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月4日凌晨,一列火車停靠在站臺。薄霧中,三位外國人行色匆匆地下了車,直奔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臺兒莊陣地。其中,有一位荷蘭的電影導演——尤里斯·伊文思。
此時,距離臺兒莊戰(zhàn)役打響已有半個月,中日雙方的戰(zhàn)斗進入白熱化階段。在這個特殊時刻,伊文思為什么來到這里?
01
1898年,伊文思出生于荷蘭的一個照相師之家。成年后,他選擇走上拍攝電影的道路!笆裁吹胤饺紵腿ナ裁吹胤脚臄z”,這位電影戰(zhàn)士開始行動。
1937年,伊文思奔赴西班牙戰(zhàn)場,拍攝了西班牙共和黨人對法西斯意大利和納粹德國支持的親佛朗哥政變的抵抗!段靼嘌劳恋亍窞樗A得了國際聲譽。
此時的中國,同樣在遭受法西斯的侵略,日軍在南京進行了滅絕人性的殺戮。伊文思對日軍的侵略暴行感到憤怒,當即便決定到中國去,為中國拍攝一部紀錄片!
1938年4月4日凌晨,伊文思帶領(lǐng)攝制組終于抵達臺兒莊前敵指揮部——楊家樓。
4月6日,密集的槍炮聲不斷傳來,中日軍隊正在激烈交鋒,這令伊文思十分興奮。他要求上前線,但國民黨方面以安全為由拒絕了。
薩蘇
文史學者
當時戰(zhàn)斗非常慘烈,如果上前線的話,很難保障他們的安全。萬一有人受傷、犧牲或者被俘的話,那么對上、下,對中、外都沒法交代。最后就阻止了伊文思上前線,那么這個是伊文思終生的遺憾。
4月7日一早,伊文思接到了一個令他驚喜又失落的消息。驚喜的是,中國軍隊取得了臺兒莊戰(zhàn)役的勝利;失落的是,攝制組錯過了日軍潰敗的景象和中國人在這場戰(zhàn)役中勝利的歡呼。
伊文思焦急地找到國民黨軍官,要求到前線去彌補一些戰(zhàn)后的鏡頭,同時記錄下日軍的罪行,揭露他們的謊言。
“3個小時后,我們來到了一個叫前程的村莊,我們聽說日軍正在撤退,這個消息是真的,因為我們看到了村莊里的這些尸體,村子里無一人生還。他們不能征服這些人,就殺掉他們,這是他們的一貫做法!
孫紅云
北京電影學院 副教授
伊文思在中國,其實當時拍了很多。無論是在廣州的轟炸,還是往臺兒莊去鄭州的沿途,看到了很多的死亡、苦難、戰(zhàn)爭、炸毀的廢墟。他說我拍這些不是只是為了展示苦難和死亡,而是向世界來展示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罪行。
1938年10月,伊文思回到了美國。5個月后,1939年3月,《四萬萬人民》在美國紐約公映,第一次向西方正面講述中國抗戰(zhàn)。
以往西方鏡頭總是丑化中國軍人的形象,軟弱不堪、一打就跑,而伊文思真實地記錄了那些中國普通民眾的面孔,一改西方人所謂“東亞病夫”的偏見。他鏡頭下的中國軍人,訓練有素、充滿民族大義。
02
1956年,伊文思再度訪華,成為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接待的第一位“國際友人”,后來還應(yīng)邀成為了該廠的藝術(shù)顧問,向中國電影工作者傳授自己的視聽理念。
黎煜
中國電影資料館 副研究員
我們能夠在歐洲翻閱到伊文思他寫的一些日記。他日記當中有兩頁,都是在進行工資測算。他當時在歐洲的收入是每個月1000多美金,在中國的收入是200到300美金,這個差距是非常大的,但是伊文思從來不是一個為金錢而拍攝,而從事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人。
20世紀80年代,伊文思和瑪斯琳來到中國,拍攝了伊文思人生中的最后一部影片《風的故事》。
影片講述了一位歐洲老藝術(shù)家,將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歷程,而這位老藝術(shù)家不是別人,正是伊文思本人。
當革命和激情成為往事,依然還留在伊文思心中的,那便是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因為他同中國人民在感情上連在一起。
在影片的序幕部分,少年伊文思那句:“媽媽,我要去中國”的呼喊,道出了伊文思多年來對中國的向往與牽絆。
1989年6月28日,尤里斯·伊文思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91歲。
從1938年拍攝《四萬萬人民》到1988年完成《風的故事》,伊文思共拍攝了17部關(guān)于中國題材的影片。他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見證了中國半個世紀的變遷,這些紀錄片不僅為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的窗口,更構(gòu)筑了一座中外文明交流的橋梁!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