶食扶余、室韋、奚、靺鞨之區(qū),地方二千余里。貞觀三年,以其地置玄州。尋置松漠都督府,建八部為州,各置刺史:達(dá)稽部曰峭落州,紇便部曰彈汗州,獨活部曰無逢州,芬阿部曰羽陵州,突便部曰日連州,芮奚部曰徒河州,墜斤部曰萬丹州,伏部曰匹黎、赤山二州。以大賀氏窟哥為使持節(jié)十州軍事。分州建官,蓋昉于此。 迨于五代,辟地東西三千里。遙輦氏更八部曰鳷利皆部、乙室活部、實活部、納尾部、頻沒部、內(nèi)會雞部、集解部、奚嗢部,屬縣四十有一。每部設(shè)刺史,縣置令。太宗以皇都為上京,升幽州為南京,改南京為東京,圣宗城中京,興宗升云州為西京,于是五京備焉。又以征伐俘戶建州襟要之地,多因舊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偩┪,府六,州、軍、城百五十有六,縣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屬國六十。東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幅員萬里。 ○上京道 上京臨潢府,本漢遼東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太祖取天梯、蒙國、別魯?shù)热街畡萦谌數(shù)椋浣瘕p箭以識之,謂之龍眉宮。神冊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顯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臨潢。淶流河自西北南流,繞京三面,東入于曲江,其北東流為按出河。又有御河、沙河、黑河、潢河、鴨子河、他魯河、狼河、蒼耳河、輞子河,臚朐河、陰涼河、豬河、鴛鴦湖、興國惠民湖、廣濟(jì)湖、鹽濼、百狗濼、大神淀、馬盂山、兔兒山、野鵲山、鹽山、鑿山、松山、平地松林、大斧山、列山、屈劣山、勒得山,唐所封大賀氏勒得王有墓存焉。戶三萬六千五百,轄軍、府、州、城二十五,統(tǒng)縣十。 臨潢縣。太祖天贊初南攻燕、薊,以所俘人戶散居潢水之北,縣臨潢水,故以名。地宜種植。戶三千五百。 長泰縣。本渤海國長平縣民,太祖伐大諲譔,先得是邑,遷其人于京西北,與漢民雜居。戶四千。 定霸縣。本扶余府強(qiáng)師縣民,太祖下扶余,遷其人于京西,與漢人雜處,分地耕種。統(tǒng)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戶置。隸長寧宮。戶二千。 保和縣。本渤海國富利縣民,太祖破龍州,盡徒富利縣人散居京南。統(tǒng)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戶置。隸彰愍宮。戶四千。 潞縣。本幽州潞縣民,天贊元年,太祖破薊州,掠潞縣民,布於京東,與渤海人雜處。隸崇德宮。戶三千。 易俗縣。本遼東渤海之民,太平九年,大延琳結(jié)構(gòu)遼東夷叛,圍守經(jīng)年,乃降,盡遷于京北,置縣居之。是年,又徙渤海叛人家屬置焉。戶一千。 遷遼縣。本遼東諸縣渤海人,大延琳叛,擇其謀勇者置之左右。后以城降,戮之,徙其家屬于京東北,故名。戶一千。 渤?h。本東京人,因叛,徙置。 興仁縣。開泰二年置。 宣化縣。本遼東神化縣民,太祖破鴨淥府,盡徙其民居京之南。統(tǒng)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人戶置。隸彰愍宮。戶四千。 上京,太祖創(chuàng)業(yè)之地。負(fù)山抱海,天險足以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金齪一箭,二百年之基,壯矣。天顯元年,平渤海歸,乃展郛郭,建宮室,名以天贊。起三大殿:曰開皇、安德、五鸞。中有歷代帝王御容,每月朔望、節(jié)辰、忌日,在東京文武百官并赴致祭。又于內(nèi)城東南隅建天雄寺,奉安烈考宣簡皇帝遺像。是歲太祖崩,應(yīng)天皇后于義節(jié)寺斷腕,置太祖陵。即寺建斷腕樓,樹碑焉。太宗援立晉,遣宰相馮道、劉煦等持節(jié),具鹵簿、法服至此,冊上太宗及應(yīng)天皇后尊號。