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梁書

 

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下 普通元年春正月乙亥朔,改元,大赦天下。賜文武勞位,孝悌力田爵一級,尤貧之家,勿收常調(diào),鰥寡孤獨,并加贍恤。丙子,日有蝕之。己卯,以司徒臨川王宏為太尉、揚州刺史,安右將軍、監(jiān)揚州蕭景為安西將軍、郢州刺史。尚書左仆射王暕以母憂去職,金紫光祿大夫王份為尚書左仆射。庚子,扶南、高麗國各遣使獻方物。二月壬子,老人星見。癸丑,以高麗王世子安為寧東將軍、高麗王。三月丙戌,滑國遣使獻方物。夏四月甲午,河南王遣使獻方物。六月丁未,以護軍將軍韋睿為車騎將軍。秋七月己卯,江、淮、海并溢。辛卯,以信威將軍邵陵王綸為江州刺史。八月庚戌,老人星見。甲子,新除車騎將軍韋睿卒。九月乙亥,有星晨見東方,光爛如火。冬十月辛亥,以宣惠將軍長沙王深業(yè)為護軍將軍。辛酉,以丹陽尹晉安王綱為平西將軍、益州刺史。 二年春正月甲戌,以南徐州刺史豫章王綜為鎮(zhèn)右將軍。新除益州刺史晉安王綱改為徐州刺史。辛巳,輿駕親祠南郊。詔曰:“春司御氣,虔恭報祀,陶匏克誠,蒼璧禮備,思隨乾覆,布茲亭育。凡民有單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縣咸加收養(yǎng),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又于京師置孤獨園,孤幼有歸,華發(fā)不匱。若終年命,厚加料理。尤窮之家,勿收租賦。”戊子,大赦天下。二月辛丑,輿駕親祠明堂。三月庚寅,大雪,平地三尺。夏四月乙卯,改作南北郊。丙辰,詔曰:“夫欽若昊天,歷象無違。躬執(zhí)耒耜,盡力致敬,上協(xié)星鳥,俯訓民時,平秩東作,義不在南。前代因襲,有乖禮制,可于震方,簡求沃野,具茲千畝,庶允舊章!蔽逶鹿锩罨,延燒后宮屋三千間。丁巳,詔曰:“王公卿士,今拜表賀瑞,雖則百辟體國之誠,朕懷良有多愧。若其澤漏川泉,仁被動植,氣調(diào)玉燭,治致太平,爰降嘉祥,可無慚德;而政道多缺,淳化未凝,何以仰葉辰和,遠臻冥貺?此乃更彰寡薄,重增其尤。自今可停賀瑞!绷露∶磐䦟④、義州刺史文僧明以州叛入于魏。秋七月丁酉,假大匠卿裴邃節(jié),督眾軍北討。甲寅,老人星見。魏荊州刺史桓叔興帥眾降。八月丁亥,始平郡中石鼓村地自開成井,方六尺六寸,深三十二丈。冬十一月,百濟、新羅國各遣使獻方物。十二月戊辰,以鎮(zhèn)東大將軍百濟王馀隆為寧東大將軍。 三年春正月庚子,以尚書令袁昂為中書監(jiān),吳郡太守王暕為尚書左仆射,尚書左仆射王份為右光祿大夫。庚戌,京師地震。己未,以宣毅將軍廬陵王續(xù)為雍州刺史。三月乙卯,巴陵王蕭屏薨。夏四月丁卯,汝陰王劉端薨。五月壬辰朔,日有蝕之,既。癸巳,赦天下。并班下四方,民所疾苦,咸即以聞,公卿百僚各上封事,連率郡國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秋八月辛酉,作二郊及籍田并畢,班賜工匠各有差。甲子,老人星見。婆利、白題國各遣使獻方物。冬十月丙子,加中書監(jiān)袁昂中衛(wèi)將軍。十一月甲午,撫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lǐng)軍將軍始興王憺薨。辛丑,以太子詹事蕭淵藻為領(lǐng)軍將軍。 四年春正月辛卯,輿駕親祠南郊,大赦天下。應(yīng)諸窮疾,咸加賑恤,并班下四方,時理獄訟。丙午,輿駕親祠明堂。二月庚午,老人星見。乙亥,躬耕籍田。詔曰:“夫耕籍之義大矣哉!粢盛由之而興,禮節(jié)因之以著,古者哲王咸用此作。眷言八政,致茲千畝,公卿百辟,恪恭其儀,九推畢禮,馨香靡替。兼以風云葉律,氣象光華,屬覽休辰,思加獎勸。可班下遠近,廣辟良疇,公私畎畝,務(wù)盡地利。若欲附農(nóng),而糧種有乏,亦加貸恤,每使優(yōu)遍。孝悌力田賜爵一級。預耕之司,克日勞酒。”三月壬寅,以鎮(zhèn)右將軍豫章王綜為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六月乙丑,分益州置信州,分交州置愛州,分廣州置成州、南定州、合州、建州,分霍州置義州。秋八月丁卯,老人星見。冬十月庚午,以中書監(jiān)、中衛(wèi)將軍袁昂為尚書令,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己卯,護軍將軍昌義之卒。十一月癸未朔,日有蝕之。太白晝見。甲辰,尚書左仆射王暕卒。十二月戊午,始鑄鐵錢。狼牙脩國遣使獻方物。 五年春正月,以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南平王偉為鎮(zhèn)衛(wèi)大將軍,改領(lǐng)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如故。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鄱陽王恢進號驃騎大將軍。太府卿夏侯亶為中護軍。右光祿大夫王份為左光祿大夫,加特進。辛卯,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豫章王綜進號鎮(zhèn)北將軍。平西將軍、雍州刺史晉安王綱進號安北將軍。二月庚午,特進、左光祿大夫王份卒。丁丑,老人星見。