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jīng)濟不發(fā)達的從前,商品和服務的銷售靠喊。不像今天,打開手機立馬彈出開屏廣告,在屏幕上動動手指,商品和服務就送上門。 經(jīng)過演變,商品的叫賣形成一種成熟又有趣的藝術(shù)——叫賣藝術(shù)。相聲大師侯寶林就有專門的段子。長沙一位在文藝團體工作的藝術(shù)家,也專門研究和整理了長沙街頭的叫賣藝術(shù)。 民國明信片上的長沙小貨攤 不是所有的商品和服務的售賣都叫賣,譬如從前售賣一種泥巴燒制的玩具,泥青蛙、泥汽車等,這類小販就不叫賣。只要他們到了,小朋友像被施了魔法,自然而然從家里跑到他的攤擔前,圍著泥制玩具挪不開腳。 棕編 還有一種甜味糯米粉捏成的小把戲,能看、能玩、能吃,也不叫賣。有點像今天的手辦,或者公仔。小販當著你的面,把一坨熟糯米粉按要求捏成各式各樣的小把戲,譬如孫悟空、楊子榮,又或者一只鳥和一頭老虎,然后插在一根竹簽上。玩厭了就吃了它。大部分時候,我們小孩子望著小販手里活靈活現(xiàn)的小把戲,只有吞口水的份。 叫賣分三種類型,一種是銷售,譬如賣甜酒、賣冰棒;一種是服務,譬如修理雨傘鞋子和剃頭;還一種是收購舊物,譬如收荒貨;還一種特別的叫賣,賣扯麻糖。 到今天,銷售的叫賣聲極少,而收購的叫賣聲還存在,其中被人戲稱“三大謊言”的“高價回收舊電器”的叫賣聲,天天出現(xiàn)在老街小巷! “白糖綠豆冰棒過得敲的白糖綠豆冰棒”
現(xiàn)在正值酷暑,人們想吃冷飲解暑,抑或解饞,家里或小賣部的冰箱有現(xiàn)成的,品種也很多。
手繪圖,賣白糖綠豆冰棒
在冰箱進入長沙人的家里前,人們想吃冷飲只有兩個途徑:一是去冷飲店,一是在沿街叫賣的小販手里購買。那時的冷飲店分兩類,一類是季節(jié)性的,夏季售賣冷飲,其他季節(jié)銷售飯菜、米粉面條和小吃。這種一般是國營飲食店,一般設(shè)在宿舍和居民點附近,方便消費者。還一類是專業(yè)冷飲店,長沙最有名的是紅梅冷飲店,品種比普通冷飲店多,品質(zhì)好,一般設(shè)在繁華地段。
吹糖
紅梅就開在長沙最熱鬧的五一廣場旁邊。紅梅的酸梅湯是一絕,他家的梅子采購于江西和浙江交界的某處,這是紅梅酸梅湯的秘訣。紅梅停擺十年后復店,當年喝酸梅湯的女中學生大多已為人母,她們開著當時比較稀罕的小轎車去紅梅喝酸梅湯,由此可見紅梅在長沙的地位和吸引力。
童年時,我家住在建湘新村,每年夏天,媽媽會帶我去附近的伍家?guī)X冷飲店吃一兩次冷飲。我吃,她就坐在旁邊看我吃。我屬于神經(jīng)大條類型,從來沒有覺得這樣有什么不好,直到四十歲后,回憶往事,才覺罪過。其實媽媽是很愛吃的,只是家里窮,她盡最大努力滿足兒子。
賣折扇
漫長的夏季,人們很難抵擋冷飲的誘惑,因此出現(xiàn)了沿街叫賣的冰販。他們在冷飲店批發(fā)冷飲,裝在土冰箱沿街叫賣。所謂土冰箱,就是一個木箱,內(nèi)里加裝棉片,棉片具有隔熱保溫的作用。
那時的夏季,每天都有兩個人背著土冰箱在建湘新村叫賣,一個四五十歲左右的胖婆婆,一個二十歲出頭的青年哥哥。尤其是正午,遠遠傳來他們悠長的叫賣:“白糖綠豆冰棒,過得敲的白糖綠豆冰棒!”心里癢癢的,但口袋布貼布,只能吞口水。
彈棉花
土冰箱的保溫效果和電冰箱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冰棒在土冰箱放了一段時間就慢慢變軟,不但味道變差,拿在手里軟綿綿的,也不好吃,人們一般不愿意買。所以冰販叫賣時特意強調(diào)冰棒是“新鮮出爐”的,硬邦邦的,可以在土冰箱上敲打。這就是“過得敲”的冰棒。