太宗詔蕃部并依漢制,御開皇殿,辟承天門受禮,因改皇都為上京。城高二丈,不設(shè)敵樓,幅員二十七里。門,東曰迎春,曰雁兒;南曰順陽;曰南福;西曰金鳳,曰西雁兒。其北謂之皇城,高三丈,有樓櫓。門,東曰安東,南曰大順,西曰乾德,北曰拱辰。中有大內(nèi)。內(nèi)南門曰承天,有樓閣;東門曰東華,西曰西華。此通內(nèi)出入之所。正南街東,留守司衙,次鹽鐵門,次南門,龍寺街。南曰臨潢府,其側(cè)臨潢縣?h西南崇孝寺,承天皇后建。寺西長泰縣,又西天長觀。西南國子監(jiān),監(jiān)北孔子廟,廟東節(jié)義寺。又西北安國寺,太宗所建。寺東齊天皇后故宅,宅東有元妃宅,即法天皇后所建也。其南具圣尼寺,綾錦院、內(nèi)省司、麹院,贍國、省司二倉,皆在大內(nèi)西南,八作司與天雄寺對。南城謂之漢城,南當(dāng)橫街,各有樓對峙,下列井肆。東門之北潞縣,又東南興仁縣。南門之東回鶻營,回鶻商販留居上京,置營居之。西南同文驛,諸國信使居之。驛西南臨潢驛,以待夏國使。驛西福先寺。寺西宣化縣,西南定霸縣,縣西保和縣。西門之北易俗縣,縣東遷遼縣。 周廣順中,胡嶠《記》曰:上京西樓,有色屋市肆,交易無錢而用布。有綾錦諸工作、宦者、斡林、伎術(shù)、教坊、角、儒、僧尼、道士。中國人并、汾、幽、薊為多。宋大中祥符九年,薛映《記》曰:上京者,中京正北八十里至松山館,七十里至崇信館,九十里至廣寧館,五十里至姚家寨館,五十里至咸寧館,三十里度潢水石橋,旁有饒州,唐于契丹嘗置饒濼州,今渤海人居之。五十里保和館,度黑水河,七十里宣化館,五十里長泰館。館西二十里有佛舍,民居,即祖州。又四十里至臨潢府,自過崇信館乃契丹舊境,其南奚地也。入西門,門曰金德,內(nèi)有臨潢館,子城東門曰順陽。北行至景福門,又至承天門,內(nèi)有昭德、宣政二殿,與氈廬皆東向。臨潢西北二百余里號涼淀,在饅頭山南,避暑之處。多豐草,掘地丈余即有堅冰。 祖州,天成軍,上,節(jié)度。本遼右八部世有里地。太祖秋獵多于此,始置西樓。后因建城,號祖州。以高祖昭烈皇帝、曾祖莊敬皇帝、祖考簡獻(xiàn)皇帝、皇考宣簡皇帝所生之地,故名。城高二丈,無敵棚,幅員九里。門,東曰望京,南曰大夏,西曰液山,北曰興國。西北隅有內(nèi)城。殿曰兩明,奉安祖考御容;曰二儀,以白金鑄太祖像;曰黑龍,曰清秘,各有太祖微時兵仗器物及服御皮毳之類,存之以示后嗣,使勿忘本。內(nèi)南門曰興圣,凡三門,上有樓閣,東西有角樓。東為州廨及諸宮廨舍,綾錦院班院祗侯蕃,漢、渤海三百人,供給內(nèi)府取索。東南橫街,四隅有樓對峙,下連市肆。東長霸縣,西咸寧縣。有祖山,山有太祖天皇帝廟,御靴尚存。又有龍門、黎谷、液山、液泉、白馬、獨石、天梯之山。水則南沙河、西液泉。太祖陵鑿山為殿,曰明殿。殿南嶺有膳堂,以備時祭。門曰黑龍。東偏有圣蹤殿,立碑述太祖游獵之事。殿東有樓,立碑以紀(jì)太祖創(chuàng)業(yè)之功。皆在州西五里。天顯中太宗建,隸弘義宮。統(tǒng)縣二、城一長霸縣。本龍州長平縣民,遷于此。戶二千。 咸寧縣。本長寧縣。破遼陽,遷其民置。戶一千。 越王城。太祖伯父于越王述魯西伐黨項、吐渾,俘其民放牧于此,因建城。在州東南二十里。戶一千。 懷州,奉陵軍,上,節(jié)度。本唐歸誠州。太宗行帳放牧于此。天贊中,從太祖破扶余城,下龍泉府,俘其人,筑寨居之。會同中,掠燕、薊所俘亦置此。太宗崩,葬西山,曰懷陵。大同元年,世宗置州以奉焉。是年,有騎十余,獵于祖州西五十里大山中,見太宗乘白馬,獨追白狐,射之,一發(fā)而斃;忽不見,但獲狐與矢。是日,太宗崩于欒城。后于其地建廟,又于州之鳳凰門繪太宗馳騎貫狐之像。穆宗被害,葬懷陵側(cè),建鳳凰殿以奉焉。有清涼殿,為行幸避暑之所。皆在州西二十里。隸永興宮。統(tǒng)縣二: 扶余縣。本龍泉府。太祖遷渤海扶余縣降戶于此,世宗置縣。戶一千五百。 顯理縣。本顯理府人,太祖伐渤海,俘其王大諲譔,遷民于此,世宗置縣。戶一千。 慶州,玄寧軍,上,節(jié)度。本太保山黑河之地,巖谷險峻。穆宗建城,號黑河州,每歲來幸,射虎障鷹,軍國之事,多委大臣。后遇弒于此。以地苦寒,統(tǒng)和八年,州廢。圣宗秋畋,愛其奇秀,建號慶州。遼國五代祖勃突,貌異常,有武略,力敵百人,眾推為王。生于勃突山,因以名,沒,葬山下。在州二百里。