三月甲戌,分揚州、江州置東揚州。夏四月乙未,以云麾將軍南康王績?yōu)榻荽淌。六月乙酉,龍斗于曲阿王陂,因西行至建陵城。所?jīng)處樹木倒折,開地數(shù)十丈。戊子,以會稽太守武陵王紀為東揚州刺史。庚子,以員外散騎常侍元樹為平北將軍、北青、兗二州刺史,率眾北伐。秋七月辛未,賜北討義客位一階。八月庚寅,徐州刺史成景雋克魏童棧。九月戊申,又克睢陵城。戊午,北兗州刺史趙景悅圍荊山。壬戌,宣毅將軍裴邃襲壽陽,入羅城,弗克。冬十月戊寅,裴邃、元樹攻魏建陵城,破之。辛巳,又破曲木。掃虜將軍彭寶孫克瑯邪。甲申,又克檀丘城。辛卯,裴邃破狄城。丙申,又克甓城,遂進屯黎漿。壬寅,魏東海太守韋敬欣以司吾城降。定遠將軍太守曹世宗破魏曲陽城。甲辰,又克秦墟。魏郿、潘溪守悉皆棄城走。十一月丙辰,彭寶孫克東莞城。壬戌,裴邃攻壽陽之安城,克之。丙寅,魏馬頭、安城并來降。十二月戊寅,魏荊山城降。乙巳,武勇將軍李國興攻平靜關(guān),克之。辛丑,信威長史楊法乾攻武陽關(guān);壬寅,攻峴關(guān):并克之。 六年春正月丙午,安北將軍晉安王綱遣長史柳津破魏南鄉(xiāng)郡,司馬董當門破魏晉城。庚戌,又破馬圈、彫陽二城。辛亥,輿駕親祠南郊,大赦天下。庚申,魏鎮(zhèn)東將軍、徐州刺史元法僧以彭城內(nèi)附。己巳,雍州前軍克魏新蔡郡。詔曰:“廟謨已定,王略方舉。侍中、領(lǐng)軍將軍西昌侯淵藻,可便親戎,以前啟行;鎮(zhèn)北將軍、南兗州刺史豫章王綜董馭雄桀,風馳次邁;其余眾軍,計日差遣,初中后師,善得嚴辦。朕當六軍云動,龍舟濟江!惫镉希宋亨嵆。甲戌,以魏鎮(zhèn)東將軍、徐州刺史元法僧為司空。二月丁丑,老人星見。庚辰,南徐州刺史廬陵王續(xù)還朝,稟承戎略。乙未,趙景悅下魏龍亢城。三月丙午,歲星見南斗。賜新附民長復除,應(yīng)諸罪失,一無所問。己酉,行幸白下城,履行六軍頓所。乙丑,鎮(zhèn)北將軍、南兗州刺史豫章王綜權(quán)頓彭城,總督眾軍,并攝徐州府事。己巳,以魏假平東將軍元景隆為衡州刺史,魏征虜將軍元景仲為廣州刺史。夏五月己酉,筑宿預堰,又修曹公堰于濟陰。太白晝見。壬子,遣中護軍夏侯亶督壽陽諸軍事,北伐。六月庚辰,豫章王綜奔于魏,魏復據(jù)彭城。秋七月壬戌,大赦天下。八月丙子,以散騎常侍曹仲宗兼領(lǐng)軍。壬午,老人星見。十二月戊子,邵陵王綸有罪,免官,削爵土。壬辰,京師地震。 七年春正月辛丑朔,赦殊死以下。丁卯,滑國遣使獻方物。二月甲戌,北伐眾軍解嚴。河南遣使獻方物。丁亥,老人星見。三月乙卯,高麗國遣使獻方物。夏四月乙酉,太尉臨川王宏薨。南州津改置校尉,增加俸秩。詔在位群臣,各舉所知,凡是清吏,咸使薦聞,州年舉二人,大郡一人。六月己卯,林邑國遣使獻方物。秋九月己酉,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鄱陽王恢薨。冬十月辛未,以丹陽尹、湘東王繹為荊州刺史。十一月庚辰,大赦天下。是日,丁貴嬪薨。辛巳,夏侯亶、胡龍牙、元樹、曹世宗等眾軍克壽陽城。丁亥,放魏揚州刺史李憲還北。以壽陽置豫州,合肥改為南豫州。以中護軍夏侯亶為豫、南豫二州刺史。平西將軍、郢州刺史元樹進號安西將軍。魏新野太守以郡降。 大通元年春正月乙丑,以尚書左仆射徐勉為尚書仆射、中衛(wèi)將軍。詔曰:“朕思利兆民,惟日不足,氣象環(huán)回,每弘優(yōu)簡。百官俸祿,本有定數(shù),前代以來,皆多評準,頃者因循,未遑改革。自今已后,可長給見錢,依時即出,勿令逋緩。凡散失官物,不問多少,并從原宥。惟事涉軍儲,取公私見物,不在此例!毙廖矗涶{親祠南郊。詔曰:“奉時昭事,虔薦蒼璧,思承天德,惠此下民。凡因事去土,流移他境者,并聽復宅業(yè),蠲役五年。尤貧之家,勿收三調(diào)。孝悌力田賜爵一級!笔窃,司州刺史夏侯夔進軍三關(guān),所至皆克。三月辛未,輿駕幸同泰寺舍身。甲戌,還宮,赦天下,改元。以左衛(wèi)將軍蕭淵藻為中護軍。林邑、師子國各遣使獻方物。 夏五月丙寅,成景雋克魏臨潼竹邑。秋八月壬辰,老人星見。冬十月庚戌,魏東豫州刺史元慶和以渦陽內(nèi)屬。甲寅,曲赦東豫州。十一月丁卯,以中護軍蕭淵藻為北討都督、征北大將軍,鎮(zhèn)渦陽。戊辰,加尚書令、中衛(wèi)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袁昂中書監(jiān)。以渦陽置西徐州。高麗國遣使獻方物。 二年春正月庚申,司空元法僧以本官領(lǐng)中軍將軍。中書監(jiān)、尚書令、中衛(wèi)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袁昂進號中撫大將軍。衛(wèi)尉卿蕭昂為中領(lǐng)軍。乙酉,芮芮國遣使獻方物。二月甲午,老人星見。是月,筑寒山堰。三月壬戌,以江州刺史南康王績?yōu)榘灿覍④姟O乃脑滦脸,魏郢州刺史元愿達以義陽內(nèi)附,置北司州。時魏大亂,其北海王元顥、臨淮王元彧、汝南王元悅并來奔;其北青州刺史元世雋、南荊州刺史李志亦以地降。六月丁亥,魏臨淮王元彧求還本國,許之。冬十月丁亥,以魏北海王元顥為魏主,遣東宮直閣將軍陳慶之衛(wèi)送還北。魏豫州刺史鄧獻以地內(nèi)屬。 中大通元年正月辛酉,輿駕親祠南郊,大赦天下,孝悌力田賜爵一級。甲子,魏汝南王元悅求還本國,許之。辛巳,輿駕親祠明堂。二月甲申,以丹陽尹武陵王紀為江州刺史。辛丑,芮芮國遣使獻方物。三月丙辰,以河南王阿羅真為寧西將軍、西秦、河沙三州刺史。庚辰,以中護軍蕭淵藻為中權(quán)將軍。夏四月癸未,以安右將軍南康王績?yōu)樽o軍將軍。