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讀者反映的黑池壩古稱寫錯的問題,4月19日上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聯系上有關單位反映此事,蜀山區(qū)園林綠化管理處一位負責人表示雖然他們僅負責園林的養(yǎng)護管理工作,但是當看到“黑池壩風景區(qū)”石碑上刻錯字的相關信息后,已經在關注了解此事,因為環(huán)城公園是市級公園,已經把此事向合肥市林業(yè)和園林局匯報,同時也找到了環(huán)城公園的建設單位咨詢了此事。該負責人表示,若有充分的依據是刻錯了,要改過來,沒錯的話也要給出充分的依據才行;但需要改動的話,還得向合肥市林園局匯報。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也注意到,清朝嘉慶《合肥縣志》原文記載的關于“黑池壩”的得名原因為“在城西隍內水色黑四時不竭”,而石碑上刻的卻是“在城西隅內水色黑四時不竭”;對此,4月19日上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也請教了安徽合肥人,著名的語言學家、詞典學家王光漢老師,王老師的看法是:隍,古人說是“城下池”,“城下池”的“城”是指城墻,為“城”的古義;而“隅”意為拐角,用“隅”解釋不通,因為“黑池壩”在合肥城西,那兒的老城墻是平直的,沒有拐角,所以此處也“肯定是刻錯了”,王光漢表示“隍”和“隅”不存在通假、異體問題,兩字絕不能互換。王光漢老師指出,碑文上有錯字很常見,不少是繁簡體轉換出的問題,如“里”、“裹”等。
4月19日中午,記者聯系上了曾參與合肥舊城改造,并參加實施環(huán)城西路風景線(黑池壩、琥珀潭景區(qū))改建的老工程人顏志仁,關于石碑上刻的“唇潭”,顏志仁先生根據他了解的情況向記者回憶,在二十年多年前環(huán)西風景線改建時召開的一次會上,參會者曾介紹過為什么黑池壩叫“唇潭”,即“黑池壩從天上看狀如人的嘴唇”。他向記者解釋道,黑池壩南北長,東西較窄,并所以從空中來看很像嘴唇的形狀。加上縣志上的“蜃”也有水中體型大的蚌類之意,蚌的形狀與嘴唇也有類似,或因此將黑池壩稱為“唇潭”,此外,他認為碑文的撰寫者起草為“唇潭”,想必也是掌握了依據的,與時代變遷有關,也并不會是空穴來風。
此外,《合肥縣志》原文記載的關于“黑池壩”的得名原因為“在城西隍內水色黑四時不竭”,石碑上刻為:“在城西隅內水色黑四時不竭”的情況,顏志仁先生認為很可能與當初的碑文書寫者在原有史料上進行的再加工。顏先生認為,“黑池壩風景區(qū)”石碑現已建成20多年了,無論是“蜃潭”或“唇潭”?“隍”還是“隅”的爭議,為此糾結意義不大,可能會有一些小錯誤,但基本意思表達清楚即可,就已經達到了目的,大家可以盡可能地進行探討,作為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但沒有必要大動干戈把石碑推倒改掉。
顏志仁先生認為:石碑內容的溯源與探討,真正的價值在于“提高市民對于合肥文化歷史的關注,共同來研究我們合肥怎么更好地發(fā)展、如何在發(fā)展中保留我們的歷史遺跡,留住鄉(xiāng)愁!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