慶云山,本黑嶺也。圣宗駐蹕,愛羨曰:“吾萬歲后,當(dāng)葬此”。興宗遵遺命,建永慶陵。有望仙殿、御容殿。置蕃、漢守陵三千戶,并隸大內(nèi)都總管司。在州西二十里。有黑山、赤山、太保山、老翁嶺、饅頭山、興國湖、轄失濼、黑河。景福元年復(fù)置,更隸興圣宮。統(tǒng)縣三: 玄德縣。本黑山黑河之地。景福元年,括落帳人戶,從便居之。戶六千。孝安縣。富義縣。本義州,太宗遷渤海義州民于此。重熙元年降為義豐縣,后更名。隸弘義宮。 泰州,德昌軍、節(jié)度。本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因黑鼠族累犯通化州,民不能御,遂移東南六百里來,建城居之,以近本族。黑鼠穴居,膚黑,吻銳,類鼠,故以名。州隸延慶宮,兵事屬東北統(tǒng)軍司。統(tǒng)縣二: 樂康縣。倚郭。 興國縣。本山前之民,因罪配遞至此,興宗置縣。戶七百。 長春州,韶陽軍,下,節(jié)度。本鴨子河春獵之地。興宗重熙八年置。隸延慶宮,兵事隸東北統(tǒng)軍司。統(tǒng)縣一: 長春縣。本混同江地。燕、薊犯罪者流配于此。戶二千。 烏州,靜安軍,刺史。本烏丸之地,東胡之種也。遼北大王撥剌占為牧,建城,后官收。隸興圣宮。有遼河、夜河、烏丸川、烏丸山。統(tǒng)縣一: 愛民縣。撥剌王從軍南征,俘漢民置于此。戶一千。 永州,永昌軍,觀察。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于此置南樓。乾亨三年,置州于皇子韓八墓側(cè)。東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號永州。冬月牙帳多駐此,謂之冬捺缽。有木葉山,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圣并八子神像。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屬漸盛,分為八部。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云。興王寺,有白衣觀音像。太宗援石晉主中國,自潞州回,入幽州,幸大悲閣,指此像曰:“我夢神人令送石郎為中國帝,即此也!币蛞颇救~山,建廟,春秋告賽,尊為家神。興軍必告之,乃合符傳箭于諸部。又有高淀山、柳林淀,亦曰白馬淀。隸彰愍宮。統(tǒng)縣三:長寧縣。本顯德府縣名。太祖平渤海,遷其民于此。戶四千五百。 義豐縣。本鐵利府義州。遼兵破之,遷其民于南樓之西北,仍名義州。重熙元年,廢州,改今縣。在州西北一百里。又嘗改富義縣,屬泰州。始末不可具考,今兩存之。戶一千五百。 慈仁縣。太宗以皇子只撒古亡,置慈州墳西。重熙元年,州廢,改今縣。戶四百。 儀坤州,啟圣軍,節(jié)度。本契丹右大部地。應(yīng)天皇后建州;佞X糯思居之,至四世孫容我梅里,生應(yīng)天皇后述律氏,適太祖。太祖開拓四方,平渤海,后有力焉。俘掠有伎藝者多歸帳下,謂之屬珊。以所生之地置州。州建啟圣院,中為儀寧殿,太祖天皇帝、應(yīng)天地皇后銀像在焉。隸長寧宮。統(tǒng)縣一: 廣義縣。本回鶻部牧地。應(yīng)天皇后以四征所俘居之,因建州縣。統(tǒng)和八年,以諸宮提轄司戶置來遠(yuǎn)縣,十三年并入。戶二千五百。 龍化州,興國軍,下,節(jié)度。本漢北安平縣地。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此,稱龍庭。太祖于此建東樓。唐天復(fù)二年,太祖為迭烈部夷離堇,破代北,遷其民,建城居之。明年,伐女直,俘數(shù)百戶實焉。天祐元年,增修東城,制度頗壯麗。十三年,太祖于城東金鈴岡受尊號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天顯元年,崩于東樓。太宗升節(jié)度。隸彰愍宮,兵事屬北路女直兵馬司。刺史州一,未詳。統(tǒng)縣一:龍化縣。太祖東伐女直,南掠燕、薊,所俘建城置邑。戶一千。 降圣州,開國軍,下,刺史。本大部落東樓之地。太祖春月行帳多駐此。應(yīng)天皇后夢神人金冠素服,執(zhí)兵仗,貌甚豐美,異獸十二隨之。