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韻源流》卷四十四 經(jīng)部四十四
《音韻源流》·五十卷(河南巡撫采進(jìn)本)
國朝潘咸撰。咸有《易蓍圖說》,已著錄。其書分三部。一曰《倉沮元韻》,凡三十六卷。分《翁》、《鴦》、《罌》、《安》、《阿》、《丫》、《衣》、《!、《烏》、《隈》、《謳》、《爊》、《諳》、《屋》、《堊》、《搤》、《遏》、《匼》一十八韻,而以其翕音、辟音謂之諧字,以其本音、轉(zhuǎn)音謂之分音。一曰《詩騷通韻》,一曰《中都雅韻》,各十卷,亦以十八韻分合之。《元韻》又有《卷首》二卷,《通韻》、《雅韻》亦各有《卷首》一卷。大抵皆以意杜撰,戾於古而乖於今。其敘述古韻源流,如魏李登《聲類》、周颙《四聲》,《隋志》僅列其名,《唐志》已不著錄,而咸云獨(dú)得見之,其書皆分《東》、《陽》、《耕》、《真》、《寒》、《侵》、《覃》、《支》、《佳》、《魚》、《蕭》、《歌》、《尤》十三類。陸法言之《切韻》、孫愐之《唐韻》,今皆不傳,惟愐之音切尚散見徐鉉所!墩f文》中,而咸亦云獨(dú)得見之,共二百六部,為法言所分,其獨(dú)用、通用為愐所定,多與今不同。韓愈著作,班班可考,獨(dú)不聞其有何韻書,而咸云獨(dú)見韓愈《唐韻》,其同用、獨(dú)用與今《廣韻》同。又列《禮部韻略》、毛晃《增韻》、劉淵《平水韻》於陳彭年《廣韻》之前,而謂《廣韻》比《禮部韻略》多數(shù)部,又謂丁度《集韻》分七音,《東部》首“公”不首“東”。核以諸書,亦不相合。蓋鄉(xiāng)曲之士,不知古書之存亡,姑以意說之而已。
卷四十四 經(jīng)部四十四
○小學(xué)類存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