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福建省最南端有一座風光旖旎的海島——東山島,因整座島嶼遠看像一只展翅的蝴蝶,也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蝶島”。 如今的東山島天藍、海碧、沙白、林綠,百姓生活安逸富足,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東山縣原縣委書記——谷文昌。 01 1949年,時任長江支隊第五大隊第三中隊黨小組組長的谷文昌和妻子史英萍,從老家河南隨部隊一路南下,來到東山島。全島248平方公里的土地,僅有樹林345畝,森林覆蓋率僅有0.12%。每當大風襲來,整座島嶼便是沙塵滾滾,遮天蔽日。 1952年,谷文昌擔任東山縣縣長,把治理風沙列為政府工作重點。為此,他召開全縣干部擴大會議,動員開展沙荒調(diào)研工作,并成立了一支“沙荒調(diào)研隊”,在全縣400多座沙丘上開始了艱難的測繪工作。 谷文昌帶著大家?guī)缀跆け榱藮|山島大大小小412座山頭,把一個個風口、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詳細記錄,最后繪出準確無誤的沙丘位置圖。 1955年,谷文昌任縣委書記后,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guī)模地科學(xué)實施造林治沙的百年大計。他與縣委班子認真討論,集思廣益,最終提出“筑堤攔沙、搬土壓沙、種草固沙、造林防沙”等治沙方案。 黃石麟 福建省東山縣委宣傳部 原副部長 從54年一直到57年,三年的時間,我們東山共組織了八次大規(guī)模的群眾性治沙造林運動,但每次都歸終于失敗。所以當時干部群眾都議論紛紛,說我們“東山是鬼地方,神仙都難治”。 面對多次的失敗與挫折,谷文昌沒有絲毫退縮。他立下錚錚誓言:“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02 就在谷文昌和同事們一籌莫展之際,轉(zhuǎn)機出現(xiàn)了。 朱財茂 福建省東山縣委 原通信員 1957年,報紙上登了廣東電白這個地方海邊種木麻黃成功。谷書記一看高興得不得了,既然電白可以成功,我們也會成功。不久林業(yè)廳就下了一個文件,說木麻黃可以種,他趕快第一步就先安排引木麻黃。 電白縣的成功,意味著東山縣防治風沙的苦戰(zhàn)出現(xiàn)了一線生機。 1958年3月12日,一場浩浩蕩蕩的植樹造林運動開始了。在谷文昌的帶領(lǐng)下,東山百姓在海島東南的飛沙灘上一口氣種下20多萬株木麻黃?粗豢每么碇M臉涿,所有人都在期待著萬木逢春。 可幼苗剛種上沒幾天,就遇到了持續(xù)了一整月的倒春寒,氣溫驟降后,大部分樹苗都被凍死了。 就在這時,突然有群眾告訴谷文昌,在之前白埕村栽種的幼苗里竟還存活著9株。谷文昌馬上把正在縣里參會的干部全部拉到木麻黃樹邊,興奮地說道:“木麻黃在這里能種活,在別處也一定能種活。有九棵,就有九百棵、九千棵、九萬棵!” 在經(jīng)歷倒春寒之后,谷文昌提議先建立造林試驗小組,在探索中逐步摸透木麻黃的生長規(guī)律,按規(guī)律種樹,最后再推廣全縣。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長時間的試驗,試驗小組終于撰寫出一份極為寶貴的觀察分析報告,使栽種的技術(shù)問題迎刃而解。 從谷文昌來到東山,經(jīng)過14個春秋的辛勤耕耘,到20世紀60年代初,他帶領(lǐng)全縣軍民在東山島先后植樹7.3萬畝,讓412座山頭全部披上綠色外衣,讓全島綠化率提高至96%以上,在總長141公里的海岸線上筑起“綠色長城”,牢牢縛住肆虐千年的沙災(zāi)! 而長期的勞累卻壓垮了谷文昌的身體。1980年,谷文昌因病住院。 谷豫東 谷文昌次子 病床上的父親已經(jīng)是骨瘦如柴了,診斷為食道癌晚期。他當時身體太虛弱了,要增加點抵抗力,給他一個針劑叫人血球蛋白。當聽說這一針要200多元的時候,他搖了搖頭說,不要了,我這樣子這個病打這個也沒用,還是不要打了,打了太浪費。想給國家節(jié)約點資金吧。 1981年1月30日,66歲的谷文昌停止了呼吸。 1987年7月15日,東山群眾把谷文昌的骨灰安葬在他親手建立的赤山林場。每逢清明,東山百姓都會自發(fā)地來到谷文昌陵園,一起祭奠這位為他們造福的共產(chǎn)黨人。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長眠于東山島的谷文昌,是赤山林場的植樹人,生前沒用過一塊像樣木材的他,此刻,擁有的是整片森林和東山人民的景仰與愛戴!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