癸巳,陳慶之攻魏梁城,拔之,進屠考城,擒魏濟陰王元暉業(yè)。五月戊辰,克大梁。癸酉,克虎牢城。魏主元子攸棄洛陽,走河北。乙亥,元顥入洛陽。六月壬午,大赦天下。辛亥,魏淮陰太守晉鴻以湖陽城內(nèi)屬。閏月己未,安右將軍、護軍南康王績薨。己卯,魏爾朱榮攻殺元顥,復據(jù)洛陽。秋九月辛巳,朱雀航華表災。以安北將軍羊侃為青、冀二州刺史。癸巳,輿駕幸同泰寺,設(shè)四部無遮大會,因舍身,公卿以下,以錢一億萬奉贖。冬十月己酉,輿駕還宮,大赦,改元。十一月丙戌,加中撫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袁昂中書監(jiān)。加鎮(zhèn)衛(wèi)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平王偉太子少傅。加金紫光祿大夫蕭琛、陸杲并特進。司空、中軍將軍元法僧進號車騎將軍。中權(quán)將軍蕭淵藻為中護軍將軍。中領(lǐng)軍蕭昂為領(lǐng)軍將軍。戊子,魏巴州刺史嚴始欣以城降。十二月丁巳,盤盤國遣使獻方物。 二年春正月戊寅,以雍州刺史晉安王綱為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南徐州刺史廬陵王續(xù)為平北將軍、雍州刺史。癸未,老人星見。夏四月庚申,大雨雹。壬申,以河南王佛輔為寧西將軍、西秦、河二州刺史。六月丁巳,遣魏太保汝南王元悅還北為魏主。庚申,以魏尚書左仆射范遵為安北將軍、司州牧,隨元悅北討。林邑國遣使獻方物。壬申,扶南國遣使獻方物。秋八月庚戌,輿駕幸德陽堂,設(shè)絲竹會,祖送魏主元悅。山賊聚結(jié),寇會稽郡所部縣。九月壬午,假超武將軍湛海珍節(jié)以討之。 三年春正月辛巳,輿駕親祠南郊,大赦天下,孝悌力田賜爵一級。丙申,以魏尚書仆射鄭先護為征北大將軍。二月辛丑,輿駕親祠明堂。甲寅,老人星見。乙卯,特進蕭琛卒。乙丑,以廣州刺史元景隆為安右將軍。夏四月乙巳,皇太子統(tǒng)薨。六月丁未,以前太子詹事蕭淵猷為中護軍。尚書仆射徐勉加特進、右光祿大夫。丹丹國遣使獻方物。癸丑,立昭明太子子南徐州刺史華容公歡為豫章郡王,枝江公譽為河東郡王,曲阿公察為岳陽郡王。秋七月乙亥,立晉安王綱為皇太子。大赦天下,賜為父后者及出處忠孝文武清勤,并賜爵一級。乙酉,以侍中、五兵尚書謝舉為吏部尚書。庚寅,詔曰:“推恩六親,義彰九族,班以侯爵,亦曰惟允。凡是宗戚有服屬者,并可賜沐食鄉(xiāng)亭侯,各隨遠近以為差次。其有昵親,自依舊章。”壬辰,以吏部尚書何敬容為尚書右仆射。癸巳,老人星見。九月庚午,以太子詹事蕭淵藻為征北將軍、南兗州刺史。戊寅,狼牙脩國奉表獻方物。冬十月己酉,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為四部眾說《大般若涅盤經(jīng)》義,迄于乙卯。前樂山縣侯蕭正則有罪流徙,至是招誘亡命,欲寇廣州,在所討平之。十一月乙未,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為四部從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義,訖于十二月辛丑。是歲,吳興郡生野谷,堪食。 四年春正月丙寅朔,以鎮(zhèn)衛(wèi)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平王偉進位大司馬,司空元法僧進太尉,尚書令、中權(quán)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袁昂進位司空。立臨川靖惠王宏子正德為臨賀郡王。戊辰,以丹陽尹邵陵王綸為揚州刺史。太子右衛(wèi)率薛法護為平北將軍、司州牧,衛(wèi)送元悅?cè)肼。庚午,立嫡皇孫大器為宣城郡王。癸未,魏南兗州刺史劉世明以城降,改魏南兗州為譙州,以世明為刺史。二月壬寅,老人星見。新除太尉元法僧還北,為東魏主。以安右將軍元景隆為征北將軍、徐州刺史,云麾將軍羊侃為安北將軍、兗州刺史,散騎常侍元樹為鎮(zhèn)北將軍。庚戌,新除揚州刺史邵陵王綸有罪,免為庶人。壬子,以江州刺史武陵王紀為揚州刺史,領(lǐng)軍將軍蕭昂為江州刺史。丙辰,邵陵縣獲白鹿一。三月庚午,侍中、領(lǐng)國子博士蕭子顯上表置制旨《孝經(jīng)》助教一人,生十人,專通高祖所釋《孝經(jīng)義》。夏四月壬申,盤盤國遣使獻方物。秋七月甲辰,星隕如雨。八月丙子,特進陸杲卒。九月乙巳,以太子詹事南平王世子恪為領(lǐng)軍將軍,平北將軍、雍州刺史廬陵王續(xù)為安北將軍,西中郎將、荊州刺史湘東王繹為平西將軍,司空袁昂領(lǐng)尚書令。十一月己酉,高麗國遣使獻方物。十二月庚辰,以太尉元法僧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郢州刺史。 五年春正月辛卯,輿駕親祠南郊,大赦天下,孝悌力田賜爵一級。先是一日丙夜,南郊令解滌之等到郊所履行,忽聞空中有異香三隨風至,及將行事,奏樂迎神畢,有神光滿壇上,朱紫黃白雜色,食頃方滅。兼太宰武陵王紀等以聞。戊申,京師地震。己酉。長星見。辛亥,輿駕親祠明堂。癸丑,以宣城王大器為中軍將軍。河南國遣使獻方物。二月癸未,行幸同泰寺,設(shè)四部大會,高祖升法座,發(fā)《金字摩訶波若經(jīng)》題,訖于己丑。老人星見。三月丙辰,大司馬南平王偉薨。夏四月癸酉,以御史中丞臧盾兼領(lǐng)軍。五月戊子,京邑大水,御道通船。