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雖然沒上過學,但一直在讀書!2月20日,在南寧市民族廣場,王女士看著在陽光下奔跑嬉戲的9歲兒子說。
因為不認可體制內學校的教育理念,她選擇了讓兒子在家自學。如今,他用三年時間在家自學完了小學一到六年級的課程,并計劃自學中學課程。對這種教育方式,有褒有貶,眾說紛紜。
9歲孩子完成小學六年課程
今年50歲的王女士曾經(jīng)在機場工作,之后干過銷售、當過國學機構老師,如今在南寧一家民間公益組織做義工。雖然她只有高中學歷,但她長期堅持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這方面有一定的積累。
王女士的兒子小名壯壯,出生于2012年1月。兒子一歲時,她和丈夫離了婚,兒子由她帶。到了壯壯上幼兒園的年齡,她不認可現(xiàn)行的教育模式,便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不送兒子上幼兒園、小學和初中。
從此,壯壯就跟著王女士在家學習。
▲王女士和兒子壯壯。
如今,壯壯已學完小學一到六年級的課程,并計劃學習中學課程。
母親:自立精神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王女士說,她不認可應試教育的模式和理念,她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最重要的不是填鴨式的知識教育,而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她認為,不自律的人,會時時被外界誘惑,跟著感覺走,怎么舒服怎么來。舒適區(qū)限制了行動的腳步,被限制的腳步又加固了舒適區(qū)的圍墻,形成惡性循環(huán)。她希望兒子能自強、自立、自律,走出舒適區(qū),不斷地重復,形成良好的新習慣。
▲王女士在接受南國早報記者的采訪。
而走出舒適區(qū),要從熱愛運動和做家務開始。
為此,她經(jīng)常凌晨四五點鐘就帶兒子去南湖公園跑步。現(xiàn)在兒子也越來越喜歡運動,每天早上跑5 ~10公里,周末跑一次“半馬”。
▲一位男律師發(fā)朋友圈說,9歲的跑友壯壯跑完10公里只用了51分29秒,比他還快了一分多鐘。
從四五歲開始,壯壯就開始學做家務,現(xiàn)在能熟練地做飯菜、拖地板、洗碗、曬衣服。
王女士說:
壯壯的人生目標很明確,他知道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那就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能夠服務于社會的人。她認為,與同齡的孩子相比,兒子各方面的成長屬于中上水平,她還算滿意。
她覺得,唯一的遺憾就是這條路上有點孤獨。
她打算在兒子十二歲左右,把他送到云南的一所民辦高中學習,高中畢業(yè)后出國留學。她希望兒子在學校之外的廣闊天地健康成長,成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
不一般的教育方式引爭議
王女士對兒子的教育方式,引來不少爭議。王女士的哥哥等娘家人一開始都不支持這種做法,后來是無奈接受。
也有一些熟悉這對母子的人認可王女士的教育理念,還把學齡前的孩子送來給王女士幫照顧和教育。不過,這些家長表示,他們的孩子將來到了上學的年齡,還是要循規(guī)蹈矩去上學的。
對此,廣西桂新律師事務所律師李見國認為:
適齡兒童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要求去上學,這既是一項作為我國公民家長應遵守的義務(即九年義務教育),也是國家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
適齡兒童、少年因身體狀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休學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應當提出申請,由當?shù)剜l(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準。
資深家庭教育研究者楊春成認為:
王女士的做法,是不滿應試教育的一種個性化的大膽嘗試,有著明顯的批判意義,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局限。
教育成長是生命體多元的成長,因為在成長的重要階段,孩子如果不融入社會,他的成長必然是有“沙眼”“氣泡”的,所以完全的個體式教育早已被時代拋棄。而且,現(xiàn)在王女士的孩子9歲,再過兩三年,接近青春期了,還能否對母親“言聽計從”?
更重要的是,人類社會是一個群居社會,人際交往是無法避免的。時代在飛快發(fā)展,社會急需綜合素質比較高的人才和創(chuàng)新人才。學校教育不僅僅是繼承知識的地方,它正在向著新時代改革著自己。孩子脫離這樣的氛圍成長是不利的,更重要的是孩子能與同齡人的群體一起相處,情商也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所以,總體來說,不提倡其他家長模仿這一做法。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