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月,一個雨雪交加的夜晚,位于武漢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接到了一個特殊的電話。一名水產收購站的人員語氣急促,稱他在江邊發(fā)現了一頭受傷的大型水生動物。這個動物全身呈灰白色,長著又尖又長的嘴,很可能是長江獨有的珍稀保護動物——白鱀豚。
接聽這通求助電話的,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研究室主任,時年53歲的陳佩薰。
檢查后,陳佩薰發(fā)現,這頭小白鱀豚頭頸部,有兩個魚鉤造成的傷口。
如何給白鱀豚療傷,陳佩薰沒有經驗。她試著為小白鱀豚做了一件背心,將藥物敷在傷口處。
在陳佩薰和同事們的悉心照料下,白鱀豚終于漸漸恢復了活力?粗】档卦谒刂墟覒,大家欣喜萬分,他們?yōu)樾“作D豚取了一個動聽的名字——淇淇。
為了嘗試對白鱀豚進行人工繁殖,研究小組打算給淇淇尋找一頭雌性配偶。1986年3月31日,他們在長江湖北觀音洲江段一個小小的港灣,獲取了兩頭白鱀豚。
在對這兩頭白鱀豚進行檢測之后,發(fā)現它們是一對父女,研究人員為成年雄性的白鱀豚取名聯(lián)聯(lián),另一頭幼年雌性白鱀豚取名珍珍,遺憾的是,珍珍還未與淇淇完成交配,就因生病而死亡。
20世紀90年代,長江中越來越難見到白鱀豚的身影。1992年,為了加強白鱀豚的保護,中國政府調撥數百萬經費,在武漢建立了中國第一座鯨類動物飼養(yǎng)館——白鱀豚館。
王丁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員
當時有很多人跟我提到,淇淇白鱀豚沒有了,你們這里只有長江江豚了,是不是館的名字要改。我當時沒有同意。正是因為白鱀豚沒有了,名字一定要保留下來。這是給我們大家的一種警示。
白鱀豚是長江中獨有的大型水生生物,處于長江食物鏈的頂端。它的種群數量下降反映了整個長江生態(tài)系統(tǒng)出現了問題。
2001年,長江流域漁業(yè)資源管理委員會會同沿江各級漁政管理機構,組織各方力量,開始研究應對之策,并于當年正式向當時的農業(yè)部提出了一項重要舉措——長江春季禁漁。
根據規(guī)定,長江春季禁漁在2002年首次公開試行,2003年起轉為全面實施。
從2003年長江實行為期三個月的春季禁漁開始,每年7月份,曹文宣都會帶領他的學生們去洞庭湖、鄱陽湖進行實地調查。
曹文宣注意到,三個月的禁漁期的確可以讓小魚得以休養(yǎng)生息,種群數量也明顯增多,但是禁漁期一結束,新一輪的捕撈又肆無忌憚地開始了。
2006年11月2日,在湖北宜昌召開的三峽工程科技論壇上,曹文宣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他呼吁把階段性的長江春季禁漁改為全面禁漁十年。
曹文宣
中國科學院院士
我就提出了呼吁,長江要休漁,不休漁沒有辦法,我希望真正能夠做到休漁十年,把資源恢復回來。
曹文宣提出的長江十年禁漁倡議,在2016年迎來了轉機。
2016年1月5日,一場旨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fā)展的重要會議在重慶召開。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發(fā)展,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明確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的戰(zhàn)略導向和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的戰(zhàn)略定位。隨后,各地紛紛采取措施,長江生態(tài)保衛(wèi)戰(zhàn)正式打響。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自2021年1月1日起,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長江口禁捕管理區(qū)等重點水域實行暫定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yè)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萬里長江,浩蕩奔涌。從季節(jié)性禁捕轉向十年禁捕,是黨中央為全局計、為子孫謀做出的重要決策。長江十年禁漁充分體現了長江經濟帶發(fā)展戰(zhàn)略的初心使命,既利生態(tài),又利民生,更利長遠,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