最搞笑的一次是1987年的某天,我在長沙火車站郵局的報刊門市部買報紙,忽然身后傳來一聲:“你的冰棒過得敲不咯?”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老外在跟冰販子說話。他不但長沙話地道,連長沙俚語也溜溜的。
“整傘啵,整傘整套鞋”
從前窮,人們的消費觀和今天不同。今天人們的日常用品舊了就扔,從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時一床床單可以用幾十年,俗稱爺(爸爸)一代,崽一世。
女兒常說夏天靠空調(diào)續(xù)命,她不知道空調(diào)進入長沙家庭不過二十幾年,電風扇也才四十年,更不知道她爹童年的夏天靠篾簟子活命。
竹篾匠
篾簟子因為使用頻率高,也就容易損壞,所以每年四五月份,趁著還沒有進入酷暑,篾匠就在我們建湘新村叫賣:“修整篾簟子!”“修”字拖得老長,后面才是“整篾簟子”。他們身背剖好的篾片,不厭其煩地叫賣。
木工
如果你家篾簟子爛了,就招手喚他過來。記憶中篾匠大都是益陽人,大抵因為益陽產(chǎn)竹子吧?篾匠過來了,你需要把家里的門板架在板凳上,然后將需要修理的篾簟子鋪在上面,篾匠用專門的工具,按原來的紋理經(jīng)緯,用新的篾片重新編織。雖然是大男人,但見他靈巧的雙手在篾簟子上翻飛,不大工夫就把破爛的篾簟子修整一新,我們小孩子看呆了。
補鍋
雇主和篾匠銀貨兩訖,篾匠重新背起他的家伙,不緊不慢地叫喚:“修整篾簟子。”直到背影消失。
長沙多雨,套鞋和雨傘是必備神器。所以從前修理套鞋雨傘的匠人特多,并且他們和篾匠不同,篾匠只是四五月過來,修套鞋和雨傘的匠人一年四季都在我們建湘新村轉(zhuǎn)悠。
手繪圖,修鞋修傘
他們肩挑一對木箱,那是他們吃飯的家伙,邊走邊叫賣:“整傘啵,整傘整套鞋!”“整傘!卑l(fā)出后,常常停頓一兩秒鐘,接著才是一氣呵成發(fā)出“整傘整套鞋”。他們是湘鄉(xiāng)人,整發(fā)zhǒng音,并且每個字都鏗鏘有力,好像跟中文有仇,發(fā)聲時咬牙切齒。
對了,他們不只是修套鞋,布鞋、膠鞋、涼鞋、皮鞋所有的鞋都修。
修鞋
除了整傘的,修篾簟子的,還有一個行當比這兩個職業(yè)生意更好,他們就是磨刀匠。道理很簡單,刀剪是居家使用最頻繁的物件。
磨刀匠絕大多數(shù)是河南人,今天亦然。為什么?有點奇怪。他們扛著一張條凳,凳子一端安裝一塊磨刀石。接到活計了,放下長條凳,騎坐在上面,把刀剪在磨刀石上來回打磨。其間不時檢驗一下是否鋒利,他或是用手指輕拭刀刃,或用戴著老花鏡的眼就著光線觀察鋒刃,直到自認為滿意。
戧刀磨剪
最初他們叫賣:“搶刀磨剪!”后來電影《紅燈記》上演,里面的磨刀匠有句京劇念白,“磨剪子來,搶菜刀”,他們清一色地學到了這句戲劇味十足的叫賣,常常在日暮時分用濃重的河南口音叫賣:“磨剪子來,搶菜刀!”幾十年過去了,那腔調(diào)還縈繞在我的記憶里。
“賣甜酒,小缽子甜酒”
不知道是不是食品安全管理嚴格了,今天老街小巷極少聽到小販兜售食品的叫賣聲。從前我們建湘新村的叫賣聲不斷,有賣發(fā)糕的、有賣百粒圓的、有賣刮涼粉的、有賣玉米大王的(一種玉米膨化食物)、有賣糖油粑粑和紅薯粑粑的,還有賣烤紅薯的。
捏糖
其中賣麥芽糖的最特別,他們不是用嘴巴來叫賣,而是用切麥芽糖的工具,一只小錘子和一把長得像木工刨子上的鐵片的家伙互相撞擊,發(fā)出叮叮的聲響招徠顧客。
小時候我不知道是麥芽糖,我們管它叫扯麻糖。大概是因為在麥芽糖上撒了一層芝麻得名。扯麻糖真能扯,一兩寸長,半公分厚的扯麻糖可以扯到一兩尺長,長沙童謠唱:扯麻糖、扯麻糖,扯得你媽媽一樣長。