六月己卯,魏建義城主蘭寶殺魏東徐州刺史,以下邳城降。秋七月辛卯,改下邳為武州。八月庚申,以前徐州刺史元景隆為安右將軍。老人星見。甲子,波斯國遣使獻方物。甲申,中護軍蕭淵猷卒。九月己亥,以輕車將軍、臨賀王正德為中護軍。甲寅,以尚書令、司空袁昂為特進、左光祿大夫,司空如故。盤盤國遣使獻方物。冬十月庚申,以尚書右仆射何敬容為尚書左仆射,吏部尚書謝舉為尚書右仆射,侍中、國子祭酒蕭子顯為吏部尚書。 六年春二月癸亥,輿駕親耕籍田,大赦天下,孝悌力田賜爵一級。三月己亥,以行河南王可沓振為西秦、河二州刺史、河南王。甲辰,百濟國遣使獻方物。夏四月丁卯,熒惑在南斗。秋七月甲辰,林邑國遣使獻方物。八月己未,以南梁州刺史武興王楊紹先為秦、南秦二州刺史。冬十月丁卯,以信武將軍元慶和為鎮(zhèn)北將軍,率眾北伐。閏十二月丙午,西南有雷聲二。 大同元年春正月戊申朔,改元,大赦天下。二月己卯,老人星見。辛巳,輿駕親祠明堂。丁亥,輿駕躬耕籍田。辛丑,高麗國、丹丹國各遣使獻方物。三月辛未,滑國王安樂薩丹王遣使獻方物。夏四月庚子,波斯國獻方物。甲辰,以魏鎮(zhèn)東將軍劉濟為徐州刺史。壬戌,以安北將軍廬陵王續(xù)為安南將軍、江州刺史。秋七月乙卯,老人星見。辛卯,扶南國遣使獻方物。冬十月辛卯,以前南兗州刺史蕭淵藻為護軍將軍。十一月丁未,中衛(wèi)將軍、特進、右光祿大夫徐勉卒。壬戌,北梁州刺史蘭欽攻漢中,克之,魏梁州刺史元羅降。癸亥,賜梁州歸附者復除有差。甲子,雄勇將軍、北益州刺史陰平王楊法深進號平北將軍。月行左角星。十二月乙酉,以魏北徐州刺史羊徽逸為平北將軍。戊戌,以平西將軍、秦、南秦二州刺史武興王楊紹先進號車騎將軍、平北將軍、北益州刺史陰平王楊法深進號驃騎將軍。辛丑,平西將軍、荊州刺史湘東王繹進號安西將軍。 二年春正月甲辰,以兼領(lǐng)軍臧盾為中領(lǐng)軍。二月乙亥,輿駕躬耕籍田。丙戌,老人星見。三月庚申,詔曰:“政在養(yǎng)民,德存被物,上令如風,民應(yīng)如草。朕以寡德,運屬時來,撥亂反正,倏焉三紀。不能使重門不閉,守在海外,疆埸多阻,車書未一。民疲轉(zhuǎn)輸,士勞邊防。徹田為糧,未得頓止。治道不明,政用多僻,百辟無沃心之言,四聰闕飛耳之聽,州輟刺舉,郡忘共治。致使失理負謗,無由聞達。侮文弄法,因事生奸,肺石空陳,懸鐘徒設(shè)。《書》不云乎:‘股肱惟人,良臣惟圣。’實賴賢佐,匡其不及。凡厥在朝,各獻讜言,政治不便于民者,可悉陳之。若在四遠,刺史二千石長吏,并以奏聞。細民有言事者,咸為申達。朕將親覽,以紓其過。文武在位,舉爾所知,公侯將相,隨才擢用,拾遺補闕,勿有所隱!毕乃脑乱椅,以驃騎大將軍、開府同三司之儀元法僧為太尉,領(lǐng)軍師將軍。先是,尚書右丞江子四上封事,極言政治得失。五月癸卯,詔曰:“古人有言,屋漏在上,知之在下。朕所鐘過,不能自覺。江子四等封事如上,尚書可時加檢括,于民有蠹患者,便即勒停,宜速詳啟,勿致淹緩!币宜龋晕呵傲褐荽淌吩_為征北大將軍、青、冀二州刺史。六月丁亥,詔曰:“南郊、明堂、陵廟等令,與朝請同班,于事為輕,可改視散騎侍郎!倍乱液,詔大舉北伐。十一月己亥,詔北伐眾班師。辛亥,京師地震。十二月壬申,魏請通和,詔許之。丁酉,以吳興太守、駙馬都尉、利亭侯張纘為吏部尚書。 三年春正月辛丑,輿駕親祠南郊,大赦天下;孝悌力田賜爵一級。是夜,朱雀門災。壬寅,天無云,雨灰,黃色。癸卯,以中書令邵陵王綸為江州刺史。二月乙酉,老人星見。丁亥,輿駕親耕籍田。己丑,以尚書左仆射何敬容為中權(quán)將軍,護軍將軍蕭淵藻為安右將軍、尚書左仆射。以尚書右仆射謝舉為右光祿大夫。庚寅,以安南將軍廬陵王續(xù)為中衛(wèi)將軍、護軍將軍。三月戊戌,立昭明太子子嵒為武昌郡王,灊為義陽郡王。夏四月丁卯,以南瑯邪、彭城二郡太守河東王譽為南徐州刺史。五月丙申,以前揚州刺史武陵王紀復為揚州刺史。六月,青州朐山境隕霜。秋七月癸卯,魏遣使來聘。己酉,義陽王灊薨。是月,青州雪,害苗稼。八月甲申,老人星見。辛卯,輿駕幸阿育王寺,赦天下。九月,南兗州大饑。是月,北徐州境內(nèi)旅生稻稗二千許頃。閏月甲子,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湘東王繹進號鎮(zhèn)西將軍,揚州刺史武陵王紀為安西將軍、益州刺史。冬十月丙辰,京師地震。是歲,饑。 四年春正月庚辰,以中軍將軍宣城王大器為中軍大將軍、揚州刺史。二月己亥,輿駕親耕籍田。三月戊寅,河南國遣使獻方物。癸未,芮芮國遣使獻方物。五月甲戌,魏遣使來聘。秋七月己未,以南瑯邪、彭城二郡太守岳陽王察為東揚州刺史。癸亥,詔以東冶徒李胤之降如來真形舍利,大赦天下。八月甲辰,詔“南兗、北徐、西徐、東徐、青、冀、南北青、武、仁、潼、睢等十二州,既經(jīng)饑饉,曲赦逋租宿責,勿收今年三調(diào)!倍露『ィ鎳又袒寿┍砩纤抖Y記義疏》五十卷。 五年春正月乙卯,以護軍將軍廬陵王續(xù)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安右將軍、尚書左仆射蕭淵藻為中衛(wèi)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中權(quán)將軍、丹陽尹何敬容以本號為尚書令,吏部尚書張纘為尚書仆射,都官尚書劉孺為吏部尚書。丁巳,御史中丞、參禮儀事賀琛奏:“今南北二郊及籍田往還并宜御輦,不復乘輅。二郊請用素輦,籍田往還乘常輦,皆以侍中陪乘,停大將軍及太仆!痹t付尚書博議施行。改素輦名大同輦。昭祀宗廟乘玉輦。辛未,輿駕親祠南郊,詔孝悌力田及州閭鄉(xiāng)黨稱為善人者,各賜爵一級,并勒屬所以時騰上。