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儒耳目資》卷四十四 經(jīng)部四十四
《西儒耳目資》(無卷數(shù),兩江總督采進(jìn)本)
明金尼閣撰。金尼閣字四表,西洋人。其書作於天啟乙丑,成於丙寅。以西洋之音通中國之音。中分三譜:一曰《譯引首譜》,二曰《列音韻譜》,皆因聲以隸形。三曰《列邊正譜》,則因形以求聲。其說謂元音有二十九。自鳴者五,曰丫、額、依、阿、午。同鳴者二十,曰則、測(cè)、者、撦、格、克、百、魄、德、忒、日、物、弗、額、勒、麥、搦、色、石、黑。無字者四。自鳴者為萬音之始,無字者為中國所不用也。故惟以則、測(cè)至石、黑二十字為“字父”。其列音分一丫、二額、三衣、四阿、五午、六愛、七澳、八盎、九安、十歐、十一硬、十二恩、十三鴉、十四葉、十五藥、十六魚、十七應(yīng)、十八音、十九阿答切、二十阿德切、二十一瓦、二十二五石切、二十三尾、二十四屋、二十五而、二十六翁。二十七至二十九非中國所有之聲,皆標(biāo)西字而無切。三十隘、三十一堯、三十二陽、三十三有、三十四煙、三十五月、三十六用、三十七云、三十八阿蓋切、三十九無切、四十阿剛切、四十一阿干切、四十二阿根切、四十三歪、四十四威、四十五王、四十六彎、四十七五庚切、四十八溫、四十九碗、五十遠(yuǎn)。皆謂之“字母”。其輾轉(zhuǎn)切出之字則曰子,曰孫,曰曾孫,皆分清、濁、上、去、入五聲,而五聲又各有甚、次,與本聲為三。大抵所謂“字父”,即中國之字母。所謂“字母”,即中國之韻部。所謂“清濁”,即中國之陰平、陽平。所謂“甚次”,即中國之輕重等子。其三合、四合、五合成音者,則西域之法,非中國韻書所有矣?季錇^為穀、丁寧為鉦,見《左氏傳》;彌牟為木,見於《檀弓》。相切成音,蓋聲氣自然之理。故華嚴(yán)字母出自梵經(jīng),而其法普行於中國。后來雖小有增損,而大端終不可易。由文字異而聲氣同也。鄭樵《七音略》稱:“七音之韻出自西域,雖重百譯之遠(yuǎn),一字不通之處,而音義可傳。所以瞿曇之書能入諸夏,而宣尼之書不能至跋提河,聲音之道有障礙耳!笔腔蛞徽f歟?歐邏巴地接西荒,故亦講於聲音之學(xué)。其國俗好語精微,凡事皆刻意研求,故體例頗涉繁碎,然亦自成一家之學(xué)。我皇上耆定成功,拓地蔥嶺,《欽定西域同文志》,兼括諸體,巨細(xì)兼收。歐邏巴驗(yàn)海占風(fēng),久修職貢,固應(yīng)存錄是書,以備象胥之掌。惟此本殘闕頗多,《列音韻譜》惟存第一攝至十七攝,自十八攝至五十?dāng)z皆佚,已非完書,故附存其目焉。
卷四十四 經(jīng)部四十四
○小學(xué)類存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