扯麻糖巨貴,一毛錢買不到兩根指頭長的一小塊。而三支白糖冰棒才九分錢,兩大包蠶豆才一毛錢。但有個好處,可以用鋁質(zhì)牙膏皮兌換,所以常有好吃鬼把家里全新的牙膏擠掉換扯麻糖。
手繪圖,賣小缽子甜酒
那時候還有一種叫賣非常有趣,因為小販叫一句,我們小孩子接一句,那就是賣甜酒的。最開始小販挑著一擔籮筐,里面是裝著甜酒的,跟籮筐大小相仿的大號蒸缽。甜酒一毛錢一斤,外加一斤糧票。
記憶中小販都是來自鄉(xiāng)下的男人,大概三四十歲,挑著一擔籮筐,或步履堅定,或晃晃悠悠。他們一般身穿藍布大褂,腳蹬草鞋,夏天戴一頂破爛的草帽。邊走邊叫賣:“賣甜酒,糯米甜酒!”叫賣時,“酒”字的發(fā)音拖得很長,特別勾人。
白沙街釀酒作坊
不幾年,大號蒸缽改為小蒸缽,跟飯鋪的神仙缽飯用的蒸缽長得一模一樣。叫賣的內(nèi)容變成:“甜酒,小缽子甜酒!蔽覀冃『⒆痈谒砗螅幸痪洹疤鹁啤,我們就接一句“茅屎缸里有”,后面那句“小缽子甜酒”被我們生生頂回去,他也不惱。身后的小屁孩從最開始的一兩個,變成一大串,“茅屎缸里有”從獨唱變成大合唱。這是我們的童年樂事之一。
“收廢銅爛鐵爛布子爛棉花爛帳子……”
說到環(huán)保和資源再利用,我覺得從前比今天做得好。道理很簡單,幾十年前,任何物品都可以回收再利用。不信,聽聽從前收荒貨的貨郎是怎么叫喚的,他們挑著一擔籮筐,一年四季穿行在建湘新村,邊走邊叫喚:“收破銅爛鐵、爛布子爛棉花爛帳子、舊書廢報紙、烏龜殼、腳魚板、舊玻璃舊塑料!”
抑揚頓挫的叫賣聲傳得老遠。如果是橘子上市時節(jié),他們叫賣的內(nèi)容多了一句“橘子皮、橘子骨(仔)、橘子絡(luò)”。小孩子聽到了,把家里積攢很久的廢品拿到貨郎那里換錢。
補鍋
我是好吃鬼,而爸媽口袋里也沒有幾個錢。我除了把家里的廢品換錢,還偷竊。記得有段時間,居委會為了解決待業(yè)青年的生計,把化工廠用過的塑料袋接過來,給他們清洗。青年哥哥和青年姐姐清洗后,晾曬在我們建湘新村24棟。
夏天的中午,我四下張望,趁人不注意,用最快的速度把晾曬的塑料袋從麻繩上扯下來,折疊好,塞進背心里。等下次收荒貨的貨郎來,可以換一毛錢。這是一筆巨款,不需要引號,真是巨款?梢再I十粒我最喜歡的花生糖,也可以買三支白糖冰棒或者兩支綠豆冰棒。還可以買兩個法餅。不過額外需要二兩糧票。
畫糖
在長期賣廢品的經(jīng)歷里,我們小屁孩總結(jié)出一些經(jīng)驗,譬如橘子皮有三個價格,上門收荒貨的價格最低,廢品店次之,收購價最高的是藥店。發(fā)現(xiàn)這個秘密之后,我們再也不賣給收荒貨的貨郎了。
長沙孩子賣廢品的不只我,大名鼎鼎的殘雪也賣廢品換錢。她除了賣家里的舊書廢報紙,也賣玻璃,是那種損壞了的玻璃,或者說碎玻璃。她在文章里說,她有一項特異功能,可以發(fā)現(xiàn)掩埋在泥巴里的碎玻璃。這算是貧窮歲月里開發(fā)出來的一種超能力吧?
外湘春街縫紉店
在物質(zhì)豐沛的今天,收賣廢品這一古老的買賣居然還存在,不過買賣雙方都變味了。我常把家中的舊報紙和購物留下的紙箱賣給收荒貨者,不過我不相信沿街叫賣的流動攤販,擔心少秤,寧愿多走幾步,送到荒貨店。我也常見職業(yè)拾荒者往紙箱上澆水來增重,以此不當牟利。這在從前是不存在的。
錫器匠
幾十年過去了,今天收荒貨的貨郎,早就不收爛布子爛棉花了,也不收橘子皮碎玻璃了,他們收舊家電。他們騎著三輪車,上面掛著“高價回收舊家電”的牌子,手里的電喇叭循環(huán)播放:“高價回收舊冰箱、舊彩電、舊洗衣機、舊電腦、舊手機。”他們用高價回收的幌子招攬顧客,實際成交價一點不高,因此被人們戲稱為“新時代三大騙子”之一。另外兩大騙是重金求子和旺鋪轉(zhuǎn)讓。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