三月己未,詔曰:“朕四聽既闕,五識多蔽,畫可外牒,或致紕繆。凡是政事不便于民者,州郡縣即時皆言,勿得欺隱。如使怨訟,當境任失。而今而后,以為永準!鼻锲咴录好则婒T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廬陵王續(xù)為荊州刺史,湘東王繹為護軍將軍、安右將軍。八月乙酉,扶南國遣使獻生犀及方物。九月庚申,以都官尚書到溉為吏部尚書。冬十一月乙亥,魏遣使來聘。十二月癸未,以吳郡太守謝舉為中書監(jiān),新除中書令鄱陽王范為中領(lǐng)軍。 六年春正月庚戌朔,曲赦司、豫、徐、兗四州。二月己亥,輿駕親耕籍田。丙午,以江州刺史邵陵王綸為平西將軍、郢州刺史,云麾將軍豫章王歡為江州刺史。秦郡獻白鹿一。夏四月癸未,詔曰:“命世興王,嗣賢傳業(yè),聲稱不朽,人代徂遷,二賓以位,三恪義在,時事浸遠,宿草榛蕪,望古興懷,言念愴然。晉、宋、齊三代諸陵,有職司者勤加守護,勿令細民妄相侵毀。作兵有少,補使充足。前無守視,并可量給!蔽逶挛煲,以前青、冀二州刺史元羅為右光祿大夫。己卯,河南王遣使獻馬及方物。六月丁未,平陽縣獻白鹿一。秋七月丁亥,魏遣使來聘。八月戊午,赦天下。辛未,詔曰:“經(jīng)國有體,必詢諸朝,所以尚書置令、仆、丞、郎,旦旦上朝,以議時事,前共籌懷,然后奏聞。頃者不爾,每有疑事,倚立求決。古人有云,主非堯舜,何得發(fā)言便是。是故放勛之圣,猶咨四岳,重華之睿,亦待多士。豈朕寡德,所能獨斷。自今尚書中有疑事,前于朝堂參議,然后啟聞,不得習常。其軍機要切,前須諮審,自依舊典。”盤盤國遣使獻方物。九月,移安州置定遠郡,受北徐州都督,定遠郡改屬安州。始平太守崔碩表獻嘉禾一莖十二穗。戊戌,特進、左光祿大夫、司空袁昂薨。冬十一月己卯,曲赦京邑。十二月壬子,江州刺史豫章王歡薨。以護軍將軍湘東王繹為鎮(zhèn)南將軍、江州刺史。置桂州于湘州始安郡,受湘州督;省南桂林等二十四郡,悉改屬桂州。 七年春正月辛巳,輿駕親祠南郊,赦天下,其有流移及失桑梓者,各還田宅,蠲課五年。辛丑,輿駕親祠明堂。二月乙巳,以行宕昌王梁彌泰為平西將軍、河涼二州刺史、宕昌王。辛亥,輿駕躬耕籍田。乙卯,京師地震。丁巳,以中領(lǐng)軍、鄱陽王范為鎮(zhèn)北將軍、雍州刺史。三月乙亥,宕昌王遣使獻馬及方物。高麗、百濟、滑國各遣使獻方物。夏四月戊申,魏遣使來聘。五月癸己,以侍中南康王會理兼領(lǐng)軍。秋九月戊寅,芮芮國遣使獻方物。冬十月丙午,以侍中劉孺為吏部尚書。十一月丙子,詔停在所役使女丁。丁丑,詔曰:“民之多幸,國之不幸,恩澤屢加,彌長奸盜,朕亦知此之為病矣。如不優(yōu)赦,非仁人之心。凡厥愆耗逋負,起今七年十一月九日昧爽以前,在民間無問多少,言上尚書,督所未入者,皆赦除之!庇衷t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蓋先圣之格訓也。凡是田桑廢宅沒入者,公創(chuàng)之外,悉以分給貧民,皆使量其所能以受田分。如聞頃者,豪家富室,多占取公田,貴價僦稅,以與貧民,傷時害政,為蠹已甚。自今公田悉不得假與豪家;已假者特聽不追。其若富室給貧民種糧共營作者,不在禁例!奔撼,以金紫光祿大夫臧盾為領(lǐng)軍將軍。十二月壬寅,詔曰:“古人云,一物失所,如納諸隍,未是切言也。朕寒心消志,為日久矣,每當食投箸,方眠徹枕,獨坐懷憂,憤慨申旦,非為一人,萬姓故耳。州牧多非良才,守宰虎而傅翼,楊阜是故憂憤,賈誼所以流涕。至于民間誅求萬端,或供廚帳,或供廄庫,或遣使命,或待賓客,皆無自費,取給于民。又復多遣游軍,稱為遏防,奸盜不止,暴掠繁多,或求供設(shè),或責腳步。又行劫縱,更相枉逼,良人命盡,富室財殫。此為怨酷,非止一事。亦頻禁斷,猶自未已,外司明加聽采,隨事舉奏。又復公私傳、屯、邸、冶,爰至僧尼,當其地界,止應(yīng)依限守視;乃至廣加封固,越界分斷,水陸采捕,及以樵蘇,遂致細民措手無所。凡自今有越界禁斷者,禁斷之身,皆以軍法從事。若是公家創(chuàng)內(nèi),止不得輒自立屯,與公競作,以收私利。至百姓樵采以供煙爨者,悉不得禁。及以采捕,亦勿訶問。若不遵承,皆以死罪結(jié)正!蔽呵彩箒砥。丙辰,于宮城西立士林館,延集學者。是歲,交州土民李賁攻刺史蕭諮,諮輸賂,得還越州。 八年春正月,安成郡民劉敬躬挾左道以反,內(nèi)史蕭說委郡東奔,敬躬據(jù)郡,進攻廬陵,取豫章,妖黨遂至數(shù)萬,前逼新淦、柴桑。二月戊戌,江州刺史湘東王繹遣中兵曹子郢討之。三月戊辰,大破之,擒敬躬送京師,斬于建康市。是月,于江州新蔡、高塘立頌平屯,墾作蠻田。遣越州刺史陳侯、羅州刺史寧巨、安州刺史李智、愛州刺史阮漢,同征李賁于交州。 九年春閏月丙申,地震,生毛。二月甲戌,使江州民三十家出奴婢一戶,配送司州。三月,以太子詹事謝舉為尚書仆射。夏四月,林邑王破德州,攻李賁,賁將范修又破林邑王于九德,林邑王敗走。冬十一月辛丑,安西將軍、益州刺史武陵王紀進號征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十二月壬戌,領(lǐng)軍將軍臧盾卒;以輕車將軍河東王譽為領(lǐng)軍將軍。 十年春正月,李賁于交址竊位號,署置百官。三月甲午,輿駕幸蘭陵,謁建寧陵。辛丑,至修陵。壬寅,詔曰:“朕自違桑梓,五十余載,乃眷東顧,靡日不思。今四方款關(guān),海外有截,獄訟稍簡,國務(wù)小閑,始獲展敬園陵,但增感慟。故鄉(xiāng)老少,接踵遠至,情貌孜孜,若歸于父,宜有以慰其此心。并可錫位一階,并加頒賚。