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遼史
卷五十五 志第二十四
◎儀衛(wèi)志一 遼太祖奮自朔方,太宗繼志述事,以成其業(yè)。于是舉渤海,立敬瑭,破重貴,盡致周、秦、兩漢、隋、唐文物之遺馀而居有之。路車法物以隆等威,金符玉璽以布號(hào)令。是以傳至九主二百馀年,豈獨(dú)以兵革之利,士馬之強(qiáng)哉!文謂之儀,武謂之衛(wèi),足以成一代之規(guī)模矣?歼|所有輿服、符璽、儀仗,作《儀衛(wèi)志》。 ○輿服 自黃帝而降,輿服之制,其來遠(yuǎn)矣。禹乘四載作小車,商人得桑根之瑞為大輅,周人加金玉,象飾益?zhèn)。秦取六國儀物,而分別其用,先王之制,置而弗御。至漢中葉,銳意稽古,然禮文之事,名存實(shí)亡,蓋得十一于千百焉。唐之車輅因周、隋遺法,損益可知。而祭服皆青,朝服皆絳,常服用宇文制,以紫、緋、綠、碧分品秩。五代頗以常服代朝服。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后,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贾d籍之可徵者,著《輿服篇》,冠諸《儀衛(wèi)》之首。 國輿 契丹故俗,便于鞍馬。隨水草遷徙,則有氈車,任載有大車,婦人乘馬,亦有小車,貴富者加之華飾。禁制疏闊,貴適用而已。帝后加隆,勢固然也。輯其可知著于篇。 大輿,《柴冊再生儀》載神主見之。 輿,《臘儀》見皇帝、皇后升輿、降輿。 總纛車,駕以御駝!都郎絻x》見皇太后升總纛車。 車,《納后儀》見皇后就車。 青幰車,螭頭、蓋部皆飾以銀。駕用駝,公主下嫁以賜之。古者王姬下嫁,車服不系其夫,下王后一等。此其遺意歟? 送終車,車樓純飾以錦,螭頭以銀,下縣鐸,后垂大氈,駕以牛。上載羊一,謂之祭羊,以擬送終之用。亦賜公主。 椅,《冊皇太后儀》,皇帝乘椅,自便殿瑽至西便門。 鞍馬,《祭山儀》,皇帝乘馬,侍皇太后行!杜D儀》,皇帝降輿,祭東畢,乘馬入臘圍。《瑟瑟儀》,俱乘馬東行,群臣在南,命婦在北。 漢輿 太宗皇帝會(huì)同元年,晉使馮道、劉煦等備車輅法物,上皇帝、皇太后尊號(hào)冊禮。自此天子車服昉見于遼。太平中行漢冊禮,乘黃令陳車輅,尚輦奉御陳輿輦。盛唐輦輅,盡在遼廷矣。 五輅:《周官》典輅有五輅。秦亡之后,漢創(chuàng)制。 玉輅,祀天、祭地、享宗廟、朝賀、納后用之。青質(zhì),玉飾,黃屋,左纛。十二鑒在衡,二鈴在軾。龍辀左建旂,十二游,皆畫升龍,長曳地。駕蒼龍,金摐,鏤錫,鞶纓十二就。遼國《勘箭儀》,皇帝乘玉輅至內(nèi)門。圣宗開泰十年,上升玉輅自內(nèi)三門入萬壽殿,進(jìn)七廟御容酒。 金輅,饗射、祀還、飲至用之。赤質(zhì),金飾,余如玉輅,色從其質(zhì)。駕赤騮。 象輅,行道用之。黃質(zhì),象飾,余如金輅。駕黃騮。 革輅,巡狩、武事用之。白質(zhì),革鞔。駕白翰。 木輅,田獵用之。黑質(zhì),漆飾。駕黑駱。 車:制小于輅,小事乘之。 耕根車,耕籍用之。青質(zhì),蓋三重,余如玉輅。 安車,一名進(jìn)賢車,臨幸用之。金飾重輿,曲壁,八鑒在衡,紫油纁,朱裹幰,朱絲絡(luò)網(wǎng)。駕赤騮,朱鞶纓。 四望車,一名明遠(yuǎn)車,拜陵、臨吊則用之。金飾,青油纁,朱里通。駕牛,余同安車。 涼車,省方、罷獵用之。赤質(zhì),金涂,銀裝。五彩龍風(fēng)織,藤油壁,緋條,蓮座。駕以橐駝。 輦:用人挽,本宮中所乘。唐高宗始制七輦!吨芄佟方碥囉休,以人組挽之。太平冊禮,皇帝御輦。 大鳳輦,赤質(zhì),頂有金鳳,壁畫云氣金翅。前有軾,下有構(gòu)欄。絡(luò)帶皆繡云鳳,銀梯。主輦八十人。 大芳輦。 仙游輦。 小輦,《永壽節(jié)儀》,皇太后乘小輦。 芳亭輦,黑質(zhì),幕屋緋欄,皆繡云鳳。朱綠夾窗,花板紅網(wǎng),兩廉四竿,銀飾梯。主輦百二十人。 大玉輦。 小玉輦。 逍遙輦,常行用之。棕屋,赤質(zhì),金涂,銀裝,紅條。輦官十二人,春夏緋衫,秋冬素錦服。 平頭輦,常行用之。制如逍遙,無屋。冊承天皇太后儀,皇太后乘平頭輦。 步輦,圣宗統(tǒng)和三年,駐蹕土河,乘步輦聽政。 羊車,古輦車。赤質(zhì),兩壁龜文、鳳翅,緋幰,絡(luò)帶、門簾皆繡瑞羊,畫輪。駕以牛,隋易果下馬。童子十八人,服繡,瑞羊輓之。 輿:以人肩之,天子用韝絡(luò)臂綰。 腰輿,前后長竿各二,金銀螭頭,緋繡鳳襕,上施錦褥,別設(shè)小床。奉輿十六人。 小輿,赤質(zhì),青頂,曲柄,緋繡絡(luò)帶。制如鳳輦而小,上有御座。奉輿二十四人。 皇太子車輅: 金輅,從祀享、正冬大朝、納妃用之。《冊皇太子儀》,乘黃令陳金輅,皇太子升、降金輅。 軺車,五日常朝、享宮臣、出入行道用之。金飾,紫幰朱里。駕一馬。 四望車,吊臨用之。金飾,紫油纁通幰。駕一馬。
遼史
《遼史》為元脫脫等人所撰之紀(jì)傳體史書,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翌年三月成書。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shí)、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揭奚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元修《遼史》共116卷,包括本紀(jì)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以及國語解1卷。記載上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jī),下至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的遼朝歷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