中有黑兔躍入后懷,因而有娠,遂生太宗。時黑云覆帳,火光照室,有聲如雷,諸部異之。穆宗建州。四面各三十里,禁樵采放牧。先屬延昌宮,后隸彰愍宮。統(tǒng)縣一: 永安縣。本龍原府慶州縣名。太祖平渤海,破懷州之永安,遷其人置寨于此,建縣。戶八百。 饒州,匡義軍,中,節(jié)度。本唐饒樂府地。貞觀中置松漠府。太祖完葺故壘。有潢河、長水濼、沒打河、青山、大福山、松山。隸延慶宮。統(tǒng)縣三: 長樂縣。本遼城縣名。太祖伐渤海,遷其民,建縣居之。戶四千,內(nèi)一千戶納鐵。 臨河縣。本豐永縣人,太宗分兵伐渤海,遷于潢水之曲。戶一千。 安民縣。太宗以渤海諸邑所俘雜置。戶一千。 頭下軍州 頭下軍州,皆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團(tuán)集建州縣以居之。橫帳諸王、國舅、公主許創(chuàng)立州城,自余不得建城郭。朝廷賜州縣額。其節(jié)度使朝廷命之,刺史以下皆以本主部曲充焉。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賈之家,征稅各歸頭下;唯酒稅課納上京鹽鐵司。 徽州,宣德軍,節(jié)度。景宗女秦晉大長公主所建。媵臣萬戶,在宜州之北二百里,因建州城。北至上京七百里。節(jié)度使以下,皆公主府署。戶一萬。 成州,長慶軍,節(jié)度。圣宗女晉國長公主以上賜媵臣戶置。在宜州北一百六十里,因建州城。北至上京七百四十里。戶四千。 懿州,廣順軍,節(jié)度。圣宗女燕國長公主以上賜媵臣戶置。在顯州東北二百里,因建州城。西北至上京八百里。戶四千。 渭州,高陽軍,節(jié)度。駙馬都尉蕭昌裔建。尚秦國王隆慶女韓國長公主,以所賜媵臣建州城。顯州東北二百五十里。遼制,皇子嫡生者,其女與帝女同。戶一千。 壕州。國舅宰相南征,俘掠漢民,居遼東西安平縣故地。在顯州東北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二十里。戶六千。 原州。本遼東北安平縣地。顯州東北三百里。國舅金德俘掠漢民建城。西北至上京八百里。戶五百。 福州。國舅蕭寧建。南征俘掠漢民,居北安平縣故地。在原州北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八十里。戶三百。 橫州。國舅蕭克忠建。部下牧人居漢故遼陽縣地,因置州城。在遼州西北九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二十里。有橫山。戶二百。 鳳州。藁離國故地,渤海之安寧郡境,南王府五帳分地。在韓州北二百里,西北至上京九百里。戶四千。 遂州。本高州地,南王府五帳放牧于此。在檀州西二百里,西北至上京一千里。戶五百。 豐州。本遼澤大部落,遙輦氏僧隱牧地。北至上京三百五十里。戶五百。 順州。本遼隊縣地。橫帳南王府俘掠燕、薊、順州之民,建城居之。在顯州東北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九百里。戶一千。 閭州。羅古王牧地,近醫(yī)巫閭山。在遼州西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上京九百五十里。戶一千。 松山州。本遼澤大部落,橫帳普古王牧地。有松山。北至上京一百七十里。戶五百。 豫州。橫帳陳王牧地。南至上京三百里。戶五百。 寧州。本大賀氏勒得山,橫帳管寧王放牧地。在豫州東八十里,西南至上京三百五十里。戶三百。 邊防城 遼國西北界防邊域,因屯戍而立,務(wù)據(jù)形勝,不資丁賦。具列如左: 靜州,觀察。本泰州之金山。天慶六年升。 鎮(zhèn)州,建安軍,節(jié)度。本古可敦城。統(tǒng)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選諸部族二萬余騎充屯軍,專捍御室韋、羽厥等國,凡有征討,不得抽移。渤海、女直、漢人配流之家七百余戶,分居鎮(zhèn)、防、維三州。東南至上京三千余里。 維州,刺史。 防州,刺史。 河董城。本回鶻可敦城,語訛為河董城。久廢,遼人完之以防邊患。高州界女直常為盜,動掠行旅,遷其族于此。東南至上京一千七百里。 靜邊城。本契丹二十部族水草地。北鄰羽厥,每入為盜,建城,置兵千余騎防之。東南至上京一千五百里。 皮被河城。地控北邊,置兵五百于此。防托皮被河出回紇北,東南經(jīng)羽厥,入臚朐河,沿河董城北,東流合沱漉河,入于海。南至上京一千五百里。 招州,綏遠(yuǎn)軍,刺史。開泰三年以女直戶置。隸西北路招討司。 塔懶主城。大康九年置。在臚朐河。

 

遼史

  《遼史》為元脫脫等人所撰之紀(jì)傳體史書,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三月成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揭奚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元修《遼史》共116卷,包括本紀(jì)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以及國語解1卷。記載上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jī),下至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遼朝歷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jì)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jì)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jì)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jì)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jì)第三十
卷三十一 志第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
卷三十三 志第三 卷三十四 志第四
卷三十五 志第五 卷三十六 兵衛(wèi)志下
卷三十七 志第七 卷三十八 志第八
卷三十九 志第九 卷四十 志第十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十二
卷四十三 志第十三 卷四十四 志第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十七上 卷四十八 志第十七下
卷四十九 志第十八 卷五十 志第十九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二 卷五十四 志二十三
卷五十五 志第二十四 卷五十六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七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八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九 志第二十八 卷六十 志第二十九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一
卷六十三 表第一 卷六十四 表第二
卷六十五 表第三 卷六十六 表第四
卷六十七 表第五 卷六十九 表第七
卷七十一 列傳第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二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 列偉第三十四
卷一百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十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十五 二國外紀(jì)第四十五 卷一百十六 國語解
附錄 進(jìn)遼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