所經(jīng)縣邑,無出今年租賦。監(jiān)所責民,蠲復二年。并普賚內(nèi)外從官軍主左右錢米各有差!币蜃鳌哆舊鄉(xiāng)》詩。癸卯,詔園陵職司,恭事勤勞,并錫位一階,并加頒賚。丁未,仁威將軍、南徐州刺史臨川王正義進號安東將軍。己酉,幸京口城北固樓,改名北顧。庚戌,幸回賓亭,宴帝鄉(xiāng)故老,及所經(jīng)近縣奉迎候者少長數(shù)千人,各賚錢二千。夏四月乙卯,輿駕至自蘭陵。詔鰥寡孤獨尤貧者贍恤各有差。五月丁酉,尚書令何敬容免。秋九月己丑,詔曰:“今茲遠近,雨澤調(diào)適,其獲已及,冀必萬箱,宜使百姓因斯安樂。凡天下罪無輕重,已發(fā)覺未發(fā)覺,討捕未擒者,皆赦宥之。侵割耗散官物,無問多少,亦悉原除。田者荒廢、水旱不作、無當時文列,應(yīng)追稅者,并作田不登公格者,并停。各備臺州以文最逋殿,罪悉從原。其有因饑逐食,離鄉(xiāng)去土,悉聽復業(yè),蠲課五年。”冬十二月,大雪,平地三尺。 十一年春三月庚辰,詔曰:“皇王在昔,澤風未遠,故端居玄扈,拱默巖廊。自大道既淪,澆波斯逝,動競?cè)兆,情偽彌作。朕負扆君臨,百年將半。宵漏未分,躬勞政事;白日西浮,不遑飧飯。退居猶于布素,含咀匪過藜藿。寧以萬乘為貴,四海為富;唯欲億兆康寧,下民安乂。雖復三思行事,而百慮多失。凡遠近分置、內(nèi)外條流、四方所立屯、傳、邸、冶,市埭、桁渡,津稅、田園,新舊守宰,游軍戍邏,有不便于民者,尚書州郡各速條上,當隨言除省,以舒民患。夏四月,魏遣使來聘。冬十月己未,詔曰:“堯、舜以來,便開贖刑,中年依古,許罪身入貲,吏下因此,不無奸猾,所以一日復敕禁斷。川流難壅,人心惟危,既乖內(nèi)典慈悲之義,又傷外教好生之德!稌吩疲骸c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蓮烷_罪身,皆聽入贖! 中大同元年春正月丁未,曲阿縣建陵隧口石騏驎動,有大蛇斗隧中,其一被傷奔走。癸丑,交州刺史楊票克交趾嘉寧城,李賁竄入獠洞,交州平。三月乙巳,大赦天下:凡主守割盜、放散官物,及以軍糧器甲,凡是赦所不原者,起十一年正月以前,皆悉從恩,十一年正月已后,悉原加責;其或為事逃叛流移,因饑以后亡鄉(xiāng)失土,可聽復業(yè),蠲課五年,停其徭役;其被拘之身,各還本郡,舊業(yè)若在,皆悉還之。庚戌,法駕出同泰寺大會,停寺省,講《金字三慧經(jīng)》。夏四月丙戌,于同泰寺解講,設(shè)法會。大赦,改元。孝悌力田為父后者賜爵一級,賚宿衛(wèi)文武各有差。是夜,同泰寺災。六月辛巳,竟天有聲,如風雨相擊薄。秋七月辛酉,以武昌王嵒為東揚州刺史。甲子,詔曰:“禽獸知母而不知父,無賴子弟過于禽獸,至于父母并皆不知。多觸王憲,致及老人。耆年禁執(zhí),大可傷愍。自今有犯罪者,父母祖父母勿坐。唯大逆不預今恩。”丙寅,詔曰:“朝四而暮三,眾狙皆喜,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頃聞外間多用九陌錢,陌減則物貴,陌足則物賤,非物有貴賤,是心有顛倒。至于遠方,日更滋甚。豈直國有異政,乃至家有殊俗,徒亂王制,無益民財。自今可通用足陌錢。令書行后,百日為期,若猶有犯,男子謫運,女子質(zhì)作,并同三年!卑嗽露〕,東揚州刺史武昌王嵒薨。以安東將軍、南徐州刺史臨川王正義即本號東揚州刺史,丹陽尹邵陵王綸為鎮(zhèn)東將軍、南徐州刺史。甲午,渴般瑽國遣使獻方物。冬十月癸酉,汝陰王劉哲薨。乙亥,以前東揚州刺史岳陽王察為雍州刺史。 太清元年正月壬寅,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廬陵王續(xù)薨;以鎮(zhèn)南將軍、江州刺史湘東王繹為鎮(zhèn)西將軍、荊州刺史。辛酉,輿駕親祠南郊,詔曰:“天行彌綸,覆燾之功博;乾道變化,資始之德成。朕沐浴齋宮,虔恭上帝,祗事槱燎,高熛太一,大禮克遂,感慶兼懷,思與億兆,同其;。可大赦天下,尤窮者無出即年租調(diào);清議禁錮,并皆宥釋;所討逋叛,巧籍隱年,暗丁匿口,開恩百日,各令自首,不問往罪;流移他鄉(xiāng),聽復宅業(yè),蠲課五年;孝悌力田,賜爵一級;居局治事,賞勞二年?砂嘞逻h近,博采英異,或德茂州閭,道行鄉(xiāng)邑,或獨行特立,不求聞達,咸使言上,以時招聘!奔鬃樱涶{親祠明堂。二月己卯,白虹貫日。庚辰,魏司徒侯景求以豫、廣、潁、洛、陽、西揚、東荊、北荊、襄、東豫、南兗、西兗、齊等十三州內(nèi)屬。壬午,以景為大將軍,封河南王,大行臺,制承如鄧禹故事。丁亥,輿駕躬耕籍田。三月庚子,高祖幸同泰寺,設(shè)無遮大會,舍身,公卿等以錢一億萬奉贖。甲辰,遣司州刺史羊鴉仁、兗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應(yīng)接北豫州。夏四月丁亥,輿駕還宮,大赦天下,改元,孝悌力田為父后者賜爵一級,在朝群臣宿衛(wèi)文武并加頒賚。五月丁酉,輿駕幸德陽堂,宴群臣,設(shè)絲竹樂。六月戊辰,以前雍州刺史鄱陽王范為征北將軍,總督漢北征討諸軍事。秋七月庚申,羊鴉仁入懸瓠城。甲子,詔曰:“二豫分置,其來久矣。今汝、潁克定,可依前代故事,以懸瓠為豫州,壽春為南豫,改合肥為合州,北廣陵為淮州,項城為殷州,合州為南合州。”八月乙丑,王師北伐,以南豫州刺史蕭淵明為大都督。詔曰:“今汝南新復,嵩、潁載清,瞻言遣黎,有勞鑒寐,宜覃寬惠,與之更始。應(yīng)是緣邊初附諸州部內(nèi)百姓,先有負罪流亡,逃叛入北,一皆曠蕩,不問往愆。并不得挾以私仇而相報復。