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定清文鑒》卷四十一 經(jīng)部四十一
《御定清文鑒》·三十二卷、《補(bǔ)編》·四卷、《總綱》·八卷、《補(bǔ)總綱》·二卷
乾隆三十六年奉敕撰。我國家發(fā)祥長白,實金源之舊疆!督鹗贰ふ伦诒炯o(jì)》載:“明昌五年,以葉魯谷神始制國字,詔依倉頡立廟例,祀於上京!庇帧哆x舉志》稱:“進(jìn)士科以策論試國人,用國字為程文!碧兆趦x《書史會要》則稱金太祖命完顏希尹撰國字,其后熙宗亦制字并行。希尹所制謂之大字,熙宗所制謂之小字,其字體波磔繁密,頗類籀文。當(dāng)時必有字書,今已無考。惟趙崡《石墨鐫華》所載天會十二年《都統(tǒng)經(jīng)略郎君行記》一篇,僅存其形制而已。蓋有元一統(tǒng)之后,其法漸不傳也。我太祖高皇帝肇建丕基,命巴克什額爾德尼以蒙古字聯(lián)綴國語成句,尚未別為書禮。太宗文皇帝始命巴克什庫爾纏創(chuàng)造國書。以十二字頭貫一切音,因音而立字,合字而成語。今內(nèi)閣所貯舊籍(今謂之《老檔》),即其初體。厥后增加圈點,音義益詳。亦如籀變小篆,隸變八分,踵事而增,以日趨於精密。我圣祖仁皇帝慮口傳筆授,或有異同,乃命別類分門,一一排纂,勒為《清文鑒》一書,以昭法守,惟未及音譯其文。皇上復(fù)指授館臣,詳加增定,為部三十有五,子目二百九十有二。每條皆左為國書,右為漢語。國書之左,譯以漢音,用三合切韻。漢書之右,譯以國書,惟取對音。以國書之聲,多漢字所無,故三合以取之。漢字之聲,則國書所具,故惟用直音也。至於欽定《新語》,一一載入,尤為詳備。蓋字者孳也,許慎《說文》九千馀字,李登《聲類》已增至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字(案《聲類》今無其書,此據(jù)《封演聞見記》)。陸法言《切韻》一萬二千五十六字,陳彭年等《重修廣韻》已增至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字。呂忱《字林》、丁度《集韻》以下,更莫能殫記。是由名物日繁,記載遂不能不備。圣人制作,亦因乎勢之自然,為事之當(dāng)然而已。伏而讀之,因漢文可以通國書,因國書可以通漢文。形聲訓(xùn)詁,無所不具,亦可云包羅巨細(xì)、辯別精微者矣。書中體例,兼列字體、字音,宜入訓(xùn)詁類中。然譯語得音,駢音為字,與訓(xùn)詁之但解音義者不同,故仍列諸字書類焉。
卷四十一 經(jīng)部四十一
○小學(xué)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