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以及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等單位,為了保護古籍文物不被戰(zhàn)火摧毀,隨同濟大學之后,也搬遷到了四川宜賓的李莊鎮(zhèn)。 可遷入不久,他們一路守護的文物卻給他們惹上了麻煩。當時,李莊百姓們傳說:這些外來人竟然會吃人! 石磊 石璋如之子 史語所在安陽發(fā)掘了很多人骨頭,到李莊以后骨頭需要晾曬。一曬,糟糕,被他們看到了,說史語所的人會吃人。 在當時,許多李莊百姓都無意中看到過這些考古出土的人骨。除此之外,同濟大學醫(yī)學院在上人體解剖課時,也被當?shù)匕傩兆惨娺^。 由于不了解學者和師生們的工作,這樣的場面讓百姓們大驚失色。很快,這群外來者成了百姓們唯恐避之不及的人。 左照環(huán) 《李莊鎮(zhèn)志》編撰者 大家都說我們好心好意地接納了你們,結果你們是干“殺人、吃人”的,我們就不賣糧食和菜給他們了。 隨著誤解越來越深,學者們已經(jīng)很難買到必需的生活物資。同時,把外來者趕出李莊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這時,一手促成中研院等各機構遷入李莊的羅南陔站了出來,提出:“人骨頭引起的事件,就應該用人骨頭去解決。百姓們認為很神秘,就把它公開,讓百姓們看個究竟。”堵不如疏,羅南陔的建議得到時任中研院代理總干事傅斯年的贊同。于是,遷入李莊的各個機構負責人商議,盡快為當?shù)匕傩栈I備一場科普展覽。 為了把展覽做大做好,學者們拿出了手里壓箱底的文物。有考古出土的甲骨、人骨架,還有宮廷里的珍寶,兵器甲胄,甚至大型青銅器都搬了出來。琳瑯滿目的國寶讓百姓們看得瞠目結舌。 自此,誤解變成了理解,傳言就此不攻自破。但學者們想要在李莊安心地做學問、搞研究,真正的考驗卻才剛剛開始。因為在此時的西南后方,由于連年災害和逃難人口涌入,正面臨著物資緊缺的困境。 李寧成 李光濤之子 在李莊非常不容易,三千人的小鎮(zhèn),要養(yǎng)一萬兩千人,物資方面相當艱苦。 這封信,是那一時期身在李莊的考古學家董作賓寫給傅斯年的。 信中寫道:“上月二十五,大米每斗(約四十斤)二十五元,二十八日二十八元,十一月一日三十元。前日漲至三十五乃至四十元,數(shù)日之間,高漲十分之三,百物隨之,可懼也。” 飛漲的物價讓一直以研究為生,全家老小靠薪金過活的學者們,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一個金表價值多少,一支鋼筆又能賣多少錢?成了當時人們都在關注的問題。 李學通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要養(yǎng)家糊口,物價飛漲,收入完全不夠,只好把皮鞋、西裝,包括比較貴重的大字典,街頭擺攤就賣了。 在李莊的生活雖然清苦,但學者們卻無比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安寧,對身上所肩負的中國歷史文化研究重任,不敢有絲毫懈怠。這其中,作為史語所的考古大家,董作賓正帶領學者們夜以繼日地工作,他們的目標是編撰出一部有關殷商時期歷法的著作。計劃將此前殷墟出土的兩萬多片甲骨梳理出一個系統(tǒng)來。根據(jù)甲骨上的內容,重現(xiàn)殷商時期的歷史面貌。 圖:董作賓正在做研究 可由于長期的物資短缺,加之繁重的研究工作,營養(yǎng)不良和疲勞讓一個又一個學者病倒了。 起初,在史語所剛剛抵達李莊不久,就在駐地建起了一個小型醫(yī)務室,可這樣一個建在山坳里的醫(yī)務室很快便形同虛設。 張譽騰 臺北歷史博物館原館長 醫(yī)療室沒有藥,也沒有設備,所以一有病,只能叫患者喝開水,所以他們那些醫(yī)生就被人家稱為是“開水醫(yī)生”。 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李濟,押送國寶文物來到西南后方。雖然一路歷經(jīng)艱辛,但也算保全了一家平安?扇f沒想到,1940年,年僅14歲的小女兒突然患病,因得不到藥物治療而病逝。兩年后,大女兒又在李莊一病不起。 李寧 李濟孫女 并不是錢的問題,看病要花錢,我給你錢,但是沒有藥。當時只要對癥的藥有了就救回來了,沒有藥就真的沒辦法了。 由于缺少對癥的藥品,李濟的長女在李莊病逝,年僅17歲。接連失去兩個女兒后,李濟便把自己埋在了書稿和文物中,沉浸于繁雜的研究工作,希望能以此來忘卻悲痛。圖:李莊鎮(zhèn)
圖:李濟一家
作為一名父親,李濟在這場戰(zhàn)爭中沒能保住他兩個心愛的女兒,可作為中博院籌備處的負責人,隨他一路漂泊的幾千件國寶文物卻沒有一件丟失損壞。除此之外,他還寫成《殷墟器物甲編·陶器》等著作,為中國的歷史文化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
與此同時,在董作賓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下,甲骨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巨著《殷歷譜》在李莊成書。各個研究所也在這一時期孕育出了一大批橫跨考古、歷史、社會學等領域的扛鼎之作。
李學通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在那個烽火連天,中華民族面臨存亡危機的時刻,中國還有這么一群知識分子在堅持,中國文化并沒有因為戰(zhàn)火被打斷。
在李莊的數(shù)年間,從抗戰(zhàn)的炮火硝煙中遷徙而來的學者們,不忘一個讀書人為民族文化播火傳薪的擔當,他們憑著中國學人重道輕貧的風骨,與貧困、饑餓和病魔抗衡,潛心研究,著書立說,在看不見硝煙的戰(zhàn)場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讓中華文脈在中國西南邊遠小鎮(zhèn)綿延發(fā)展,從未斷絕。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