若有犯者,嚴加裁問!蔽熳樱源髮④姾罹颁浶信_尚書事。九月癸卯,王游苑成。庚戌,輿駕幸苑。冬十一月,魏遣大將軍慕容紹宗等至寒山。丙午,大戰(zhàn),淵明敗績,及北兗州刺史胡貴孫等并陷魏。紹宗進圍潼州。十二月戊辰,遣太子舍人元貞還北為魏主。辛巳,以前征北將軍鄱陽王范為安北將軍、南豫州刺史。 二年春正月戊戌,詔在位各舉所知。己亥,魏陷渦陽。辛丑,以尚書仆射謝舉為尚書令,守吏部尚書王克為尚書仆射。甲辰,豫州刺史羊鴉仁,殷州刺史羊思達,并棄城走,魏進據(jù)之。乙卯,以大將軍侯景為南豫州牧,安北將軍、南豫州刺史鄱陽王范為合州刺史。三月甲辰,撫東將軍高麗王高延卒,以其息為寧東將軍、高麗王、樂浪公。己未,以鎮(zhèn)東將軍、南徐州刺史邵陵王綸為平南將軍、湘州刺史、同三司之儀,中衛(wèi)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蕭淵藻為征東將軍、南徐州刺史。是日,屈獠洞斬李賁,傳首京師。夏四月丙子,詔在朝及州郡各舉清人任治民者,皆以禮送京師。戊寅,以護軍將軍河東王譽為湘州刺史。五月辛丑,以新除中書令邵陵王綸為安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前湘州刺史張纘為領(lǐng)軍將軍。辛亥,曲赦交、愛、德三州。癸丑,詔曰:“為國在于多士,寧下寄于得人。朕暗于行事,尤闕治道,孤立在上,如臨深谷。凡爾在朝,咸思匡救,獻替可否,用相啟沃。班下方岳,傍求俊乂,窮其屠釣,盡其巖穴,以時奏聞。”是月,兩月夜見。秋八月乙未,以右衛(wèi)將軍朱異為中領(lǐng)軍。戊戌,侯景舉兵反,擅攻馬頭、木柵、荊山等戍。甲辰,以安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邵陵王綸都督眾軍討景。曲赦南豫州。九月丙寅,加左光祿大夫元羅鎮(zhèn)右將軍。冬十月,侯景襲譙州,執(zhí)刺史蕭泰。丁未,景進攻歷陽,太守莊鐵降之。戊申,以新除光祿大夫臨賀王正德為平北將軍,都督京師諸軍,屯丹陽郡。己酉,景自橫江濟于采石。辛亥,景師至京,臨賀王正德率眾附賊。十一月辛酉,賊攻陷東府城,害南浦侯蕭推、中軍司馬楊暾。庚辰,邵陵王綸帥武州刺史蕭弄璋、前譙州刺史趙伯超等,入援京師,頓鐘山愛敬寺。乙酉,綸進軍湖頭,與賊戰(zhàn),敗績。丙戌,安北將軍鄱陽王范遣世子嗣、雄信將軍裴之高等帥眾入援,次于張公洲。十二月戊申,天西北中裂,有光如火。尚書令謝舉卒。丙辰,司州刺史柳仲禮、前衡州刺史韋粲、高州刺史李遷仕、前司州刺史羊鴉仁等并帥軍入援,推仲禮為大都督。 三年春正月丁巳朔,柳仲禮帥眾分據(jù)南岸。是日,賊濟軍于青塘,襲破韋粲營,粲拒戰(zhàn)死。庚申,卲陵王綸、東揚州刺史臨成公大連等帥兵集南岸。乙丑,中領(lǐng)軍朱異卒。丙寅,以司農(nóng)卿傅岐為中領(lǐng)軍。戊辰,高州刺史李遷仕、天門太守樊文皎進軍青溪東,為賊所破,文皎死之。壬午,熒惑守心。乙酉,太白晝見。二月丁未南兗州刺史南康王會理、前青、冀二州刺史湘潭侯蕭退帥江州之眾,頓于蘭亭苑。庚戌,安北將軍、合州刺史鄱陽王范以本號開府儀同三司。三月戊午,前司州刺史羊鴉仁等進軍東府北,與賊戰(zhàn),大敗。己未,皇太子妃王氏薨。丁卯,賊攻陷宮城,縱兵大掠。己巳,賊矯詔遣石城公大款解外援軍。庚午,侯景自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大丞相、錄尚書。辛未,援軍各退散。丙子,熒惑守心。壬午,新除中領(lǐng)軍傅岐卒。夏四月己丑,京師地震。丙申,地又震。己酉,高祖以所求不供,憂憤寢疾。是月,青、冀二州刺史明少遐、東徐州刺史湛海珍、北青州刺史王奉伯各舉州附于魏。五月丙辰,高祖崩于凈居殿,時年八十六。辛巳,遷大行皇帝梓宮于太極前殿。冬十一月,追尊為武皇帝,廟曰高祖。乙卯,葬于修陵。 高祖生知淳孝。年六歲,獻皇太后崩,水漿不入口三日,哭泣哀苦,有過成人,內(nèi)外親黨,咸加敬異。及丁文皇帝憂,時為齊隨王諮議,隨府在荊鎮(zhèn),仿佛奉聞,便投劾星馳,不復寢食,倍道就路,憤風驚浪,不暫停止。高祖形容本壯,及還至京都,銷毀骨立,親表士友,不復識焉。望宅奉諱,氣絕久之,每哭輒歐血數(shù)升。服內(nèi)不復嘗米,惟資大麥,日止二溢。拜掃山陵,涕淚所灑,松草變色。及居帝位,即于鐘山造大愛敬寺,青溪邊造智度寺,又于臺內(nèi)立至敬等殿。又立七廟堂,月中再過,設(shè)凈饌。每至展拜,恒涕泗滂沲,哀動左右。加以文思欽明,能事畢究,少而篤學,洞達儒玄。雖萬機多務(wù),猶卷不輟手,燃燭側(cè)光,常至戊夜。造《制旨孝經(jīng)義》,《周易講疏》,及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義,《樂社義》,《毛詩答問》,《春秋答問》,《尚書大義》,《中庸講疏》,《孔子正言》,《老子講疏》,凡二百余卷,并正先儒之迷,開古圣之旨。王侯朝臣皆奉表質(zhì)疑,高祖皆為解釋。修飾國學,增廣生員,立五館,置《五經(jīng)》博士。天監(jiān)初,則何佟之、賀蒨、嚴植之、明山賓等覆述制旨,并撰吉兇軍賓嘉五禮,凡一千余卷,高祖稱制斷疑。于是穆穆恂恂,家知禮節(jié)。大同中,于臺西立士林館,領(lǐng)軍朱異、太府卿賀琛、舍人孔子袂等遞相講述;侍、宣城王亦于東宮宣猷堂及揚州廨開講,于是四方郡國,趨學向風,云集于京師矣。兼篤信正法,尤長釋典,制《涅盤》、《大品》、《凈名》、《三慧》諸經(jīng)義記,復數(shù)百卷。