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經(jīng)》卷四十四 經(jīng)部四十四
《韻經(jīng)》·五卷(安徽巡撫采進(jìn)本)
舊本題“梁吳興沈約撰類,宋會稽夏竦集古,明宏農(nóng)楊慎轉(zhuǎn)注,江夏郭正域!。前有正域《自序》曰:“近體詩惟宗沈韻。今所傳韻非沈也,唐禮部韻也,故唐詩宗之。沈韻《上平》有《九咍》、《十八痕》,《下平》有《二十二凡》。上有《十六混》、《十九豏》!度ァ酚小栋思馈贰ⅰ妒、《十七焮》。《入》有《十六昔》。而今韻無之!逼洹斗怖酚址Q家藏有《四聲韻》及約故本。案《梁書》、《南史》、《沈約傳》,并載約撰《四聲譜》!端逯尽份d其書一卷,而《唐志》已不著錄。觀陸法言《切韻序》,歷述呂靜、夏侯該、陽休之、周思言、李季節(jié)、杜臺卿六家之韻,獨(dú)不及約書,是隋開皇時(shí)其書已不顯。唐李涪作《刊誤》,但詬陸韻而不及沈書,則僖宗時(shí)已佚矣。正域何由於數(shù)百年后得其故本?且沈韻雖不可見,而其集猶存。今以所用之韻一一排比鉤稽之,惟《東》、《冬》、《鍾》三韻同用,《魚》、《虞》、《模》三韻同用,《庚》、《耕》、《清》、《青》四韻同用,而《蒸》、《登》兩韻各獨(dú)用,與《廣韻》異。馀則四聲并同,又安得如正域所云“九咍”之類。其為贗托,殆不足辨。至夏竦《古文四聲》五卷,本采鐘鼎奇字分韻編次,以便檢尋,乃字書,非韻書,乃古文,非今文。正域乃稱夏竦集古,尤為乖迕。觀其首列徐蕆所作吳棫《韻補(bǔ)序》、楊慎《轉(zhuǎn)注古音略自序》,而不及竦《序》,知并未見其書,而但以名剿說也。王宏撰《山志》乃指此為沈約真本,譏屠隆未見《韻經(jīng)》,誤指《平水韻》為約書,不亦傎乎?又朱彝尊《重刊廣韻序》曰:“近有嶺外妄男子,偽撰沈約之書,信而不疑者有焉!笨纪跏康潯毒右卒洝罚浛滴醺,廣東香山縣監(jiān)生楊錫震,自言得沈約《四聲譜》古本於廬山僧今帾。因合吳棫《韻補(bǔ)》而詳考音義,博徵載籍,為《古今詩韻注》凡二百六十一卷,赴通政司疏上之。奉旨付內(nèi)閣,與毛奇齡所進(jìn)《古今通韻》訂其同異。彝尊所指,當(dāng)即其人。今內(nèi)府書目但有奇齡之書,而錫震之書不錄,未知其門目何如。疑其所據(jù),即正域此本也。
卷四十四 經(jīng)部四十四
○小學(xué)類存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