聽覽余閑,即于重云殿及同泰寺講說,名僧碩學,四部聽眾,常萬余人。又造《通史》,躬制贊序,凡六百卷。天情睿敏,下筆成章,千賦百詩,直疏便就,皆文質(zhì)彬彬,超邁今古。詔銘贊誄,箴頌箋奏,爰初在田,洎登寶歷,凡諸文集,又百二十卷。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并悉稱善。又撰《金策》三十卷。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勤于政務(wù),孜孜無怠。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燭看事,執(zhí)筆觸寒,手為皴裂。糾奸擿伏,洞盡物情,常哀矜涕泣,然后可奏。日止一食,膳無鮮腴,惟豆羹糲食而已。庶事繁擁,日儻移中,便嗽口以過。身衣布衣,木綿皂帳,一冠三載,一被二年。?藘于身,凡皆此類。五十外便斷房室。后宮職司,貴妃以下,六宮袆褕三翟之外,皆衣不曳地,傍無錦綺。不飲酒,不聽音聲,非宗廟祭祀、大會饗宴及諸法事,未嘗作樂。性方正,雖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小坐押衤要,盛夏暑月,未嘗褰袒。不正容止,不與人相見,雖覿內(nèi)豎小臣,亦如遇大賓也。歷觀古昔帝王人君,恭儉莊敬,藝能博學,罕或有焉。 史臣曰:齊季告終,君臨昏虐,天棄神怒,眾叛親離。高祖英武睿哲,義起樊、鄧,仗旗建號,濡足救焚,總蒼兕之師,翼龍豹之陣,云驤雷駭,剪暴夷兇,萬邦樂推,三靈改卜。于是御鳳歷,握龍圖,辟四門,弘招賢之路,納十亂,引諒直之<矢見>。興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治定功成,遠安邇肅。加以天祥地瑞,無絕歲時。征賦所及之鄉(xiāng),文軌傍通之地,南超萬里,西拓五千。其中瑰財重寶,千夫百族,莫不充牣王府,蹶角闕庭。三四十年,斯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及乎耄年,委事群幸。然朱異之徒,作威作福,挾朋樹黨,政以賄成,服冕乘軒,由其掌握,是以朝經(jīng)混亂,賞罰無章。“小人道長”,抑此之謂也。賈誼有云“可為慟哭者矣”。遂使滔天羯寇,承間掩襲,鷲羽流王屋,金契辱乘輿,涂炭黎元,黍離宮室。嗚呼!天道何其酷焉。雖歷數(shù)斯窮,蓋亦人事然也。

 

梁書

  《梁書》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這幾乎占了《梁書》的半數(shù)。姚思廉撰《梁書》,除了繼承他父親的遺稿以外,還參考、吸取了梁、陳、隋歷朝史家編撰梁史的成果。 該書特點之一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當時流行的駢體文,而以散文書寫。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列傳第一 卷八 列傳第二
卷九 列傳第三 卷十 列傳第四
卷十一 列傳第五 卷十二 列傳第六
卷十三 列傳第七 卷十四 列傳第八
卷十五 列傳第九 卷十六 列傳第十
卷十七 列傳第十一 卷十八 列傳第十二
卷十九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六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八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九 卷二十六 列傳第二十
卷二十七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二十九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三十八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三十九 列傳第三十三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四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六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七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八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九 卷四十六 列傳第四十
卷四十七 列傳第四十一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二
卷四十九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五十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七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九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五十
附錄 梁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